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赏读《后赤壁赋》的艺术风格   黄蔼北

(2010-01-17 15:00:45)
标签:

杂谈

特别提示:

     本博客的文章,凡署名者,均已于1990年至2010年之间以真实姓名发表。若引用,请与作者联系,否则以著作侵权论处!

 

 

翻新出奇的《后赤壁赋》

                 ——赏读《后赤壁赋》的艺术风格

 

              黄蔼北

 

 

 “东坡赤壁”一向被称为“文赤壁”。 东坡先生屡遭政治挫折,在连续的不幸中却也“愤怒出诗人”,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诗词赋、书画曲等大量艺术作品,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他的“赤壁三宝”《念奴娇》《前赋》《后赋》就是他被贬黄州后从“文赤壁”中,不断汲取素材、进行精心创作的结晶。

在极尽能事、难乎为继的《前赤壁赋》闪亮登场后,苏轼再翻新出这一篇曲尽其妙、高华奇幻的《后赤壁赋》,堪称中国数千年文学史上的一大奇迹。文章清冷虚幻的意境,鹤化道士的情节,不假词藻的白描,无不给读者留下深深印象。

面对萧瑟的冬天景象,作者发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矣”的人生浩叹,为下文的景物描写买下了情绪方面的伏笔。接着,作品描绘了主人公登山的感受,足下是“巉岩”、“虎豹”、“虬龙”、“蒙茸”、“栖鹘之危巢”、“冯夷之幽宫”,划然长啸,则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云涌。目睹此情此景,作者又一次生出“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的警觉。在作者笔下,登山所见是如此幽森凄清,而返船江上,则又是“四顾寂寥”。在这样令人毛骨悚然的背景上,作者又一次推出一个特写镜头:一只孤鹤长鸣,掠舟而过。背景又增添了几分恐怖,塑造出了一种清冷虚幻的意境。

但是苏轼再《后赤壁赋》中又并非故弄玄虚,他善于将情感寄托于具体的物上面,而孤鹤化成道士,就是一个最好的印证。鹤化道士的情节,无疑是神来之笔,使文章在清冷幻化之外更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在文章结构上,这个幻觉似的情节似乎和游记无关,实则峰断云连,有了它,文章变幻多姿、耐人寻味的含量陡然增加。这也同时深刻地表现了苏轼复杂的内心世界。在这虚幻的描写中,读者仍能体会出深隐其中的“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感情。

作者写景全用白描手法,却能给人以清新之感,字面质朴而诗情丰腴,词义简洁而画韵含蓄。

本文完全采用游记散文的写法,完整地记叙了游赤壁的经过及思想情感的变化过程。用通常的文章章法来看,开头用了将近一半的篇幅,才写到“复游于赤壁之下”,可谓形纹不够简洁,实际上这是有意为之,表明作者随遇而安的一种自由自在的旷达胸襟。这是全文的一种“预设”。就章法而言,本文的这种写法,完全是按时间顺序进行叙事,是一种十分自然的结构方法。

在山高月小,寥落幽峭的背景中,虚幻梦境衬托出了苏轼超脱的神态,不假词藻的白描流露出了东坡的洒脱,鹤化道士的情节增强了虚幻意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