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祭礼

(2017-03-19 15:57:26)
标签:

杂谈

​​

       上午陪老伴去墓园烧纸兼修剪坟地的树枝,发现许多人趁着周末提前扫墓。墓园里有吹鼓手乐人的演奏唱戏,有悲哀失声的哭诉,有虔诚的宣读祭文,有深情的清扫墓地。人们以各自的方式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对生命的珍惜。
       寒暑易节,慎终追远。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焚香点烛献供果烧祭品,只不过是让祭祀更具仪式感,显得更庄重虔诚,绝不是什么封建迷信。
       人生百年礼相随,生之以礼,养之以礼,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谓之人生四大礼仪,体现了对于生命的尊重。
       古代把土神和祭土神的地方称为“社”,每年春耕秋收都要祭土神,并约定把祭祀的日子称作社日。春季的社日恰在清明时节,于是人神合一,祭祖与祭神的仪式一并举行,形成了传承千年的习俗。
       关中人的祭礼千姿百态,十里乡俗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用秦腔苦音演唱诸葛亮的《祭灵》和朱春登的《哭母》,是永远的保留节目。特别是《哭母》那如泣如诉的声腔,那一声声对娘的呼唤,瞬间就能让人潸然落泪。
       祭礼对于个人家庭来说,是一种血缘传承的礼仪,对于一个民族社群来说,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目前,国家层面的祭奠更多的限于英烈,文革时就曾有过把清明节改为英烈节的动议。至于社群的祭礼,几乎还没有一种成型的仪式。就连古老的“社日” 祭祀,也似乎快要绝迹。
       话到这里,就不能不说说日本的神社。到日本旅游过的人都知道,日本有数以千计的神社,靖国神社不过是其中之一。那里的神社很难说不是受中国社祭的影响而发源的产物,因为从名称到内容,都有中国传统祭礼的影子。神社是社群安放和祭奠亡灵的地方,相当于一个公共祠堂。当地人在神社可以了解社群的历史故事,名人传奇,民风民俗。因此对于神社的敬仰无形中灌输了社群的凝聚。
       中国正在出现一个传统文化热,但更多的只是读经论典,很少涉及民间烟火。这种从文字诵读到八股说教的把戏,最终注定与大多数人的生活没有太大关系,沦为附庸风雅的形式很难避免。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社区已经成为遍布城乡的基层组织形式。利用这种现有的形式,建设社区公共祠堂,或许是一个可供选择的普适性抓手。这种祠堂既是一种社会服务组织,可以帮助料理社区民众的丧葬祭祀,提供社会化的场所。还可以利用互联网的载体,建立社区网络怀念祭祀。久而久之,就可能改变目前社区居民烟火气息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改善邻里关系,形成有凝聚力的社群文化氛围。
       祭礼是人生最后的礼仪,但也是对于个体生命延续最久的纪念形式。不忘祖宗,不忘初心,要提倡更要有形式。我们搞了那么多形式主义的东西糊弄人,可否由官方推动,把祭礼的形式试一试?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栽树
后一篇:窗口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