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送灯

(2017-01-31 05:18:29)
标签:

杂谈

       大年初四,是开始送灯的日子。

       在古老的中国文化中,礼尚往来不只是一句说教,还是一种制度安排。过年期间的送灯,就是对于拜年的回访,是娘家人的权利和礼数。

       “外甥打灯笼——照舅(旧)”的歇后语或许就是从送灯的习俗而来。大年初二妈妈携子女回娘家拜过年后,孩子们就开始期盼舅舅登门送灯,以便及早参加村里的灯笼会。

       送灯从姑娘出嫁的第一年开始,讲究送一对大宫灯,一般是用来悬挂的。等到有了孩子,每年的送灯就改为可以装蜡烛点亮用手挑着在村里游走的小灯笼,而且随着孩子的增多而增加送灯的数量,至少每人一个。过去的灯笼形态纷呈,有最常见的圆灯,还有各式花灯:羊灯、鱼灯、莲花灯,纸灯、木灯、玻璃灯,琳琅满目。每晚的村头街尾,闪烁着点点灯火,成为过年最普通的夜景。孩子们用灯笼互相撞击嬉闹,谁不小心就会把灯笼烧毁,化为灰烬,这一年的挑灯权利也就提前结束。家里不会重新买,舅舅也不会补着送。很多孩子常常为此而痛哭流涕却于事无补。

       舅家送灯的人可以是姥爷姥姥,也可以是舅舅舅妈,表兄表弟表姐表妹。送来的不仅是灯,还有配礼,俗称“搭头子”,即添头奉送。大多为小食品,如麻花、花馍、糖果等。对送灯人的招待也很隆重,讲究早面午席两顿饭,凉热菜搭配,酒不能少。

       俗话说“外甥像舅舅”,不仅是相貌,气质性格有时也很相近,于是有一种远非一般人可比的亲近。所以古长安一带把舅舅也称“亲娘舅”。

       舅家的权利在过去是一种民间特权:外甥家的大小事宜都邀请舅舅到场,摆席设宴舅舅不到场不能开席,否则舅舅可以发飙掀桌子也无人敢阻拦。外甥们分家舅舅是裁决者,一言九鼎,就算是有偏向,也不准申诉只能执行。所以,父母与子女有了矛盾,也要找舅舅调解。特权容易产生腐败,外甥一般不得罪舅舅,甚至遇事还会贿赂舅舅偏向自己。而舅舅也有滥权的情况,造成甥舅反目。传说有一家舅舅总是欺负外甥出难题,但外甥一直忍着。直到母亲去世,在坟前给舅舅叩三个响头后宣布绝交,此后永不走动。看来任何权利都应该有所制衡,才有长长久久。

       送灯的习俗源远流长,在古老的农耕时代,有送香火的含义,寄托着开枝散叶,生儿育女,传承后代的期许。于是也有了偷灯的民俗,不孕不育的家庭,过年时会在夜半三更偷多子女人家悬挂在门前的灯,以求自家后继有人。但更多人的则是到庙里拜领求子灯,求神明保佑。

       送灯还有对光明向往的含义,期望亲人在漫漫黑夜里有光亮引路,不孤单、不胆怯。于是文学里就有了心灯的词汇。

       送灯的传统还在,心灯的意义永存。在寒冬的深夜,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挫折,前路茫茫的时候,送一盏心灯给亲人,让他们有些许温暖,有一丝光明,从而鼓起勇气,积极面对未来的前程。在这个无情的世界里,心灯是亲友间一盏深情的明灯,会照亮每一个人的心路历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地铁
后一篇:柔软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