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孟子·公孙丑上(一)

(2011-03-04 15:03:54)
标签:

文化

分类: 诸子百家

    孟子·公孙丑上
【导读】

孔子之后,儒家思想产生了分化,其中主要有思孟学派和荀子学派。孟子提出“性本善”,主张士的内在道德修养,即“内圣”。荀子一系则更注重“外王”,注重事功。《孟子》的思想成熟标志着士的觉醒,对中国知识分子阶层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孟子提出一系列的思想,深深影响与丰富了儒家思想的内容。

孟子继承孔子,提出“忧患”的概念,认为人的生命存在,事业兴败,国家存亡,都与有否忧患意识相关联。忧国忧民之心是责任意识、承担意识得以生发的活水,是以自我关怀和群体关怀的博文情怀,与民同忧同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以百姓忧乐为自己的忧乐,百姓也会以国王的忧乐为自己的忧乐,和普天下人同忧同乐,就可以达到圣王的境界。

孟子发挥了乐道精神。“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是讲应怎样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不被富贵、贫贱、威武所迷惑、动摇、屈服,而放弃自己的信念和原则,即不放弃求道、得道之乐。孟子并不否定人可以从感官欲望和自然生理本能的满足中获得快乐,但反对纵欲、佚游、晏乐的满足和愉快。虽然孟子把“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并提,将“理义”的道德愉悦和道德美感与感性愉悦和生理美感并非并重,但实际上孟子更重视前者。理义的愉悦,即乐道精神的体现,亦乐道精神的内涵,具体而言,如事亲从兄的仁义之乐,知此节此的智礼之乐。这种道德愉悦使人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达到道德美感的精神境界。孟子认为达到诚的境界,是最高的乐道精神的体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反身而诚”的大乐,是对最高的道德境界的愉悦体验。把诚提高到天道的位置,便是一种天人合一境界的内外融合而产生的愉悦。

和合精神。和合是儒学对人的生存、意义及可能世界的思考活动,它是儒学所普遍认同的理念,并纵贯儒学演变的全过程,尽管先秦以后有断裂,但现仍有传承,它横摄社会伦理道德、心理结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审美情感等。儒学和合精神是其价值理想,既是宇宙精神,又是道德精神,是天道与人道、即天人合一的精神,是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心灵冲突融合而和合的精神。和合是天地万物存有的根据或原因;是存有的方式;是动态的、开放的过程;是心情宁静安详,心绪和平恬淡,心灵充实愉悦的境界。其目的是达到人和而天和,人乐而天乐的天人和乐的和合境界。

人本精神。孟子的仁,是人的哲学升华,是人本精神显现,也是人的本质的体现。仁的本质就是人,无人就无所谓仁;人又蕴含着仁,无仁,人体、人的本质便无以表现。“仁也者,人也”,“仁,人心也”。于是孔孟从仁中发现了人及人的本质,从仁学中建立了人学。只有当人超越了自然人、本能人,人的本质才被发现,人本精神才得以体现。

笃行精神。它凸显了儒学入世品格和刚健精神,是儒学积极投身现实社会,奋发进取,自强不息,追求自己理想价值实现的精神。儒学认为,忧患精神的化解,乐道精神的实现,和合精神的追求,人本精神的弘扬,都有赖于笃行精神的支撑和践行。儒学以其入世品格和刚健精神,激发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和忧患意识;提升了处贫贱而乐于求道的乐感精神;探索了“和实生物”和化解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冲突融合的和合精神,培育了仁者爱人,民贵君轻,水(人民)能载覆舟的人道(人本)精神。在忧患、乐道、和合、人本四精神中,都蕴涵着笃行精神的意蕴。
   
另外,《孟子》文锋犀利,富于说服力。有关文论也影响了中国文学的作法。以意逆志是一种理解诗的方法。为孟子所提。《孟子·万章上》:“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认为,评论诗的人,既不能根据诗的个别字眼断章取义地曲解辞句,也不能用辞句的表面意义曲解诗的真实含义,而应该根据作品的全篇立意,来探索作者的心志。知人论世是评论文学作品的一种原则。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尚”同上,尚友就是上友。上友是以古人为朋友。文学创作有时需要借鉴古人。对古人的作品进行批评和鉴赏,更需要了解古人。人是不能离开时代而生活的。这就还需要了解他的时代。
    
东汉赵岐为《孟子》作注分章,自中唐以来就受到知识分子的重视,到宋代升为经书之一。但因为特殊的时代,有些思想不适于现代社会,所以稍作删略。为了体现《孟子》章句面貌,仍然用章句序号,不致于误导。

    公孙丑问曰:(公孙丑:孟子的学生,齐国人。)“夫子当路于齐(当路:当权,当政。),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许:兴盛、复兴。)公孙丑问道:先生如果在齐国当权,管仲、晏子的功业可以再度兴起来吗?
   
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孟子说:你可真是个齐国人啊,只知道管仲、晏子。)或问乎曾西曰:(曾西:名曾申,字子西,鲁国人,孔子学生曾参的儿子。)‘吾子与子路孰贤?’(吾子:对友人的花色品种称,相当于吾兄老兄之类。)曾经有人问曾西:您和子路相比,哪个更有才能?)曾西蹴然曰:(蹴然:不安的样子。吾先子之所畏也。先子:指已逝世的长辈。这里指曾西的父亲曾参。)(曾西不安他说:子路可是我父亲所敬畏的人啊,我怎么能和他相比呢?,)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那人又问: 那么您和管仲相比,哪个更有才能呢?)曾西艴然不悦(艴然:恼怒的样子。),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曾西马上不高兴起来,说:你怎么竟拿管仲来和我相比呢?管仲受到齐桓公那样信任不疑, 行使国家政权那样长久,而功绩却是那样少,)尔何曾比予于是?’”曾:副词,竟然、居然。)(你怎么竟拿他来和我相比呢?’”)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为:同,认为。)(孟子接着说:管仲是曾西都不愿跟他相比的人,你以为我愿意跟他相比吗?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公孙丑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天下,晏子辅佐景公名扬诸侯。 难道管仲、晏子还不值得相比吗?”
   
曰:以齐王,由反手也。由:同,好像。)(孟子说:以齐国的实力用王道来统一天下,易如反掌。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公孙丑说:您这样一说,弟子我就更力口疑惑不解了。)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百年而后崩:相传周文王活了九十七岁。百年是泛指寿命很长。),犹未洽于天下;(以周文王那样的仁德,活了将近一百岁才死,还没有能够统一天下。)武王、周公继之(周公:名姬旦,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辅助武王伐纣,统一天下,又辅助成王定乱,安定 天下成为鲁国的始祖。),然后大行。(直到周武王、周公继承他的事业,然后才统一天下。)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现在您说用王道统一天下易如反掌,那么,连周文王都不值得学习了吗?
   
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作:在这里为量词,相当于现代口语),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孟子说:我们怎么可以比得上周文王呢?由商汤到武丁,贤明的君主有六七个,天下人归服殷朝已经很久了,久就难以变动。)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武丁使诸侯们来朝,统治天下就像在自己的手掌心里运转一样容易。)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纣王离武丁并不久远,武丁的勋臣世家、良好习俗、传统风尚、慈善政治都还有遗存,)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相与:双音副词,共同的意思。辅相:双音动词,辅助。),故久而后失之也。(又有微于、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 鬲等一批贤臣共同辅佐,所以能统治很久以后才失去政权。)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当时没有一尺土地不属于纣王所有,没有一个百姓不属于纣王统治,)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在那种情况下,文王还只能从方圆百里的小地方兴起,所以是是非常困难的。)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鎡基:农具,相当于今天的锄头之类。),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齐国人有句话说:虽然有智慧,不如趁形势;虽然有锄 头,不如等农时。现在的时势就很利于用王道统一天下:)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也,而齐有其地矣;(夏、商、周三代兴盛的时候,没有哪一国的国土有超过方圆千里的,而现在的齐国却超过了;)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鸡鸣狗叫的声音处处都听得见,一直到四方边境,这说明齐国人口众多。)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国土不需要新开辟,老百姓不需要 新团聚,如果施行仁政来统一天下,没有谁能够阻挡。)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何况,统一天下的贤君没有出现,从来没有隔过这么久的;)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老百姓受暴政的压榨,从来没有这么厉害过的。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饥饿的人不择食物,口渴的人不择饮料。)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置邮:置和邮都是名词,相当于后代的驿站。)(孔子说:道德的流行,比驿站传递政令还要迅速。)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现在这个时候,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施行仁政,老百姓的高兴,就像被吊着的人得到解救一样。)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所以,做古人一半的事,就可以成就古人双倍的功绩。只有这个时候才做得到吧。
【读解】  作为儒家王道政治的推行者,孟子不屑于与霸道政治寡管仲、晏婴相比,这正如齐宣王问齐桓、晋文之事他不 予回答一样。
  他所热衷的,是在齐国推行王道政治,靠实施仁政来统一天下。而且,他认为无论从土地、人口,还是从时机来看,目前都是实施王道的最好时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姑且撇开孟子关于王道的种种论述不谈,只看他关于乘势待 时,事半功倍的思想,我们也可以得到较为深刻的启示。所谓赶得早不如赶得巧,算得精不如运气好。这其实没有 什么神秘的地方,不外乎是强调抓住时机,捕捉机遇的重要性罢 了。
  在某种意义上说,个人智慧的确不如时势造英雄,工具优良 也的确不如时机重要。所以,很多人怨天尤人,认为自己怀才不遇,实际上是自己没有抓住时机。居里夫人曾经说过:弱者坐待良机,强者制造时机。就是强调主动出击,抓住时机。
  当然,这里所说的乘势待时,主要是说要分析情况,抓准 时机,而不是说在政治上赶形势,窥风向,搞投机。这里的区别,可以以田径赛中的起跑为例。如果你错过了起跑的口令,老是慢 半拍才回过神来,这是没有抓住时机,自然要影响你的成绩,被别人甩在后面。但是,如果你投机取巧,抢在口令发出之前起跑, 那你就不仅没有抓住时机,反而还犯了规,有被逐出赛场的危险了。
  所以,反过来说,识时务者为俊杰。真正要乘势待进,其实 也离不开智慧。有智慧才能正确分析各方面错综复杂的情况,作出决断,抓准时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则很难做到这 一点,往往让时机从自己的身旁悄悄溜走而不自知。就像有人所说:许多人对于时机就如小孩子们在岸边所做的一样,他们的小 手盛满砂粒,又让那些砂粒漏下去,一粒粒地,以至于尽。
  身处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无论是做生意,炒股票,还是选 择自己的职业,机遇的问题都越来越突出地摆在大家面前。如何乘势待时,抓住机遇,也就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盂子关于 王道霸道的论述也许不会引起你的多大兴趣,但他关于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的看法,关于如何 做到事半功倍的讨论,也许就不会不引起你的一些思考了罢。

     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公孙丑问道:如果让您担任齐国的卿相,能够实行您的主张了,那么即使因此而建立了霸业或王业,也不必感到奇怪的了。)如此,则动心否乎?如果这样,您动心不动心呢?
    
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
孟子说:不,我四十岁起就不动心了。
    
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
公孙丑说:如果这样,老师就远远超过孟贲了。
    
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
公孙丑说:如果这样,老师就远远超过孟贲了。
    
曰:不动心有道乎?
公孙丑问:做到不动心有什么方法吗?
    
曰:有。北宫黝之养勇也:(
孟子说:有。北宫黝这样培养勇气:)不肤桡,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肌肤被刺不退缩,双目被刺不转睛;但他觉得,受了他人一点小委屈,就像在大庭广众之中被人鞭打了一般;既不受平民百姓的羞辱,也不受大国君主的羞辱;)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把行刺大国君主看得跟行刺普通百姓一样;毫不畏惧诸侯,听了恶言,一定回击。)孟施舍之所养勇也,(孟施舍这样培养勇气,)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他说:把不能取胜看作能够取胜;估量了势力相当才前进,考虑到能够取胜再交战,这是畏惧强大的敌人。)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我哪能做到必胜呢?能无所畏惧罢了。(培养勇气的方法,))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孟施舍像曾子,北宫黝像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这两人的勇气,不知道谁强些,但孟施舍是把握住了要领。)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从前,曾子对子襄说:你喜欢勇敢吗?我曾经在孔子那里听到过关于大勇的道理:)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反省自己觉得理亏,那么即使对普通百姓,我也不去恐吓;反省自己觉得理直,纵然面对千万人,我也勇往直前。)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孟施舍的保持勇气,又不如曾子能把握住要领。
    
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
公孙丑说:请问,您的不动心和告子的不动心,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
(孟子说:)告子曾说:言论上有所不通,心里不必去寻求道理;心里有所不安,不必求助于意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心里有所不安,不必求助意气,这是可以的;言论上有所不通,心里不寻求道理,这不可以。)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心志是意气的主帅,意气是充满体内的。)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心志关注到哪里,意气就停留到哪里。所以说:要把握住心志,不要妄动意气。’”
   
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
(公孙丑问:)既说心志关注到哪里,意气就停留到哪里,又说:要把握住心志,不要妄动意气,这是为什么呢?
   
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孟子说:心志专一就能调动意气,意气专一也能触动心志。譬如跌倒和奔跑,这是意气专注的结果,反过来也使他的心志受到触动。
    
敢问夫子恶乎长?
这一段系节选公孙丑与孟子的对话。问这句话的是公孙丑。)(公孙丑说:请问老师您长于哪一方面呢?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浩然:盛大而流动的样子。)(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清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行有不慊于心(慊:快,痛快。),则馁矣。(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告子:名不详, 可能曾受教于墨子。),以其外之也。(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必有事焉,而勿正(正:止。而勿正”“而勿止),心勿忘,勿助长也。(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 它生长。)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闵:担心,忧愁。揠:拨。),芒芒然归(芒芒然,疲倦的样子。),(不要像宋人一样: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谓其人曰:(其人,指他家里的人,今日病矣(病,疲倦,劳累。)!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于死了。)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耘,除草。);(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何谓知言?
公孙丑问:怎样才算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呢?
   
曰:诐辞知其所蔽(
诐(bi)辞:偏颇的言辞。),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淫辞:夸张、过分的言辞。),遁辞知其所穷(遁辞: 躲闪的言辞。)。(孟子回答说:偏颇的言语知道它片面在哪里;夸张的言语知道它过分在哪里;怪僻的言语知道它离奇在哪里;躲闪的言语知道它理穷在哪里。)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从心里产生,必然会对政治造成危害,用于政治,必然会对国家大事造成危害。)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如果圣人再世,也一定会同意我的活。
 【读解】  浩然之气,至大至刚。
  不是一般所谓精气血气,而是充满正义,充满仁义道德的正气、骨气。不是属于医学的生理的范畴,而是属于人文的精神范畴。
  这种气,阳刚而气壮山河,气贯长虹,气冲霄汉。
  说大人则藐之,匆视其巍巍然。(《孟子·尽心下》)
  靠是的这种气。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盂子·膝文公 下》
  依然是靠的这种气。
  甚至如文天祥所写千古名句: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正气歌》)
  也仍然是源于这种气。
  然而,这种气可养而不可得。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就是养也要日积月累,水到渠成;而不能拔苗助长,急于求 成。
  不过,正如孟子所说: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古往令来,合天之下,能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又有几许呢? 记得小时候读书的时候,老师常常讲这样的道理给我们听:地 里庄稼,即使你站在它的面前随时观察,眼睛紧盯住它不放过,也绝对不能亲眼看到它生长;但是久而久之,隔一段时间去看它,却可以发现它已经长高了。人的身体长高也是同样的道理。那时,老师给我们讲这个道理,是勉励我们要勤奋学习。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不要心急图快,囫囵吞枣。现在想来,当然也包含着老师不拨苗助长的一份苦心在内。可我们当时哪能体会出这些呢?
  其实,不仅知识积累如此,技艺学习如此,我们进德修业,立身处世的方方面面,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关键在于营养的吸取,年力的增强。万事总有规律,不是你 一厢情愿就可以如愿以偿的。
  放眼观世,红尘滚滚。再看看你的周围,那些追名逐利,急急如律令的人们,一个个不都是那芒芒然归的宋人吗?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
(公孙丑说:)宰我、子贡擅长言谈辞令,冉牛、闵子、颜渊擅长阐述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孔子兼有这两方面的特长,(却还)说:我对于辞令,是不擅长的。(老师既然说擅长识别言论,)那么老师已经是圣人了吧?
   
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
孟子说:唉呀!这是什么话!从前子贡问孔子道:老师是圣人了吧?)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说:圣人,我不能做到,我只是学习不觉满足,教人不知疲倦。)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子贡说:学习不觉满足,这样就有智慧;教人不知疲倦,这是实践仁德。)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既有仁德又有智慧,老师已经是圣人了。圣人,孔子尚且不敢自居———(你说我是圣人了,)这是什么话呀?

请继续关注  孟子·公孙丑上(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