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译注——外篇•天道(三)
(2011-11-30 13:26:28)
昔者舜问于尧曰:“天王之用心何如?”(天王,帝王,指尧。因其具有天德,故称为天王。)(过去舜曾向尧问道:“你作为天子用心怎么样?”)尧曰:“吾不敖无告,(敖:同傲,侮慢。无告:有苦无处诉、处境极为悲惨之人,或指鳏寡孤独者。)不废穷民,苦死者,(废:抛弃,苦:忧劳。苦死者:对死者表示哀痛和抚慰。)嘉孺子而哀妇人。(嘉:善,亲爱之意。孺子:小孩。哀:怜悯。)(尧说:“我从不侮慢庶民百姓,也不抛弃生活无计走投无路的穷苦人民,为死者苦苦焦虑,很好地对待留下的幼子并悲悯那些妇人。)此吾所以用心已。”(未大:不算弘大。因为尧所讲皆有心而为,所及有限,故其心不算弘大。)(这些就是我用心的方式。”)舜曰:“美则美矣,而未大也。”(舜说:“这样做好当然是很好了,不过还说不上伟大。”)尧曰:“然则何如?”(尧说:“如此那么将怎么办呢?”)舜曰:“天德而出宁,(天德:虚静无为也。出:运行。)日月照而四时行,若昼夜之有经,(经:不变之常规、常法。)云行而雨施矣。”(舜说:“自然而成形迹安宁,象日月照耀,四季运行,象昼夜交替,形成常规,象云彩随风飘动,雨点布施万物。”)尧曰:“胶胶扰扰乎!子,(胶胶:粘台在一起不能解开。扰扰:纷乱不宁。尧听了舜的话受到启示,觉得自己的用心是多余的,不如静默无为,复归天德。)天之合也;(天之合,与天道相合。)我,人之合也。”(尧说:“整日里纷纷扰扰啊!你,跟自然相合;我,跟人事相合。”)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天和地,自古以来是最为伟大的,黄帝、尧、舜都共同赞美它。)故古之王天下者,奚为哉?天地而已矣。(天地而已矣:象天地那样虚静无为就是了。)(所以,古时候统治天下的人,做些什么呢?仿效天地罢了。)
第四部分至“天地而已矣”,借尧与舜的对话,说明治理天下应当效法天地的自然。以尧舜对话形式,表达天德无为,如日月照耀,
四时运行,昼夜更替,云,行雨施一样,是一种自然运行过程。帝王应去掉世俗的粘滞缠绕,循性无为,效法天德。
孔子西藏书于周室,(书:指孔子编辑整理之书。孔子何以要藏书周王室,不可确知。或以为当时列国纷争,战祸
连年,周天子还保持形式上的共主地位,可避免战火波及,书藏在那里较为安全。)子路谋曰:“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子路:姓仲名田,孔子弟子。征藏史:周王室管理藏书之官。)免而归居,(免而归居:去职归家隐居。据载老子见周室衰微,不可匡复,便辞官而去。)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因:依也,依靠老聃帮助联络舒通藏书事宜。)孔子曰:“善。”(孔子想把书保藏到西边的周王室去。子路出主意说:“我听说周王室管理文典的史官老聃,已经引退回到家乡隐居,先生想要藏书,不妨暂且经过他家问问意见。”孔子说:“好。”)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许,于是繙十二经以说。(繙(fan):演绎发挥。十二经:有三种说法:一说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加上相应的六种纬书;一说指《周易》上下经和十翼,共十二篇;一说指《春秋》十二公之经,三说
皆不可信。
严灵峰先生以为十二应为六,此说可从。说:说服。)(孔子前往拜见老聃,老聃对孔子的要求不予承诺,孔子于是翻检众多经书反复加以解释。)老聃中其说,(中:中间。孔子解说过程中,老子插言。)曰:“大谩,愿闻其要。”(大谩:大冗长,大烦琐。谩,或作曼,长。)(老聃中途打断了孔子的解释,说:“你说得太冗繁,希望能够听到有关这些书的内容大要。”)
孔子曰:“要在仁义。”(孔子说:“要旨就在于仁义。”)老聘曰:“请问,仁义,人之性邪?”(老聃说:“请问,仁义是人的本性吗?”)孔子曰:“然,君子不仁则不成,不义则不生。(这句的意思为:离开仁义就没有君于生成,以此推断仁义为人之本性。)(孔子说:“是的。君子如果不仁就不能成其名声,如果不义就不能立身社会。)仁义,真人之性也,又将奚为矣?”(又将奚为:舍弃仁义,又将何为呢。)(仁义的确是人的本性,离开了仁义又能干些什么呢?”)老
聘曰:“请问何谓仁义?”(老聃说:“再请问,什么叫做仁义?”)孔子曰:“中心物恺,(中心物恺:心地中正无偏私,与物和乐而下使毁伤。恺,和乐。)兼爱无私,此仁义之情也。”(孔子说:“中正而且和乐外物,兼爱而且没有偏私,这就是仁义的实情。”)老聃曰:“意,几乎后言!(意:同噫,叹词,几:接近。后言:泛指与上古先圣之言相对的后代言论,也就是抛弃天
道无为根本,把仁义札法之未放在首位的说法。)(老聃说:“噫!你后面所说的这许多话几乎都是浮华虚伪的言辞!)夫兼爱,不亦迂乎!(迂:迂远。庄子认为:行虚静无为之道,则无有不爱,何心又说兼爱,既讲兼爱,则有兼
之所不及者,因此反而更为迂远。)(兼爱天下,这不是太迂腐了吗?)无私焉,乃私也。(这句的意思为:私与无私的区分与对立,正是私产生的根源。讲无私即包含有私,只有混
同私与无私,抹灭二者对立,才能达到真正无私。)(对人无私,其实正是希望获得更多的人对自己的爱。)夫子若欲使天下无失其牧乎?(牧:养。)(先生你是想让天下的人都不失去养育自身的条件吗?)则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
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立:树立。树木植立生长之所。)(那么,天地原本就有自己的运动规律,日月原本就存在光亮,星辰原本就有各自的序列,禽兽原本就有各自的群体,树木原本就直立于地面。)夫子亦放德而行,(放德:循性。对自性不加约束,任其自然。)循道而趋,已至矣!(已至:已达,达到向往的理想境界。)(先生你还是仿依自然的状态行事,顺着规律去进取,这就是极好的了。)又何偈偈乎揭仁义,(偈(jiá)偈:用力的样子。揭:举,引申为提倡、倡导。)若击鼓而求亡子焉?(亡子:丢失的孩子。)(又何必如此急切地标榜仁义,这岂不就象是打着鼓去寻找逃亡的人,鼓声越大跑得越远吗?)意,夫子乱人之性也。”(噫!先生扰乱了人的本性啊!”)
第五部分至“夫子乱人之性也”,写孔子与老聃的对话,指出事事皆应遵循自然规律,指出“仁义”正是“乱人之性”。
士成绮见老子而问曰:(士成绮:庄子虚拟的人名。)“吾闻夫子圣人也,吾固不辞远道而来愿见,
百舍重趼而不敢息。(百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百合合三千里,形容路途遥远。重趼(jiān):长途跋涉,脚掌上磨出层层厚茧。)(士成绮见到老子而问道:“听说先生是个圣人,我便不辞路途遥远而来,一心希望能见到你,走了上百天,脚掌上结上厚厚的老趼也不敢停下来休息休息。)今吾观子,非圣人也。(如今我观察先生,竟不象是个圣人。)鼠壤有余蔬而弃妹,(鼠壤:老鼠洞口的积土。余蔬:狼藉在老鼠洞外的菜蔬。弃妹:抛弃妹妹不肯抚养。通行本弃妹后有“之者”二字,今依《续古逸丛书》本删去。)不仁也!(老鼠洞里掏出的泥土中有许多余剩的食物,看轻并随意抛弃这些物品,不能算合乎仁的要求。)
生熟不尽于前,(生熟:生的和熟的食品。)而积敛无崖。”(积敛无崖,屯积聚敛财物无止境。)(粟帛饮食享用不尽,而聚敛财物却没有限度。”)老子漠然不应。(漠然:冷淡,毫不在意的样子。)(老子好象没有听见似的不作回答。)
士成绮明日复见,曰:
“昔者吾有刺干子,(刺:讥刺,伤害之意。)今吾心正却矣,何故也?”(第二天士成绮再次见到老子,说:“昨日我用言语刺伤了你,今天我已有所省悟而且改变了先前的嫌隙,这是什么原因呢?”)老子曰:“夫巧知神圣之人,吾自以为脱焉。(脱:超脱、摆脱之意。指能从世人加给的毁誉荣辱中摆脱出来,不受其影响。)(老子说:“巧智神圣的人,我自以为早已脱离了这种人的行列。)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而谓之马。(过去你叫我牛我就称作牛,叫我马我就称作马。)苟有其实,(苟有其实:假如确有那些事实。指士成绩所说之事。)人与之名而弗受,再受其殃。(假如存在那样的外形,人们给他相应的称呼却不愿接受,将会第二次受到祸殃。)吾服也恒服,(服,仪态行为。恒,恒常下变。这句是说老子的仪态行为是自性的真实表现,是循性无为,不是有意造作,故而不受外界毁誉所左右,保持恒常不变。)吾非以服有服。”(吾非以服有服:我不是故意作出某种仪态行为给别人看。)(我顺应外物总是自然而然,我并不是因为要顺应而有所顺应。”)士成绮雁行避影,(雁行:斜行,象大雁排成人字形、之字形飞行一样,人在同尊者一起走路,让尊者在前,自己在斜后方随行,走成斜列。避影:避开尊者的影子,以免被脚踏到。这些都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履行遂进,(履行遂进:穿鞋子就进室内在席子上行走,古礼入室要脱鞋,士成绩未脱鞋而入室走进者
子,表现他心中极度不安,忘记礼仪。)而问修身若何?(士成绮象雁一样侧身而行不敢正视自己羞愧的身影,蹑手蹑脚地走向前来问道:“修身之道是怎样的呢?”)老子曰:“而容崖然,(而,同尔你。崖然,犹岸然,仪容庄重的样子。)
而目冲然,(冲然:睁大眼睛专注直视的样子。)而颡頯然,(颡(sǎng):额。頯(qíu)然:高高扬起。)而口阚然,(阚(hǎn)然:老虎发怒咆哮的样子,形容出言凶猛横暴。)而状义然,(义然:即峨然,巍峨高大的样子。义读峨。)似系马而止也,(似系马而止:如同奔马被系缚才停止下来,而其心仍在躁动不安,难以掩饰。)
(老子说:“你容颜伟岸高傲,你目光突视,你头额矜傲,你口张舌利,你身形巍峨,好象奔马被拴住身虽休止而心犹奔腾。)动而持,(持,拘束、限制之意。动而持,想要动而受限制,只有暂时忍耐。)发也机,(发也机:发动时如扣动扳机一般疾速。机,弩箭上的扳机。)(你行为暂时有所强制,一旦行动就象箭发弩机,)察而审,(察而审:对事物明察而又精审。)知巧而睹于泰,(泰:骄傲放肆。睹,现。)凡以为不信,(凡以为不信:指士成绩的表现,皆出于有意造作,不台自性之真实,故不可信。)(你明察而又精审,自持智巧而外露骄恣之态,凡此种种都不能看作是人的真实本性。)边竟有人焉,其名为窃。”(竟:同境,言边境上如有有意造作之人,就称之为贼。隐喻士成绮与之相类。)(边远闭塞的地方有过这样的人,他们的名字就叫做窃贼。”)
第六部分至“其名为窃”,写老子顺应外物的态度,同时抨击智巧骄恣之人。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