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集群诠释城市文化底蕴
(2014-05-27 10:14:12)
标签:
财经 |
本报记者 王晶
了解一座城市,最快的方式莫过于拜访她的博物馆,在那里,无论是历史民俗还是文物遗迹都是城市最鲜活的标本。
大明宫遗址区在响应西安“博物馆之城”建设的同时,不断整合区域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博物馆亲民性、参与性,创新博物馆主题活动,让这里成为北城市民休闲、教育的主要场所之一,越来越多的市民走进博物馆,获得知识、享受静谧。
在博物馆日即将来临之际,让我们俯瞰这片区域,用探索的目光,寻找大明宫遗址区源源不断的文化之火。
奋力探索 博物馆集群跨越发展
丹凤门遗址博物馆、大明宫考古探索中心、大明宫遗址博物馆、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陶瓷艺术博物馆、唐都新碑林博物馆和大华工业遗产博物馆等七座博物馆的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在遗址区形成了集遗址、考古、文物、书法、陶瓷、石碑、工业为一体的博物馆集群。短短几年,能聚集和建成如此规模的博物馆集群,不仅得益于大明宫遗址区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更在于遗址区对博物馆建设的创新。
坐落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东面的“大华·1935”工业遗产博物馆是西北首家工业遗产博物馆,在这里,人们不仅可以体验民国初年的历史动荡,还可以了解到工业发展的变迁和老厂文化的怀旧风格。与开放初期相比,如今的博物馆增设了多种历史互动体验,用声、光、电等科技手段提高游客的参与性,拉近博物馆与市民游客的距离,让游客在历史画面与光影变幻中感受时代的发展。
丹凤门遗址博物馆负责人也表示,与之前只听讲解相比,如今考古发掘的现场观看使客流量大大增加:“游客对观看这种考古工作现场很感兴趣。”
与此同时,考古探索中心举办“丝绸之路”展览、大明宫遗址博物馆与圆明园、金沙等开展文物换展、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成立“秦汉印吧”等举措,都用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助推着博物馆集群的跨越式发展。
创新方式 民营博物馆风生水起
扶持民营博物馆是遗址区博物馆发展又一亮点。
今年4月,遗址区唐都新碑林博物馆馆长印建幸参加了西安市文物局组织的赴日交流活动,印建幸不仅将自己的石碑文化带出国门,更将大明宫的唐文化带入日本,受到日本文物界的一致热捧。
“唐都新碑林作为一家民营博物馆,有今天的发展成果,得益于大明宫遗址区的扶持政策。”印建幸坦言,正是有了这些优惠政策,她不仅为“石碑找到了一个家”,还能够把这个“家”建设得更好。
目前,印建幸扩建新碑林的想法得到了遗址区的再次鼓励与支持,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已经为印建幸的第二展馆规划了近3000平方米的土地。
而作为遗址区的另一家民营博物馆,大明宫陶瓷艺术博物馆的发展也是如火如荼。近年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与陶瓷艺术博物馆联合采取通票的方式,促进了陶瓷博物馆人流量不断攀升。与此同时,陶瓷博物馆也不断与业内各大博物馆加强合作,举办各类陶瓷主题展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小小考古家 自我突破的新路径
如何改变历史文化影响的局限性?“小小考古家”给出了完美的回答。
2013年5月,以“行游历史 考古生活”为主题的“小小考古家”考古探索之旅在大明宫遗址区盛大启动,该活动一亮相,便引起学生及家长热烈响应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活动主办方大明宫文保基金会在充分盘活考古探索中心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艺术般地将博物馆、考古、学校、孩子、素质教育、运营创新几个互不关联的词汇整合在了一起。
一个创意,盘活了一批资源。这次惠及西安市全体中学生的公益活动,仅靠这个创意性的资源整合,便让人们对历史考古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并与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开双向合作,为两岸青少年的历史文化交流架起了宝贵的桥梁,探索出了博物馆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双增长的新路径。
与此同时,考古探索中心通过“小小考古家”以及配套的考古学习和历史教学体验活动,不断丰富着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
而这种变量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将激发出更大市场能量。未来,在博物馆系列纪念品和衍生品的开发上,还将形成集约效应和规模效应,进一步增强博物馆的自营能力,让博物馆集群发展迈入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