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晖园之——羊城旧八景

(2011-04-25 22:01:05)
标签:

旅游

分类: 我行我摄

位于顺德大良的清晖园是广东清代四大名园之一,我已在我博清代广东四大名园介绍过了,因此不再重复说。
清晖园内很多建筑都大量使用清代珍贵的套色雕刻玻璃,这种彩色玻璃是清代的进口货,价格昂贵,当时只有达官显贵之家才用。
园内“沐英涧”入门上方,保存着一套清朝乾隆年间评定的“羊城八景”玻璃制品,这八块蚀刻金片玻璃,就是一套目前仅存于世的清代旧羊城八景套色雕刻玻璃珍品,已被初步鉴定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园内大量的清代套色雕刻玻璃的运用,既大大丰富了景区的色彩,增强了观赏的悦目效果和历史文化内涵,从而形成清晖园园林鲜明的个性。
运用这些蚀刻玻璃在清代相当流行,乾隆期间最为鼎盛。
后来因原材料缺乏等原因,此工艺品渐渐匿迹。
这八片金片玻璃,远看在阳光照射下流光溢彩,金耀光芒。近看是蚀刻的远山近水、茂树幽林、小艇帆影、村野陌道疏落有致,精湛细腻,令人击掌叫绝。

清晖园之——羊城旧八景

 

波罗浴日  入选宋代、元代和清代八景
今黄埔南海神庙东侧庙头村一带。
当年在距南海神庙百余步外的章丘顶浴日亭,可见:
小丘屹立
亭冠其巅
前瞰大海
茫然无际
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
孤亭临海涯
爽籁清炎暑
夜午浴红轮
隐隐千林曙
明郑懋纬《扶胥浴日》
黎明时登亭观日出,可见旭日从万顷波涛之中缓缓升起,空中红日与水中太阳相辉映,构成一幅天地交融的壮丽图景。
今南海神庙、浴日亭等景物仍存,因前面江面已淤积成陆岸,浩茫江水,被树木和楼房阻挡,“浴日”之景已尽失。

清晖园之——羊城旧八景

 

珠江夜月  入选宋代和清代八景,宋称珠江秋色
今沿江西路与新堤一横路相交处一带。
当年这一段的珠江水中央,亭亭玉立着灵秀无比的小岛“海珠”。古书说它长100多米,宽50多米,因长期受江水冲刷而浑圆如珠,随潮汐的变化而似浮沉海上(古时珠江称珠海),因而得名海珠石。
南宋时,流经广州城南的珠江仍宽达千米。夜幕降临,伫立在海珠石上,看水天一色,月色如洒,是为“珠江夜月”。
大文豪苏东坡曾有《游海珠寺》诗:
朝市日已远
此身良自如
三杯软饱后
一枕黑酣余
蒲涧疏钟晓
黄湾落木初
天涯未觉远
处处各樵渔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海珠石被长埋地下。

清晖园之——羊城旧八景

 

景泰僧归  入选元代和清代八景
白云山北坡景泰坑。
景泰山是白云山众多山峰中的一座,南朝梁武帝大同年间,广州历史上的名僧景泰禅师在这里创建景泰寺,此后,那一带渐渐就成了广州的游览胜地,南宋辞官归里的着名文学家李昴英来游景泰寺,看到这里山清水秀,山峦起伏,林木森森,瀑布凌空挂落,松声回响山谷。登高远眺,雾霭茫茫,珠水荡漾,景色甚佳,便写下了一首《景泰寺》诗:
树合疑山尽
攀缘有路通
远鸦追夕照
低雁压西风
瀑势雷虚壑
松声浪半空
凭栏僧指似
涨雾是城中
今景泰坑林木已失,泰泉已竭,这是清代破坏山林的结果。因清初“两王”——平南王和靖南王攻广州,在白云山择地铸红衣大炮,即选中泉流丰沛之地木材众多,又当山北谷中,地形隐蔽,有利于铸炮。故大伐林木炼铁,掘泉取水,附近山林皆被砍伐,泉源枯竭,意韵失却,形成今天状态。

清晖园之——羊城旧八景

 

大通烟雨  入选宋代、元代和清代八景
今芳村花地河口东南侧。
美景:大通在宋代时还属于广州的近郊,这里地理环境优越,沿水道可以通向珠江三角洲各地,并可连通到北江、西江沿途城镇,因为是交通枢纽,所以得名“大通”。
这里有一座寺叫大通寺,寺里有一口能预报天气的古井,名烟雨井,每当下雨之前,井口上便会摇曳生烟,雾汽漫漫,是为:
大通烟雨云霞雾
错认渔舟作渡船
还有一种说法:由于大通寺位于花地河口,上连珠江,水道往来船舶众多,岸上绿树环绕,江中碧波荡漾,每逢阴雨天时,江上烟雾朦胧,水天一色,大通寺隐现其间,缥缈迷茫,似蓬莱仙岛一般,充满神秘色彩,因而得名。
还有一说,认为大通是水道名,指的是从白鹅潭向西到佛山的水道,此水道沟通西江和北江,江上往来船舶众多,阴雨天时烟雨朦胧。明郑懋纬有《大通烟雨》诗:
积雨迷江岸
炊烟逗草莱
鸥群飞不见
帆影望中回
大通寺毁于日寇占领芳村时期,千年古寺化为废墟,今天那里成了车水马龙的城区。大通寺已是遗迹荡然无存,只留下地名:寺前街、寺岸街、寺岸前、寺岸一至五巷、大通寺街、大通通津等,今寺岸街犹在,其余的亦已全部拆除。

清晖园之——羊城旧八景

 

金山古寺  入选元代和清代八景
南海官窑附近的灵洲,在广州西北32公里处。
古代灵洲是江心洲,水道为广州西北水陆交通中心。相传岛下有鳌鱼顶托。东晋年间,这里建起一座普陀禅院(后称小金山寺),景色奇美。
民国后期金山寺被毁,水道淤断成田。
清晖园之——羊城旧八景

 

白云晚望  入选元代和清代八景
现白云山山顶公园。
白云山南坡本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寺庙叫白云寺,位在九龙泉附近。这里林木郁森。
《九龙泉铭》
峨峨白云
梯天直上
下有灵泉
飞光结响
每当天高气清,白云会层层自山下涌起,在幽山古刹的身旁缭绕。在这里远眺,整个广州都尽收眼底,尤以夕阳西下之时,霞光暮色最为迷人。羊城美景在望,故称为“白云晚望”。
“白云晚望”至今还是中秋之夜最佳的赏月地点。当年的白云山远离州城,丛山林莽,湿气郁重,云蒸雾蔚,得成此景。

清晖园之——羊城旧八景

 

蒲涧濂泉  入选宋代、元代和清代八景
白云山滴水岩景区。
蒲涧是指白云山中一条南流山涧而言。《广州记》说涧中产菖蒲,一寸九节。《南越志》称“此菖蒲安期所饵,可以忘老”。
濂泉是指在蒲涧中有高崖滴水,称为“滴水岩”,滴水受山风吹散,化成雨点,自三四十米高崖飘下,溅湎如雾,雨时水大,成为水帘,下即有地下水出露,称为“濂泉”。
在古代,该处风景如世外桃源一般:
绝顶飞来一脉泉
宋李昴英《蒲涧和东坡韵》
百丈泻流泉
寒光净野烟
明郑懋纬《羊城八景诗•蒲涧帘泉》
坐涧石,荫竹树,俯听水声,如鸣琴筑。
清诗人王士祯《广州游览小志》
水声繁会,如迭奏笙簧,林木蓊郁,岩下飞泉奔赴,怪石迭出。
清阮元《广东通志》
蒲涧早已改道,水量较以前锐减,不成涧形,亦已无菖蒲生于涧底石间。沿着今天的濂泉路北端沿山路拾级而上,在半山亭附近可见一道约四十米高的陡崖,那便是濂泉古瀑布的遗迹。

清晖园之——羊城旧八景

 

石门返照  入选宋代、元代和清代八景
今白云区石井镇小北江与流溪河相汇处。
岭南石门如剑门
江水中流万马奔
宋代时,石门在距州城西北近三十里地之外,当时这里称石门镇,宽阔的江水从远处奔来,江岸群山相拥,每当朝阳升起或夕阳西下之际,满天彩霞与云蒸雾蔚的江水交相辉映,红光潋滟,景色奇丽。更为神奇的是,这里会时不时地出现海市蜃楼。相传石门的江面上,曾经倒映出数百里外的韶州景物。
今天的石门,还是可以看见彩霞与江水交相辉映的景色,但是海市蜃楼早已成为传说。

清晖园之——羊城旧八景

 

(部分解说摘抄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CBA总决赛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