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让古城脉络格局“活”起来
(2014-03-26 15:23:10)
标签:
文化 |
本报记者 马雅荣
始建于隋,距今约已有1500年历史的韩城古城,是目前全国保存完好的六大古城和魅力独特的千年古城之一。
“然而,当我们走入韩城的时候,发现古城整体虽然得以留存,但城内的古建筑群处境堪忧。”屈培青总建筑师摇着头,有些痛心地说,“这座小城,面积不足千亩,却拥挤地生活了近6000人,很多人为了更好地改善自身的居住环境,建造更适合生活的现代建筑,推倒了大量历史悠久的老宅,而侥幸存留下来的老宅,也因年久失修而破败不堪。”
为改变这一现状,韩城市启动了总投资达30亿元的“抢救性保护”工程,由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文投”)和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北设计院”)合作,“在以保护及修复为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对古城内从历史格局、历史文化街区、重点文物、重点民居片区、重点民居单体的逐级细致的保护分析上,确定了保持古城场所的空间尺度,保持古城的街道格局,保持构成古城的院落肌理脉络的保护原则。”屈培青进一步指出了此次保护的主要原则。
古城危机
城内街巷纵横,庙、寺、观、坊、台星罗棋布,文物古建量大价高,民居民俗特色鲜明,名人故居随处可见,文化气息肆意流淌。被众多专家一致评价为“中国最有文化的古城”。
但是,作为保存如此完整的古城,虽然肩负荣耀的历史光环,其现实处境却岌岌可危。
古城内主要的骨架由城墙、护城河、街、巷、胡同和古城地形共同组成。“历史上,古城由城墙、护城河围合形成的外围骨架,目前由环城路仍得以窥见其形态似(龟背)椭圆形,但其北段已经完全被破坏。”屈培青有些痛心地说。
从外围进入古城内部,可以看到,古城的街巷格局是以南北向和东西向为主、干道为方格网状整齐交错,巷道和胡同多呈树枝状互通。可是这些历史上的72条街巷相通的格致早已成为过往,众多巷道由于居民私搭乱建已成死胡同。
虽然,古城有如此众多的文物保护单位,但是,这些古城建筑历经千年风雨洗礼,大多数建筑都已倒塌损毁严重,尤其是韩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绝大部分仍由居民作以个人居住用,保护力度欠缺。
对于古城来说,现实的命题只有一个——保护。于是西北设计院关中民居研究工作室就和陕文投一起,用影像资料记录的方式,历时数月,留存20多万幅珍贵照片及5000多个视频资料,记录古城风貌,并在调研基础上,详细、严谨地制定了古城保护规划。
亟待保护
对于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来说,传统的脉络格局,就是城市的“根”。所以,对于古城原有的格局脉络的保护就显得势不容缓。
对于古城的保护规划,屈培青认为,首先就是要保持古城原有的脉络格局。于是,他们通过多次的实地调研,并按照民国时的老照片,确定了三条原则:保持古城场所的空间尺度,保持古城的街道格局,保持构成古城的院落肌理脉络,希望藉此可以让古城恢复原来格局。
对古城的格局保护,屈培青一直都很关注。他始终认为,只有将古城的“根”把握住,才能将其地域特色和文化精神更好地延续下去,“而这种保护应该从文物保护单位、传统民居、城外风貌三个方面来进行。”
首先,是要保护、修缮、复原文庙、城隍庙等文物保护单位,复建史书上存在,由于历史原因被破坏摧毁的古城主要建筑,如县衙,中营庙,城墙城门等进行修缮并对古城内历史街区的金城大街、隍庙巷、学巷等历史街区提出保护原则。
其次,对于城内西北、西南、东南三片民居较为集中的片区,进行整体保护,局部修缮,并结合古城整体规划逐期对片区内进行局部功能重铸,从而能够更好地可持续性保护,从而能保持古城的人文脉络;保护、修复典型民居片区,保留古城千百年来形成的肌理脉络。
此外,对于对于城外的风貌保护,则主要集中在城关的规划重建上。对古城外环城路进行风貌保护整修,将环城路上村民后自加建对古城整体风貌破坏严重的民房拆除,延续古城风貌。并退让出古城风貌保护绿带12米—14米。根据历史资料,恢复东西南北四处城关的商业氛围。同时结合毓秀桥的保护修缮使其与南城关相连,延续古城主要的南北轴线。
脉络维护是古城的根,建筑风格则是呈现古城最直接的表现。所以此次规划在建筑风格上及风貌方面,也主要是以修建和维护加固为主。
对于那些存留完好的重点文物保护建筑,如文庙、城隍庙、北营庙、东营庙、九郎庙、庆善寺、毓秀桥等,主要是进行建筑风格的保护。
这主要包含三个方向,“对于建筑保存完整,在原有基础上,对彩绘、吻兽等装饰构件进行修旧如旧的修复,使其保留原有风格;对于建筑保存一般,对主体修复加固,结构构件做修缮处理;对于破坏严重、古制上应有而遭到拆除的,按古制在原址上复建。”屈培青就如何来保护进一步详细地分析称。
此外,对于古城区街房建筑群、古城区民居建筑群等,则根据其自身的价值以及保存程度来具体安排。其中,“对于保存完整、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院落,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修缮维护;对于保存一般的院落,根据其保存价值,局部进行翻新修复;对于破坏严重、基本无保存价值的院落,建议局部或全部拆除重建。并可以注入新的民居元素。”屈培青将这些民居建筑逐一分类,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方案。
文化明珠
未来,韩城古城总体文化定位是:以明清建筑为主要特征,中国传统科举文化为主要展示内容,兼有其他多元文化元素。总体感觉外显雄浑大气,质朴、厚重、耐看;内聚资源丰厚,温馨、舒适、惬意。多元体系交融并存,个性鲜明、风格突出、精彩纷呈。
在古城大的格局保护基础之上,针对古城内外的几处重点片区主要有:根据史料记载,规划设计出原县衙及中营庙的整体建筑群落;以金城大街北大街南段为例,规划设计出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的典型商业街区;在原东西南北城门位置复建城门;其中东西城门局部复建城墙与城墙绿化带相接壤;并在西门外以新中式的建筑风格规划设计西关商业片区;在古城九郎庙东侧,结合两处修复民居院落规划设计出一组传统民居群落的民俗博物院;在古城西北角,以新中式的建筑风格规划设计出符合现代居住要求的民居院落片区。
陕文投韩城公司还计划在未来的三到五年,通过修缮、修复古城众多的明清四合院落博物馆、增补恢复72条古街巷、恢复建设50所韩城历史文化名人故居等等,全力把韩城古城打造成为中国最具文化特色的古城之一。
彼时的韩城古城,必将在历经千年风雨之后再展新颜;彼时的韩城古城,将真正叫响“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这个名号;彼时的韩城古城,将是古城居民安居、休闲的福地;彼时的韩城古城,将成为韩城这颗渭北“明珠”上最闪耀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