奎湖
http://www.nlzxw.cn/bbsupfile/UpFile/2008-2/2008219161537.jpg
奎湖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观赏奎湖你可能因此忘却尘世的喧嚣而超然物外,一叶小舟,一只白鹭,一片砖瓦,都有可能把你带进美妙的遐想中去,奎湖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有“鱼米之乡”之称。
奎湖位于安徽省南陵县奎湖镇地处林都圩,紧依205国道,距芜湖市仅16公里,总面积近700公顷。“三国”时期,奎潭湖曾是南陵首任县令周瑜训练水师的重要场所,东吴名将黄盖之墓位于湖测。
奎湖拥有绚丽的奎潭湖风景,悠久的人文景观,闻名全国的体育之乡以及朴素的民居特色四大闪光点,具有极好的浏览价值和开发前景。奎潭湖风景区具有地域范围小,湖中分布7个岛屿的特点。气候宜人,土壤肥沃,河塘沟汊星罗棋布。 闻名遐迩的洋河藕与奎湖糯曾是清代朝廷贡品。作为历史悠久的古老商埠,奎湖集镇市场辐射芜、南、繁三县八镇,是农副产品的主要集散地。
奎湖又名奎潭湖,是芜湖市第一大湖泊,有许多神奇美丽的传说;水面广阔,潭深清澈,面积约万亩。湖中有莼墩、荷花墩、妻鹭墩、龙墩、鱼墩、龟嘴墩、芰荷墩等七个岛状土墩,因它们在奎潭湖中对应天上北斗七星,故得名奎潭湖 。
历代文人迷恋奎湖、赞美奎湖都超不出“静美”二字。史料记载,唐诗仙李白、宋诗人梅尧臣、明进士张真、清尚书秦仁广都曾慕名而来,驻足忘返。张真在他的得意之作《奎湖泛虚亭》中写有“万虑澄澄无一物,天空海阔九秋霞”的诗句,于言景状物之际流露了面对恬静浩淼湖水惘然无措的心态。如果说静是奎湖多少年来沉浸于乡村田野的结果,美则是奎湖文化底蕴的反映。出自农户家谱中的骈体散文《奎湖赋》说奎湖“九曲缭绕,万转纷迷”、“名流并集,美景堪稽”,既道出了奎湖美的形式,又透示了奎湖美的内涵。
奎湖计有九十九个汊,其中又有七墩六段,水陆结构奇巧多变,神秘不轨,就凭它水中有陆,陆中有水,刚柔相济,凹凸连绵的表象,你就会承认它确是大自然出神入化的产物。据传,由于湖水清澈如镜,曾诱得七仙女相邀一道,于月光中偷偷下湖洗浴,为方便更衣,各自在湖中造出一墩。由于七墩排列像北斗奎星,后人才把它取名奎湖。如果荡舟湖上,到处可见菱荷溢彩,红鲤泛波,除了天空下或水面上间或有一两只白鹭被惊得扑扑飞起,是很少有什么干扰的。湖中有许多景点值得品味,像“浮山醉春”、“芦林藏娇”、“菱香勾魂”等,虽各俱风情,也没有摆脱静的安祥,静的凝重,静的森严。真要叹服先人形象思维和艺术表达能力的奇妙独特,为景点取这些形象又生动的名字,既抓住自然的静,又不忽略人性的动。
http://www.365road.com/webedit/uploadfile/2007101111946479.jpg
http://www.huiphoto.com/bbs/attachment/4_804_9b7c68b936a4765.jpg
珩琅山
珩琅山胜景处处,秀色盈盈、群山拥聚、绿数成荫、风景优美、花香四季迷漫,是休闲、避暑、疗养、观光、踏青登高的胜地。无论春夏秋冬,伫立珩琅山上,晨风拂面。
珩琅山位于芜湖县西河镇,距芜湖市仅25公里,青弋江环绕而过,水陆交通便捷,作为人们节假休闲娱乐场所,开发旅游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珩琅山树木葱茏,两峰对峙,活象店常下廊房,近处有弹乡山,东边建有白马寺,南边有梁武帝时建有兴云寺,寺旁有白云池,池下是代明湖,象有仙人盘石。 珩琅山的主峰海拔301.4米,是芜湖县最高峰,历史上这里庙宇遍布,香烟缭绕,有“小九华”之美誉和“九华佛觉出珩琅”之说。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珩琅塔,底面积11.6平方米,高约29米,六面七层,由特制的大青石砌成,每层每面均有圆拱门,1991年县政府将珩琅塔定为“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修缮加固了塔基。近几年,民间人士募资在原庙址上建造了华严寺、观音庵和大雄宝殿,香火旺盛。
天然溶洞是珩琅山的又一大自然景观,老佛洞、襌师洞、观音洞、神仙洞和牛耳洞分居珩琅主峰四侧,形状各异,自成风格。
传说王台山有金气,峨眉山有银气,普陀山有铜气,九华山有铁气,珩琅山兼四气更有玉气,令人以珩琅山为九华山发祥地,香火佛事鼎盛。建有二金殿、肉身殿、十五殿、晏公殿、塔子庵、万年台等寺庙。历经岁月洗礼,遭文革破坏,一些寺庙已毁,现珩琅古塔仍雄立山中。
据史料记载,早在倍宋英宗年代,珩琅佛教盛行,寺庙林立,声名远播,与佛教文化相得益彰,有“九华佛觉出珩琅”之说;构成皖南特有的佛教中心,名胜古迹更令人向往,寺庙多达67处,如诸殿、十王殿、法云寺、禅师洞、光佛洞、观音庵、二圣殿等,寺庙内雕龙画栋,装饰十分精致。每逢古历三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各地做观音会的人都争先恐后到山上去敬香。每逢正月初一,附近村庄几乎每家都有人到山上求神,保佑四季平安,人畜兴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明末清初还成为佛教圣地,百十里内的信男善女都来敬香朝拜,山上香火缭绕,木鱼声声,钟鼓阵阵,山巅的天然水池清澈见底,冬日雾气升腾,故称“白云池”,曾列为宣城十景之一。可惜,在日军占领期间,庙烧毁,但古塔仍巍然屹立。塔顶长满松柏草苔,干旱即枯,天雨即荣,这些更为珩琅塔罩上了神奇迷人的色彩。
珩琅古塔始建于南宋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大修于明,万年间,修建座落在珩琅山腰,塔子冈(旧名竹院)底面积11.6平方米,高约29米,六面七层,均由特制的大型青砖而砌,每层每面设有园拱门,外墙嵌客着图案花纹,人们可缘楼阁至塔顶。塔经七百余年载的风雨剥蚀历代战火的摧残,现内阁已毁,外墙图案仍依稀可辨,顶部折向轮朝北倾斜,似倒非倒,别具一格,塔身矗立山巅,雄伟壮观,与珩琅山主峰遥相对峙,数十里外,清晰可见,显得更加古朴。
http://www.fj123.com/Destination/UploadPhoto/2007-9-28/p200792815575092015.jpg
http://www.gouhao.com/upimg/6336812825360380183.jpg
西河古镇
西河古镇相传有600多年悠久历史了,位于芜湖县南,为江南水乡古镇,一提到江南水乡,便会想到小桥、流水、人家 。相比周庄这些江南古镇,西河古镇大概要她们粗犷点,没有她们那般安谧宁静,却有独藏着一股神秘的气息。西河古镇商业极其发达,拥有得天独厚的黄沙资源,以及告诉发展的手工业,西河古镇在迅速的发展着。
西河古镇处于宣城、南陵、芜湖三地交界处,东濒弋江水,西北与高兴、沈公行政村接壤,呈不规则长方形,面积约0.33平方公里,地处偏僻,人文闭塞。现有幸福、跃进、汤家棚三个居委会,822户,2278人。
据《汉书、地理志》载:“汉元封三年属丹阳郡古地各茶庵明万历年间遭兵毁”。远在西汉时,小镇乃是湖滩,杂草丛生,人烟寥寥,水患严重,此处俗称“草头湖”,当地有一庵堂建造于此,人们习以称“茶庵”,属丹阳郡宛陵县,随朝,改宛陵为宣城,始属宣城县;明、洪武年间,挑圩筑堤,百姓开始徙此安居,已成小集镇,因其座落青弋江西岸,故得名“西河”,万历年间遭兵毁。清、嘉庆年间,设立过军事防务机构,一度曾称之“西河汛”。另有人说,因靠资福河,又称过资福镇。据《宣城古今》载:“民国二十年,定为建制镇,民国三十八年冠以标准集镇。属宣城县七大集镇之一”。建国后,多次定为建制镇,1984年又定为建制镇。
房屋店铺建于圩建两侧,因逐年防汛加固堤埂,故屋基低于路面1.5米左右,街心青石路面,曲折蜿蜒约1200米,街道南北走向,宽窄不匀,一般为2一3米,两旁店铺门面飞檐对峙,窗户比街心低得多;沿河一侧旧宅,墙高陡峭,基部麻石驳砌,拔地数丈,削壁耸立,汛期任凭水冲浪击,外河沿岸青石护,人本可以通行,内侧房屋店铺多为数进串连,从街心踏青石台阶下,步入室内,可延伸十余米。街镇座落青弋江畔,江水源远流长,上溯皖南山区泾、旌、太(泾县、旌德、太平)数县,下汛芜湖汇入长江。据口碑材料,几经沧桑。
西河古镇,商业极为发达,素来是一个消费集镇,天然水运码头,居民多以经商谋生,手工业者也有不少,特别是古镇的小吃,西河混饨,羊肉、蛋糕、油炸臭干子、方片糕、青弋江小鱼等。附近农村土地肥沃,盛产粮棉。建国后,街容店貌日渐更新,近几年,镇政府大楼、中学教学大楼、邮电大楼与新湖商业街平地而起,颇有现代建筑风姿,而老镇仍保古镇特色。随着国家农业旅示范点——和平生态旅游区,西河古镇景区基本具备了吃、住、行、游、购、娱、教(市、县教育基地)要素条件,全方位为游客提供优良服务。西河人继续保护古镇资源,特色小吃,民俗风情。以及绿色生态旅游特色,加大古镇保护力度与投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加强软件建设,努力开拓市场,把景区建设成为集古镇游览、特色小吃、沙滩游泳、休闲度假,弋江漂流,民俗风情与和平生态公园生态旅游及科普教育,珩琅山景区的佛教游等一体的旅游。
http://www.nlxn.com/UpFile/UpAttachment/2009-1/200911018854.jpg
http://www.nlxn.com/UpFile/UpAttachment/2009-1/200911018736.jpg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