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孟子•公孙丑下(一)

(2011-03-04 15:11:25)
标签:

文化

分类: 诸子百家

【导读】

孔子之后,儒家思想产生了分化,其中主要有思孟学派和荀子学派。孟子提出“性本善”,主张士的内在道德修养,即“内圣”。荀子一系则更注重“外王”,注重事功。《孟子》的思想成熟标志着士的觉醒,对中国知识分子阶层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孟子提出一系列的思想,深深影响与丰富了儒家思想的内容。

孟子继承孔子,提出“忧患”的概念,认为人的生命存在,事业兴败,国家存亡,都与有否忧患意识相关联。忧国忧民之心是责任意识、承担意识得以生发的活水,是以自我关怀和群体关怀的博文情怀,与民同忧同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以百姓忧乐为自己的忧乐,百姓也会以国王的忧乐为自己的忧乐,和普天下人同忧同乐,就可以达到圣王的境界。

孟子发挥了乐道精神。“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是讲应怎样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不被富贵、贫贱、威武所迷惑、动摇、屈服,而放弃自己的信念和原则,即不放弃求道、得道之乐。孟子并不否定人可以从感官欲望和自然生理本能的满足中获得快乐,但反对纵欲、佚游、晏乐的满足和愉快。虽然孟子把“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并提,将“理义”的道德愉悦和道德美感与感性愉悦和生理美感并非并重,但实际上孟子更重视前者。理义的愉悦,即乐道精神的体现,亦乐道精神的内涵,具体而言,如事亲从兄的仁义之乐,知此节此的智礼之乐。这种道德愉悦使人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达到道德美感的精神境界。孟子认为达到诚的境界,是最高的乐道精神的体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反身而诚”的大乐,是对最高的道德境界的愉悦体验。把诚提高到天道的位置,便是一种天人合一境界的内外融合而产生的愉悦。

和合精神。和合是儒学对人的生存、意义及可能世界的思考活动,它是儒学所普遍认同的理念,并纵贯儒学演变的全过程,尽管先秦以后有断裂,但现仍有传承,它横摄社会伦理道德、心理结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审美情感等。儒学和合精神是其价值理想,既是宇宙精神,又是道德精神,是天道与人道、即天人合一的精神,是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心灵冲突融合而和合的精神。和合是天地万物存有的根据或原因;是存有的方式;是动态的、开放的过程;是心情宁静安详,心绪和平恬淡,心灵充实愉悦的境界。其目的是达到人和而天和,人乐而天乐的天人和乐的和合境界。

人本精神。孟子的仁,是人的哲学升华,是人本精神显现,也是人的本质的体现。仁的本质就是人,无人就无所谓仁;人又蕴含着仁,无仁,人体、人的本质便无以表现。“仁也者,人也”,“仁,人心也”。于是孔孟从仁中发现了人及人的本质,从仁学中建立了人学。只有当人超越了自然人、本能人,人的本质才被发现,人本精神才得以体现。笃行精神。它凸显了儒学入世品格和刚健精神,是儒学积极投身现实社会,奋发进取,自强不息,追求自己理想价值实现的精神。儒学认为,忧患精神的化解,乐道精神的实现,和合精神的追求,人本精神的弘扬,都有赖于笃行精神的支撑和践行。儒学以其入世品格和刚健精神,激发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和忧患意识;提升了处贫贱而乐于求道的乐感精神;探索了“和实生物”和化解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冲突融合的和合精神,培育了仁者爱人,民贵君轻,水(人民)能载覆舟的人道(人本)精神。在忧患、乐道、和合、人本四精神中,都蕴涵着笃行精神的意蕴。
   
另外,《孟子》文锋犀利,富于说服力。有关文论也影响了中国文学的作法。以意逆志是一种理解诗的方法。为孟子所提。《孟子·万章上》:“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认为,评论诗的人,既不能根据诗的个别字眼断章取义地曲解辞句,也不能用辞句的表面意义曲解诗的真实含义,而应该根据作品的全篇立意,来探索作者的心志。知人论世是评论文学作品的一种原则。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尚”同上,尚友就是上友。上友是以古人为朋友。文学创作有时需要借鉴古人。对古人的作品进行批评和鉴赏,更需要了解古人。人是不能离开时代而生活的。这就还需要了解他的时代。
    
东汉赵岐为《孟子》作注分章,自中唐以来就受到知识分子的重视,到宋代升为经书之一。但因为特殊的时代,有些思想不适于现代社会,所以稍作删略。为了体现《孟子》章句面貌,仍然用章句序号,不致于误导。


     3·1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指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地利:指适宜作战的地理形势。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三里之城(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七里之郭(郭:外城),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包围)。(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 攻都不能够攻破。)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候,)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池:护城河。),兵革非不坚利也(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委:放弃。去:离开。),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另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 极利和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封疆]划定的疆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巩固。[山溪]地势。)(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 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实施仁政的君主。[失道]不实施仁政的君主。)。寡助之至,亲戚畔之([]极点。[]通“叛”:背叛。);(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也会叛离;)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所以。),战必胜矣。以全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会叛离的人,必然是不战则已,战无不胜的了。
简析: 
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对这一章的注释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可见这一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
  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本章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很有说服力。比如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作者先用四个并列的双重否定句,充分铺张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又如在阐述他的“得道者多助”时,作者也是先用了三个否定的排比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结论;然后又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
·2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
明早我将上朝处理政务,不知您能否来朝廷上,让我见到您?)朝(朝(Zhāo):早晨。),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孟子准备去朝见齐王,恰巧齐王派了个人来转达说:我本应该来看您,但是感冒了,吹不得风。
    
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孟子回答说:不幸得很,我也有病,不能上朝廷去。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
东郭氏:齐国的一个姓东郭的大夫。)。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第二天,孟子要到东郭大夫家里去吊丧。公孙丑说:昨天您托辞生病谢绝了齐王的召见,今天却又去东郭大夫家里吊丧,这或许不太好吧?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孟子说:昨天生病,今天好了,为什么不可以去吊丧呢?
   
王使人问疾,医来。(
齐王打发人来问候孟子的病,并且带来了医生。
   
孟仲子对曰:(
孟仲子:孟子的堂弟,又是他的学生。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采薪:打柴。病了不能打柴。自称有病的婉辞。朱熹集注:采薪之忧,言病不能采薪。后因以采薪之忧指患病。),不能造朝。(孟仲子应付说:昨天大王命令来时,他正生着病,不能上朝廷去。)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今天病刚好了一点,已经上朝廷去了,但我不知道他能否到达。
  
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孟仲子又立即派人到路上去拦孟子,转告孟子说:请您无论如何不要回家,而赶快上朝廷去!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景丑氏:齐国大夫景丑。)。(孟子不得已而到景丑的家里去住宿。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之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景丑说:在家庭里有父子,在家庭外有君臣,这是人与人出 问最重要的伦理关系。父子之间以慈恩为主,君臣之间以恭敬为主。我只看见齐王尊敬您,却没看见您尊敬齐王。
  
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
孟子说:哎!这是什么话!在齐国人中,没有一个与齐王谈论仁义的。难道是他们觉得仁义不好吗?)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不是。他们心里想的是:这样的王哪里配和他谈论仁义呢?这才是他们对齐王最大的不恭敬。)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至于我,不是尧舜之道就不敢拿来向齐王陈述。所以,齐国人没有谁比我更对齐王恭敬了。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
景丑说:不,我不是说的这个方面。)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礼经上说过,父亲召唤, 不等到应一声就起身;君王召唤,不等到车马备好就起身,)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不果:没有结果;未成事实。(宋)苏轼《潮州修韩文公庙记》:前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清)朱琦《北堂侍膳图记》:余以宦游京师,太宜人远道不果来。),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可您呢,本来就谁备朝见齐王,听到齐王的召见却反而不去了,这似乎和礼经上所说的不大相合吧。
  
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
孟子说:原来你说的是这个呀!曾子说过:晋国和楚国的财富,没有人赶得上。)彼以其富,我以吾仁;(不过,他有他的财富,我有我的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他有他的爵位,我有我的义。我有什么不如他的呢?)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曾子说这些话难道没有道理吗?)是或一道也。(应该是有道理的罢。)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天下有三样最尊贵的东西:一样是爵位,一样是年龄,一样是德行。)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辅世:辅佐当世的国君。长民:统治人民。辅佐当世的国君统治人民。)。(在朝廷上最尊贵的是爵位; 在乡里最尊贵的是年龄;至于辅助君王治理百姓,最尊贵的是德行.)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他怎么能够凭爵位就来怠慢我的年龄和德行呢?)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所以,大有作为的君主一定有他不能召唤的大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如果他有什么事情需要出谋划策,就亲自去拜访他们。)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以有为也。(这就叫尊重德行喜爱仁道,不这样,就不能够做到大有作为。)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因此,商汤对于伊尹,先向伊尹学习,然后才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大力气就统一了天下;)恒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桓公对于管仲,也是先向他学习,然后才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大力气就称霸于诸侯。)今天下地丑德齐(地丑德齐:丑:同类。地相等,德相同。比喻彼此条件一样。),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现在,天下各国的土地都差不多,君主的德行也都不相上下,相互之间谁也不能高出一筹,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君王们只喜欢用听他们的话的人为臣,而不喜欢用能够教导他们的人为臣。)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商汤对于伊尹,桓公对于管仲就不敢召唤。)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管仲尚且不可以被召唤,更何况连管仲都不屑于做的人呢?
   3
·3陈臻问曰:(
陈臻:孟子弟子。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兼金:价值倍于常金的好金子。古代金银铜通言金。亦泛指多量的金银钱帛。(晋)陆机《赠冯文罴》诗:“愧无杂佩赠,良讯代兼金。”),而不受;(陈臻问道:以前在齐国的时候,齐王送给您好金一百镒,您不接受;)于宋,馈七十镒而受;于薛,馈五十镒而受(镒(yì):古代的重量单位之一,二十两为一镒。)。(到宋国的时候,家王送给您七十镒,您却接受了;在薛地,薛君送给您五十镒,您也接受了。)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如果以前的不接受是正确的,那后来的接受便是错误的;)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如果后来的接受是正确的,那以前的不接受便是错误的。老师您总有一次做错了吧。
  
孟子曰:皆是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
孟子说:都是正确的。当在宋国的时候,我准备远行,对远行的人理应送些盘缠。)辞曰:馈赆。予何为不受?(所以宋王说:送上一些盘缠。我怎么不接受呢?)当在薛也,予有戒心(戒心:赵岐注:“戒,有戒备不虞之心也。时有恶人欲害孟子,孟子戒备。” (唐)元结《元谟》:“吾其颂昌人之道,为戒心之宝。” (清)昭连 《啸亭杂录·马僧》:“二君有戒心,勿北行,可南去。” 吴组缃 《山洪》二四:“这种自发的戒心,在一般居民几乎是出于本能的。”);(当在薛地的时候,我听说路上有危险,需要戒备。)辞曰:闻戒,故为兵馈之。予何为不受?(君说:听说您需要戒备,所以送上一点买兵器的钱。我怎么能不接受呢?)若于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至于在齐国,则没有任何理由。没有理由却要送给我一些钱,这等于是用钱来收买我。)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哪里有君子可以拿钱收买的呢?
    3
·4孟子之平陆(
平陆:齐国边境的邑,在今山东汶上县北。),谓其大夫曰:(大夫:这里指地方上的行政长官。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失伍:谓失其行伍,掉队。赵岐 注:“失其行伍。”),则去之否乎?孟子到了平陆,对那里的长官(孔距心)说:如果你的卫士一天三次擅离职守,开除不开除他呢?
   
曰:不待三。
孔距心说:不必等三次
   
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孟子说:)那么您失职的地方也够多的了。荒年饥岁,您的百姓,年老体弱抛尸露骨在山沟的,年轻力壮逃荒到四方的,将近一千人了。
   
曰:此非距心之所得为也。
孔距心说:这个问题不是我能够解决的。
   
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
孟子说:假如现在有个人,接受了别人的牛羊而替他放牧,那么必定要为牛羊寻找牧场和草料了。)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如果找不到牧场和草料,那么是把牛羊还给那个人呢,还是就站在哪儿眼看着牛羊饿死呢?
   
曰:此则距心之罪也。
孔距心说:这是我的罪过。
   
他日,见于王曰: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诵之。(
往后的某一天,孟子朝见齐王说:大王的地方长官我认识五个,能认识自己罪过的,只有孔距心。                   
   
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
齐王说:这是我的罪过啊。

                     请继续关注    孟子•公孙丑下(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