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振宽美术馆:外面有世界,里面有“我”

标签:
文化 |
本报记者
2014年4月2日,一封邮件发到了崔振宽的邮箱。
邮件发出之后,丁凡松了一口气,摘下眼镜,揉揉压得发酸的鼻梁,继而起身走到工作台前,久久凝视着一幅崔振宽的画作。不知想到了什么,他满意地笑了。收回目光之后,丁凡坐回到书桌边,开始了其他的工作。
如何能够使艺术家的个人风格与美术馆的现代艺术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崔振宽的期望,也是丁凡的信念。
经历多次修改和完善,崔振宽美术馆的完整设计终于呈现出来,“在崔振宽美术馆的开工典礼上,很多人看到美术馆的建筑效果图之后,都给予了肯定和赞赏,认为这个美术馆以异曲同工之妙非常贴切地表现出了崔振宽本人的艺术风格。”丁凡看着投影折射出来的效果图,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http://www.ceeh.com.cn/images/upfiles/2014/04/08/20140408080251-1490.jpg
能看见风景的美术馆
崔振宽美术馆坐落于灞河边上,在这里,可以俯瞰到美丽的河景。
作为建筑的美术馆,本身就是一件静止的雕塑品,是一件美的艺术,融合在自然的美景中,被众人所欣赏。
崔振宽何许人也?国家一级美术师、著名山水画家。在美术界,他无“高位”,不“叫卖”,名声却如涟漪,回荡在庙堂之远、寻常巷陌;面对喧嚣的社会,他安然画画,自言“平生最爱是山河”。十年之间,甚至更早之前,他已经成为陕西画坛的扛鼎级代表画家之一,一起维护着陕西的全国美术重镇地位。
崔振宽对于美术馆的建造有很高的期待,希望呈现出的并不是一个仿古的美术馆,而是一个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的现代艺术品。
他将这个重任放在了西北设计院西线工作室,于是,这个工作室的主任——丁凡的办公室里,摆上了崔振宽的作品。丁凡时常揣摩那幅画里的意境和笔法,甚至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给崔振宽的建筑穿上他的画作,成为他独一无二的作品。
“我们很快有了设计灵感,想呈现出一种外面是世界、里面是‘我’的意境。”丁凡希望美术馆可以和馆中的展品一样,将内部的自我与艺术同外部的景观世界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在丁凡看来,崔振宽本人虽然比较内向,不善言辞,但是他的画作却展现出非常粗犷的画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够在画中将其自我的一种状态完美地呈现出来,“在建筑中,我也特别希望能够融入这种自我、与外界的对话,使美术馆再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丁凡常常考虑,“能否构建出一种可能性,建造出一个能看得见风景的美术馆”,使美术馆在展示作品的过程中,打破传统空间的封闭性,设计成一个开放与半开放的空间,增加空间的趣味性,使观展者可以在室内和室外之间穿梭,不但可以观赏画作,还可以间或看看风景,坐下来交流观感,让他们享受一个轻松、舒适、成熟、多元生活态度的空间。
美术馆的设计中,有着很强的层次递进感,虽然主体强调的是一种体块的冲撞,但是每一个细节,都强烈表现出对核心理念的融汇。
从外部进入美术馆,是通过一个廊桥来导入的,进入主体之后,却发现原来这还不是最中心,这是一个外部立面与内部空间之间的一个回廊。正是这个回廊,形成了一个城市展带的游走空间,在这里观者可以自由选择,既可以由内进入展馆参观,又可以在回廊内闲庭散步,通过宽槽的玻璃幕墙观赏外面的世界。
同时,这个广场也是通过一个架设的廊桥与美术馆连接在一起,通过这个廊桥进入美术馆的中庭,而中庭内还有一个内部回廊,将主题展区与外部开放空间联系起来。丁凡对于这两个回廊的设置非常满意,认为正是通过这样两个游走的、灵动的界面,才能动态地展现出设计的中心理念,真正到达“外面是世界,里面是‘我’”的意境。
艺术家与美术馆
作为一个私人美术馆,所展现出来的,不能仅仅是建筑本身的特色,还应将艺术家本身的艺术风格与其交融在一起。
作为艺术家的崔振宽本身对于建筑的形式感要求也非常高,设计稿在艺术家与设计师的不断沟通中,碰撞出更多的灵感。
“崔振宽的山水画视觉冲击力很强,具有很硬朗的风格。”在采访中,丁凡四次转过身,看着崔振宽的画,强调其画作中的鲜明特色。“所以,在我看来,美术馆的建筑风格也应该与其艺术风格相吻合,不能做的太过琐碎、柔弱,于是就用了大量具有粗糙感的石材、整块的体型、大量的块面切割,表现出其风格的硬朗。”
而在形式呈现上,更是不断地修改、简化、突出现代元素,从原有的相对完整的体块,到最后加入竖向凹槽来强调体块的分割与联系,而这些想法正是来自于崔振宽本人画作中的肌理表现。
“我们将崔振宽的作品中的元素进行肌理分析、变异,再将其抽象运用于建筑立面的设计中。”丁凡打开一张幻灯片,上面是一边是一幅崔振宽的画,另一边则是他对画作肌理的一个分析展示,他一边对比这几张图片,一边说道,“就在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其作品中有一些不规则的竖向肌理,于是灵感顿至,将其演化为现在表皮设计中的竖向凹槽。最初的设计中竖向凹槽很多,但是这样容易打破建筑的整体性,于是后期又将其缩减,形成目前的一种合理的凹槽。既有肌理的呈现,又不会打破建筑本身的整体块状的呈现。”
美术馆在整体设计中,有很多大块的切面出现,这也是由崔振宽的山水画主题而来。他的山水画所表现的都是黄土高原的山,整体画风也是简单、直接。于是,丁凡在设计中采用了折中的方式,以大尺度的体块来表达其画风中所表现出来的山水意境。最后呈现出来的建筑整体,就如同崔振宽画作中的雄山在此矗立。
由内向外延伸的空间
丁凡喜欢空间更具特色、更具灵活性和趣味性的建筑物。因为在他的理念中,建筑的核心应该是空间。在当前的建筑设计中,往往更注重立面造型和建筑结构,而他则更倾向于重视设计理念、设计空间、建筑肌理,“具体的功能和形式是这三个方面完美布局的一个落实。”
在崔振宽美术馆的设计中,丁凡认为应该更多的考虑室内的效果,应该让中间核心区的空间能够更灵活、更灵动。
因此,丁凡在设计这个美术馆的时候,没有将核心放在展览馆上,而是以公共中庭空间为核心,希望人们可以在此看到灞河,同时从灞河河堤上也可以看到美术馆。在此基点上辐射出去,地面层设置了个人展厅、公共展区,地下层设置了藏品区、临时展区。
在公共展区以及其他层的公共空间中,丁凡设置了很多开放空间,便于美术馆经常举行各种传统艺术展、装置艺术、媒体艺术、摄影艺术、建筑艺术、观念艺术、拍卖会,活跃了整个展区的氛围。
在美术馆中厅的四周,是一个游走的展区,用来展示各种装置艺术品,所以这个回廊可以根据各种具体需求来做空间的随意收放。
这样的串联,使美术馆里的每个部分都是展区,能保障主展区是相对封闭的,可以将精力集中于展品的观赏,但走出主展区,回廊可以进行补充展示,再走到侧面的休息厅和外部回廊,这可以扩大到一个更大的城市展区,在通透的天光照耀下,可自由欣赏外部的景观。而在阳光的折射下,在墙壁上就会斑驳成影,就像崔振宽的画作被放大,立体地呈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