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中讲了许多寓言故事,其中所有的道理,都是非常朴素而合乎自然的。其中的奥秘只有一个,那就是:“大道合乎自然。”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庄子的“大道合乎自然”呢?
综观整部《庄子》,所有的理论,所有的寓言,其实只有一个奥秘,那就是:大道合乎自然。
在道家的理论中,人以大地为法,地以苍天为法,天以道为法,而道法自然。可以说,世间万象,合乎规律为最好。也就是说,每一个人之间、每一件事之间,没有单纯的技巧高下之分,只有境界优劣之辨。那么,境界优劣取决于什么?只有一个标准:大道合乎自然。
庄子在他的《知北游》篇里,托一个名字就叫“知”的人去追问,什么才是人间的道?知,读作智,实际就是大智慧的人。
知向北游历到玄水之上,见到了一个高人,名叫“无为谓”,问这个人:
“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
这个问题是人间至问:人怎么样才能知道大道呢?怎么样才能安于大道呢?又怎么样才能获得大道呢?
这个无为谓不说话,什么都没告诉他。
知于是离开了玄水,又回到白水的南岸,登狐阕之丘,见到了另外一个高人,名叫“狂屈”。他又问他这样一段话。
狂屈说:“我知道,正要告诉你,可是我却忘了我要说什么了。”
知得不到回答,又去问黄帝。黄帝给他的回答是:
“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
“无思无虑始知道”,不要思考你才能懂得大道。“无处无服始安道”,不要考虑怎么样安身处世,你才能安于大道。“无从无道始得道”,不想途径、不问方法,你才能真正获得大道。也就是说,当我们忘却了一个一个人生坐标的参照,真正洞明自己的内心,我们会把握住人生独—无二的自己。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花费太多太多地时间用来羡慕他人。所以,庄子在他的《秋水》篇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一条腿的神兽叫做夔。夔特别羡慕炫,因为炫比它脚多能够行走。炫是一种长了很多条腿的虫子。炫又羡慕蛇,因为蛇没有脚,却比炫行走得还要快。蛇又羡慕风,因为风比蛇要移动得更快,却连形状都没有。风又羡慕什么呢?风羡慕人的眼睛,因为目光所及,风还没到,人的目光已经到了。目光是不是最快的呢?目光最终羡慕一样东西,就是人心。当人的目光未及的时候,人心可以到。我们的心中一动,有所思而心意已达。
这就是庄子所说的:“夔怜炫,炫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这个怜,怜爱的怜,也就是羡慕、喜欢,觉得别人的境界比自己高。
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中,都曾经有过榜样的力量。过去叫榜样,今天叫偶像,也就是说,总会有一些人比我们完美,总让我们羡慕,总想要成为像榜样、偶像一样的人。
我们真地能成为别人吗?有这样一个寓言:小老鼠觉得自己太渺小了,一直希望找到最大的东西。抬头一看,什么大啊?莫大于天。所以,小老鼠说:“我人生的境界就是要找到天的真谛。天无所畏惧,它太辽阔了,笼盖四野。”小老鼠问天:“天啊,你什么都不怕,我却这么渺小,你能给我勇气吗?”
天告诉它说:“我也有怕的,我怕云。因为云是可以遮天蔽日的,太阳和天空都可以被云彩密密地遮住。”
小老鼠觉得云更了不起,就去找云,说:“你能遮天蔽日,你是天地之间最大的力量吧?”
云彩说:“不,我怕风。我好不容易把天遮得密密的,哗,大风一吹,云开雾散,风过云飘。所以我还是有怕的东西。”
小老鼠又跑去找风,说:“你力量太大了,天空上万物都抵挡不住你,你没有什么可怕的吧?”
风说:“我也有怕的啊,我怕墙。天上的云彩我能吹散,但是地上有堵墙我就绕不过去了,所以墙比我厉害。”
小老鼠就跑去找墙,说:“你连风都挡得住,你是不是天下最强大的?”
墙却说了一句令小老鼠非常惊诧的话,墙说:“我最怕的就是老鼠。因为老鼠会在我的根基上一点一点咬出很多墙洞,总有一天,我这面伟岸高大的大墙,会因为这些个老鼠洞而轰然倒塌。”
在这个时候,小老鼠恍然大悟:原来这个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就是它自己。其实,这样一番寻找,难道不是我们从小到大膜拜偶像、崇尚榜样,一生追逐而最终发现自己内心的一个过程吗?
每一个生命的个体虽然表面各异,但本质却是相同的。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独特的、崇拜偶像不如认清自己,因为我们自己永远不可能成为别人。
虽然我们的人生道路上会有坎坷和不平,但无论是荣誉还是困苦,一切都会成为过去。
在这个世界上,人会遭遇太多太多的事情,一切机遇会来,一切风波会走,在每一个机遇中把握自己,这就是道家所说的合乎天地大道。
庄子最终要提醒世人的,叫做:“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谓之倒置之民。”一个人如果把自己迷失在物质世界中,一个人如果把自己的性情流失在世俗之中,这个人叫做倒置之民,就是说,整个人本末彻底颠倒了。
我们真正要辨清的是外在的两个障碍,一是物质,二是世俗。物质往往是一种利益,可以迷惑我们的判断;而世俗往往是一种言论,—种眼光,可以扰乱我们的价值观。如果一个人丧己于物,失性于俗,那么他就会彻底找不到自己内心真正的价值与力量。
人怎么样才能不丧失?怎么样才能不迷惑?就在于我们应该明白:眼前遭遇的每—件事情,最终都将被穿越。有太多美好的东西,我们享受当下,但这美好总会过去,有很多苦难的事情,我们要把它扛过去,这苦难也会过去。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国王曾经在梦中得到于一句箴言,可以行之终身。有人告诉他:在世界上你只要记住这句话,那么这一生你都将忘怀得失,能够安然度过任何的大宠大辱。
但是,当国王醒来,竟然把这句话给忘了。有一言可以行之终身,这么重要的一句话,到底是什么呢?
国王百思不得。他就倾宫中所有的钱财打造了一个巨大的钻戒,对自己所有的大臣们说:“你们去给我找这句话。谁把这话找回来,我就把这个钻戒给谁。”
有一天,—位最聪明的老臣对国王说:“把你的钻戒先给我吧!”
国王说:“你找到了吗?”
老臣不说话,拿过钻戒来,在钻戒的戒环上刻了一句话,把钻戒又还给了国王,扬长而去。
国王一看,恍然记起了梦里正是这句话,一句淡淡的话,叫做:“一切都会过去。”
这一句话是我们每个人都会记住的。光荣会过去,耻辱会过去,辉煌会过去,苦难会过去。我们身边的一切都只是过往。就在我们的生命穿越其中的时候,我们要追究每一个当下的质量。
庄子说,“大道合乎自然”。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天地大道呢?大道无非是一种规则。
我们每一个人年龄不同,境遇不同,学养不同,出身不同,走过的道路不同,经历的沧桑各异,所以每一个人要符合天地大道之法,只有看自己的,而不能去看别人的。别人的经验也许你可以借鉴,但是真正要了解、要懂得的,只有自己的心。
庄子说,在天地之间,真正了解自己内心的人叫做善养生者。那么,什么人是真正了解自己内心的人呢?
庄子说,真正的善养生者,若牧羊人,就好像是放羊的人。牧羊人虽然挥着鞭子,但他对整个羊群都很和善。他的鞭子会落在谁的身上?“视其后者而鞭之”,一定要落在最后的那只羊身上。前面的羊你都不用打,让最后的一只羊加快脚步,整个羊群就前进了。
这恰好映照了现代管理学一个家喻户晓的理论,叫做木桶理论。一个桶是用很多块木板箍起来的,木板有的长,有的短。这个木桶能够盛多少水,不取决于最长的一块板子,而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板子。
羊群也罢,木桶也罢,总有最后一只羊,总有最短一块板。只有我们自己可以看清,你的羊群里最后一只羊是哪一只,你的木桶上最短—块板是什么。
什么样的人生是没有效率的呢?是那种损不足以益有余的人生。有些人的眼睛永远只看着自己最长一块板,永远只看见领头的头羊。他总有资本去炫耀,他总可以说,我人生的最高分在那里。
当头羊依然威风凛凛,但是后面的羊群已经在山坡上散落,丢失了不知多少的时候,他还在看着头羊沾沾自喜。当他看着最长的一块板超过常人,却不知道木桶中的水因为那块最短的板子流失了。
所以,我们要经常问一问:我人生的最后那头羊是什么?我最短的那块板在哪里?
人生的大智慧是,为自己雪中送炭,而不要总是锦上添花。锦上添花是给别人看的,而雪中送炭是为自己的。
用这样的道理来看这个世界,庄子说:“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这个世界上,如果每一个人的道德都固守在心中,用得着外在礼仪规范吗? !每一个人的性情如果不离散,不违背人的本真,用得着外在的礼乐吗?!
我们现在看一看,媒体上经常宣传弘扬的很多道德观念,很多正面的褒奖,实际上已经低于道德的底线。比如说,很多地方在选孝子,表彰说孝子在父母的病榻旁伺候,孝顺老人。实际上这用得着媒体表扬吗?孝敬父母已经是做人的—个最基本的底线了。
庄子认为,在人世间,最朴素的就是人心中的本真,而不应该由外在嘈杂的声音去刻意地提倡弘扬。
庄子认为,所有的道理法规,无非就是人心中最自然的本真,是用不着任何外在的形式去刻意而为的。
但孔子却认为,礼仪对于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
庄子与孔子,到底孰是孰非?我们又应该如何理解儒家与道家的不同?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道家与儒家的真正的不同。
儒家是提倡礼仪的,让每一个人遵守外在的行为规范,以礼义去应对他人,投身社会,用外在的规矩准则来缔造世界的和谐。而道家,提倡每一个人遵循内心的道德,听从自在的声音,而不必有外在任何的刻意。
可以说,儒道相生相济,孕育了中国人的人格。
儒家教给我们入世,一个人的自我实现,必须扎根于这块土地。道家教给我们出世,实现人格的超越,让我们在天空上有飞翔的翅膀。
儒家教给我们的,是在土地上践行的能力,所以人与人之间要有礼仪。而道家告诉我们的,是天空中飞翔的理想,所以每一个人要遵守内心的道德。
其实这两者以我们今人的眼光来看,并不偏废。尽管儒道之间有些冲突,有些观点之间看起来是矛盾的,但是当应用于每一个人的时候,就形成了一种互补。
在这个世界上,真正重要的莫过于认知自己,以自己的生命合乎大道,这会让我们少走很多很多弯路。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输在自己奔跑的速度上,而是输在自己的智商上。
有这么一个寓言:
羚羊是最灵巧、最机敏的动物,它欺负乌龟,跟乌龟赛跑。你想想,这比赛的胜负不是明摆在那儿的吗?羚羊要胜—场肯定要赢的比赛。可是乌龟居然就答应了,说第二天早晨咱们开始比赛赛跑。
第二天一早,羚羊跟乌龟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比赛一开始,羚羊看都没看乌龟,就箭一般地窜出去了。它急匆匆地奔跑了一段,停下来,很得意地叫了一声:“小乌龟,你在哪儿呢?”突然,它听见在前面不远的草丛里面,乌龟慢吞吞说;“我在这儿呢。你接着跑吧。”
羚羊吓了一大跳,怎么乌龟在自己之前呢?这羚羊撒腿就跑。又跑了一段,羚羊又停下来,叫道:“小乌龟,你跟上我了吗?”突然它又听见比它远几步的草丛里面,小乌龟慢悠悠地说:“我已经超过你了,你赶紧跑吧。”
羚羊开始惶惑了。它又跑一段,再问。乌龟应声而答,还比它要快几步。羚羊最后在极度沮丧之中跑到了终点,发现乌龟早已经在终点线外等着了。羚羊承认,自己失败了,自己的速度毫无用处。
事情真的是这样吗?其实,在头一天晚上乌龟答应和羚羊赛跑之后,就把它整个家族都调动起来了,在比赛要经过的路上,隔不远就埋伏了一只乌龟。无论羚羊跑到哪儿,都有一只乌龟等在它前面。而在终点,早有乌龟以胜利者的姿态迎接羚羊。可怜的羚羊就败给了这样一个假象,它真心地承认自己失败了。
这个寓言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它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智力比速度更重要,判断力比技巧更高明。
庄子认为,这个世界应当返璞归真,也就是说,外在的道德少一点,不要过分相信技巧,让我们回到最朴素、最本初的状态。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甚至有人不择手段获取利益和名誉。庄子对于我们现代人的意义就在于,多一些内心朴素自然的淡泊,少一些投机取巧的刻意行为,否则,我们则有可能在这个大千世界里迷失了自己。
但是,我们怎么样才能让自己有限的生命,真正进入自然的大道之中呢?
庄子说:“虚无恬淡,乃合天德。”一个人自己的行为做到虚无恬淡了,让心真正静下来,不慌乱,不迷茫,这就合乎天德。
在很多时候,生命是会陷入绝境的。陷入绝境之后,只有依靠我们明确的判断和心底的冷静,才能使我们真正走出绝境。在这个时候,究竟是谁引领了我们的心?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批地质学系的学生,跟随他们的教授去一个千年古洞考察。在这个古洞中,传说有珍贵的水晶石,所以他们—直想要进去看—看。但是这个古洞非常幽深,很多人进去出不来,大家把这个地方视为绝境。
学生们带了很多的装备,照明灯啊,火把啊,指南针啊,全都准备好了,在教授的引领下,进入了这个洞。这个洞果然峰回路转,曲径通幽。他们一洞一洞地探寻,一层一层地跨越,最后终于走到了洞的最深处,找到了梦寐中的水晶石,惊为奇观,觉得真是不枉此行。大家兴奋地惊叹啊,观察啊,取样啊。等工作结束,准备返回时,忽然发现,这么多的洞口几乎一样,几乎每一个洞口都深不可测。大家已经不辨来时路了。
这个时候,他们的教授淡淡地说:“这里头还有前人留下来的标志的。你们看,这个路口有石灰石划的印记,我们顺着这里走出去。”然后大家就往外走,教授拿着一盏灯,领着大家走。每走一段,他就惊呼说:“这里还有前人的印记!”他总是第一个发现印记的人。
顺着一个又一个石灰石的印记,大家终于走出了这千年古洞,终于又看见阳光。学生们一下子就瘫在地上,有人甚至大哭起来。有人说:“真是绝境逢生啊!如果没有前人的引导,我们根本就走不出来了。”
这个时候,教授默默地从兜儿里面掏出来只剩下一小点的石灰石。其实,所有的标志都是这个教授一路划的。
本来他们探的就是—处绝境,本来他们就有走不出去的危险,本来就没有前人的指引,但是,靠了自己的用心,顺着自己的心路,教授把学生们带出了绝境。
其实,这就好像是人一生的历练。当我们追寻一个辉煌的目标,获得一个诱人的物质利益时,我们都有可能忘记风险,在一路上不做标识就一头扎进去,—结果到最后,我们会发现没有了退路,“回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当我们不辨来时路的时候,还有能力回到本初、重见阳光吗?在这个时候,我们才想到,来的时候为什么只凭着一种激情,盯着一个目标,而忘记给自己的退路做—点记号呢,这是我们在大千世界中的真正的迷失。
庄子在《天道》篇里面,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尧和舜一起探讨治理天下的问题,两个人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态度。
舜问尧:请问你是用什么样的心面对世界、治理天下的?
尧回答说:我“不敖无告”,对无依无靠的人,我从来不轻视;“不废穷民”,对穷苦贫困的人,我从来不抛弃;“苦死者”,对死去的人,我怀有悲悯之心;“嘉孺子而哀妇人”,我喜欢小孩子,同情妇女。这就是我的用心了。
尧的回答其实代表了儒家的观点,以宽和、悲悯的态度对待整个世界,尤其是同情弱势群体。
舜给了尧一个评价,说:“美则美矣,而末大也。”你的这番心意对于这个世界来讲,是善良的,是美好的,但是境界不够阔大。那么尧就问他:“然则何如?”你所说的大又是什么样呢?
舜说:“天德而出宁,日月照而四时行,若昼夜之有经,云行而雨施矣!”他说天就生成在那里,大地宁静,太阳、月亮轮番照耀着世间,四时周行不惰,整个世界就这样一直运转着,好像是白天结束了就有黑夜一样,好像是天空有云才会下雨—样,有它的变幻常规。也就是说,世界的一切自然而然,这就是我所谓的大。
听完了舜的话,尧说:我明白了,我所说的那番用心合乎的只是人之道,而你说的这番用心合乎的是天之道。天之道才是大道。
可以说,整个的外在世界就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只有你自己浸淫其中,真正去感知这一花一世界,一叶—菩提,在这一花一叶上有所彻悟,那么我们就洞悉了万物之理。
有一个寓言,说的是一位老酋长,对他部落里的年轻人说:“你们去远行吧,闯荡你的一生。这一生我只要给你六个字就够了。我先给你们每个人一张纸条,写着前三个字,你们到世界上历练,等到你们建功立业以后,回来找我取后三个字。”
这些年轻人拿着一个小小的纸条走向了天地四海。他们经历了各自的荣辱磨难,在每一个时刻他们会看到纸条上的这三个字,简简单单地写着:“不要怕。”人只要“不要怕”,任何磨难都能闯过去。
等到他们人过中年,已经穿越了太多太多错失的机遇,或者跨越了太多太多坎坷的时候,他们带着或是风霜,或是荣耀,回来找老酋长要后三个字。他们看到是:“不要悔。”
人的前半生不要怕、后半生不要悔。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无所畏惧,也无所懊悔。其实人生无非是尽心尽力,如此而已。西方的哲言,东方的至理,天地大道合于此理。
有一个寓言,说—个年轻人跟睿智的老者打赌。他手里握着一只小小的雏鸟,说:“智者,既然你能够洞悉一切,你现在告诉我,我手中的这个弱小的鸟它是死还是活?”这个年轻人认为他胜券在握,他想,老人如果说鸟是活的,他轻轻一动就能把小鸟掐死,如果老人说小鸟已经死了,他手心一张小鸟就会放飞,老人一定会输了。老人淡淡地对他说了一句话:“生命就在你的手中。”
每一个人的生命无异于这样一只小鸟。生命可生可死,它取决于我们的天地之心。
生命有限,流光苦短,而在天地之间,我们每—个人的心合乎自然大道,最终每一个生命的成全就是这一句话:每一个人的生命在我们自已的手中。
(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