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琵琶行(并序)》结尾的几种理解 黄蔼北
(2010-01-16 20:53:27)
标签:
杂谈 |
特别提示:
泪洒青衫为哪般
——关于《琵琶行(并序)》结尾的几种理解
黄蔼北
白居易的《琵琶行》明线暗线交织、虚实相生,将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遭遇与诗人自己的悲苦联系起来,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让人回味无穷。但对诗的结尾“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品评时,同学们发生了争执:
教师: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但不够全面,白居易泪湿青衫,其情也真其恨也深,其内心又是百味杂陈的。究其原因我觉得应从以下几处考虑:
诗人送客江头,秋风萧瑟,一片凄凉。宾主话别,实际是借酒浇愁愁更愁。“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里通过景色的描写渲染了临别时分的氛围,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为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忽闻水上琵琶声”作了铺垫。诗人内心柔肠百结,送别友人,前途渺茫,思之感伤。
二.贬谪之苦结于内
当琵琶女第一次弹出哀怨的乐曲表达心事的时候,就已经拨动了诗人的心弦,发出了深长的叹息声。“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以杜鹃啼血和哀猿悲叫两个意象的描写,因景生情,恰到好处地表现出诗人羁旅在外而思家念亲的心情。下文更以苦酒独酌,呕哑嘲哳之山歌村笛上承“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极力渲染谪居浔阳的痛苦与不幸。
三.壮志难酬之愤郁积于心
《琵琶行》是白居易在唐宪宗元和十年(815)遭受权贵打击贬官至江州任司马后次年的作品。诗人因这次政治迫害而愤懑、感伤,在荒僻的江州,无处发泄,只好将一腔愁闷郁积心底。诗人的悲哀苦闷完全是由于他政治上受打击造成的,但是这点他没法说。他只是笼统含糊地说了他也是“天涯沦落人”,他是“谪居卧病”于此,而其他断肠裂腑的伤痛就全被压到心底去了。这就是他耳闻目睹一切无不使人悲哀的缘由。
四.琵琶女之辛酸感乎于心
诗人送客,偶逢琵琶女,琵琶女自述身世,“自言本是京城女”“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当年凭着自己的技艺,确也曾有过许多欢娱,可是,“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最后落得“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而且,“商人重利轻别离”“去来江口守空船”。这一段可谓如怨如诉,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谱写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