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怎样理解孔子“野合而生”?

(2015-04-28 08:05:03)
标签:

文化

历史

孔子

野合而生

分类: 历史

                                                                        怎样理解孔子“野合而生”?

 

                   怎样理解孔子“野合而生”?

在《史记·孔子世家》当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

丘生而叔梁纥死,葬于防山。防山在鲁东,由是孔子其父墓处,母讳之也。孔子为儿嬉戏,常陈组豆,设礼容。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陬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由于《史记》的明确记载,孔子“野合而生”的说法也就不胫而走,成为文史爱好者们讨论的热点。

 

孔子是“野合而生”的,其父母的行为严重不合礼仪,孔子的母亲颜氏感到羞耻,所以至死也不愿意将孔子父亲叔梁纥的坟墓所在告诉孔子。而孔子又是一个非常注重礼仪之人,待他的母亲死后,他为了将父母合葬,不敢贸然将母亲下葬,而是先“殡(停放灵柩)五父之衢(地名)”,通过“挽父之母”知道父亲坟墓所在之后,才合而葬之。于是很多人认为,正是由于孔子母亲的遮掩,才更加的说明孔子是“野合而生”的。

 

而关于孔子到底知不知道其父亲坟墓所在,在《礼记·檀弓》中也有一段记载,是这样说的:

 

孔子少孤,不知其父墓(,)殡于五父之衢。人之见者,皆以为葬也,其慎也,盖殡也。问与陬挽父之母,然后得合葬于防。

 

根据上面这段话,有人认为,由于当时的文章中是没有标点的,如果将“不知其父墓,殡于五父之衢”当中的“,”去掉,这句话的意思就变了。不是说孔子不知道其父亲的坟墓所在,只是说不知道其父亲是“殡”(这里是浅埋的意思)还是“葬”(深埋)。如果是殡,其母亲死后就可以合葬,如果是葬,就不容易合葬。因此也就不存在孔子的母亲由于“讳之”而不愿意将孔子父亲的坟墓所在告诉孔子的问题了,由此,孔子“野合而生”的说法也就不攻自破了。

 

由于《史记》这部伟大作品的一段记载,导致长期以来对孔子是否“野合而生”这个问题争论不休。然而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一下“野合”,或许其中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龌龊。

 

《春秋公羊传》言:“圣人皆无父,感天而生。”既然“圣人皆无父”,是感应天灵而生的,那就是所谓的“私生”,私生就不符合婚姻礼仪,不符合婚姻礼仪即是所谓的“野合而生”。孔子作为大圣人,是不是也是这种情况呢?

 

司马迁在《史记》中明确指出,颜氏“祷于尼丘得孔子”,即颜氏在尼山祈祷神灵而生孔子,那么司马迁所说的“野合而生”是不是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呢?毕竟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代,孔子已经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圣人了,而在凡人的眼里,圣人的出生本来就该是不一般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