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现《秦腔》中的清风老街

http://www.ceeh.com.cn
点击微信订阅号搜索城市经济导报
或扫一扫下方二维码添加
本报记者
棣花,秦岭山下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风景如画,人杰地灵,是著名作家贾平凹的故乡。在他的小说《秦腔》中,棣花镇的风土人情和山水景色吸引各地驴友纷至沓来。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棣花镇已经失去了曾经的兴盛,棣花老街也日益衰落,只剩下一些老户和留恋庄子的老年人还在坚守。
第一次走进棣花镇,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华夏建筑设计研究所的高级建筑师王涛非常震撼。“古代村落形式完整的保持下来,路网结构还很完善,那些由夯土建成的古老民居,都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等局限,村镇的很多基础设施明显不足,使得村内生活环境相对较差,同时,也缺少具有乡土人文气息的景观。”
自2012年6月起,在丹凤县人民政府的委托下,中建西北院华夏设计所对丹凤县棣花文化旅游区进行了重新的规划设计。“此次规划并没有对村镇进行大拆大建,而是依托原有的村庄,进行维护整修,以此保护古镇所具有的民居、民俗,不但可以展现其文化内涵,更可以远可望山、进可见水,与自然融为一体。”王涛一语点明了此次规划的主旨。
http://www.ceeh.com.cn/images/upfiles/2014/03/10/20140310571114-1360.jpg
悠久古镇换新颜
棣花镇地处丹江河北岸,位于丹凤县县城西15公里处,有丹凤县“西大门”之称。走在棣花街上,最大的亮点就是几乎家家的房子在侧墙上均有“吉”字形透风窗,这正是村民祈盼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的美好愿望。
曾几何时,由于棣花老街南面的丹江河道遭到破坏,导致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以前用手就能直接打起水的老井也干枯了,稻田、荷塘因为缺水而相继起旱,再加上交通不便、发展空间太小等原因,棣花老街上的住户陆陆续续地把新房子盖到312国道旁边,集市也移到了国道附近的新街,老街仿佛在一夜之间衰落了,街上分外冷清,曾经喧嚣的记忆早已没有了。
自2012年6月起,丹凤县棣花文化旅游区开始进入规划设计阶段。规划用地呈“L”形,总用地面积约34。89公顷。地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然高差形成了三个不同高程的台地地形。
华夏所的设计师们在接受这个设计之后,多次来到棣花当地进行考察,最终对棣花镇所存在的问题和有力条件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王涛指出,“此地虽然古村庄的形式保留完好,传统民居保留完好,具有鲜明的丹凤特色,但是建筑肌理杂乱;部分建筑质量较差,甚至已经破旧不堪,尤其是旧国道通过建筑规划区,交通混乱。虽然又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但是在棣花却比较完好的保留住了植被形态,村庄内的多年生乔木绿树成荫,生态环境良好;同时,当地文化资源丰富,可挖掘资源较多,如贾平凹文化、军事文化,民俗文化,驿站文化。尤其是规划区内的水资源非常丰富,有地下泉水四处,这些都有利于形成乡村荷塘景观。”
通过前期的调研,并多次与当地居民交流,设计师们收集了大量的人文素材和建筑景观元素,王涛和他的设计团队最终确定了规划总体思想:
首先,在总体布局上,保留古村落原有的街巷系统、传统院落肌理和建筑风貌。在此基础上加以重新梳理,整修路网及环境,使村落古建筑群与开放空间互相交织形成台地相错,建筑相叠的空间意向;使原生态的村落格局得以保护和延续,确保地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对于新建的建筑,则注重与现有村落的文脉关系,与环境密切结合,因形就势,从高度、视线、廊道和风貌等角度合理规划,使之与现有村落有机融合为一体,确保地域文化与风貌的统一。
再次、对于历史悠久的棣花镇来说,可根据史料记载和历史记忆,恢复重建法性寺、钟楼、魁星楼、戏楼和荷塘水系,完善古村落的文化内涵和景观,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提供表演、展示的场所,使村落本身的完整性得以丰实。
最后,在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方面,则尽量就地取材,将建筑技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体现棣花民居自然、厚重和朴素的基本特征。既有利于节能环保,降低造价。又能使新旧建筑风貌协调一致。
重拾童年记忆
在王涛看来,《秦腔》里的棣花镇所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当地山清水秀的风景,深厚的文化底蕴,最重要的的是这里保存着很多人儿时的记忆,那纯朴的民风民俗,那熟悉的房屋池塘,而新的规划并不是要全部拆掉重建,而是要去尽可能的还原人们记忆中棣花。”
说到棣花镇的详细规划情况,王涛打开旅游区的规划图详细解释起来:“此次规划方案总体上构成了‘一心、两街、三片’空间结构,这里的‘一心’主要是指百亩荷塘区,‘两街’分别为清风街和宋金街,‘三片’则分别为游客服务中心片区、贾塬村片区和作家村片区。”
百亩荷塘作为心将整个规划区穿起来,“百亩荷塘的建设都绕开了原有的村子,没有进行拆除,而是将其村子里闲置的土地利用起来修的荷塘,有些村子之间原先有星点荷塘,但是很杂乱,垃圾成堆,将其整修为一个完整的荷塘,将两个村子连在一起。”此外,沿荷塘周边设置游船码头、高档会所、水上人家及观光休闲空间,形成以荷塘为核心的古村落水乡景观系统。
之所以设计百亩荷塘区,除去棣花镇本身水资源非常丰富之外,重要的是这里在历史上就是有所记载的荷塘,凝碧波痕、脉脉流水,所以新建荷塘不仅美化了整体环境,也重现了很多棣花人的儿时场景。
清风街是原先就存在的,也叫棣花老街,历史上是一条官道,而此次规划中将这条轴线保留。“同时,清风街也是一个老的商业街,目前这里的改造已经完成了50%,等到全面竣工后,游客们将回到旧时的清风街,青砖蓝瓦,石条街道,红红的灯笼挂满街道两旁,家家户户的门前挂着牌匾,酒楼、豆腐店等都将重都会在重新开张。”景观设计师王海银说。
保留传统民居风格
据了解,过去的棣花老街是颇有名气的,有着明清特色的古建筑,青砖柱、土墙、青灰色瓦屋顶、翘檐屋脊,房屋侧墙留有吉字形透风窗,临街的一色灰青的木质铺板门和方格窗户整齐排开,还有斑驳不一的青石铺成的街面。
而在此次新的规划中,都将与原有的风格保持统一,在修缮和新建的基础上,基本保持原汁原味的呈现出棣花传统民居的风格特色。
“在修缮中,我们将‘吉’字符号、马头墙、土坯墙,椽子等其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元素都保留下来,拆除了有些非常破旧的房屋之后,可以继续使用的材料也将用在新建的建筑中。”王涛指着规划图中的老街口的一组房屋告诉记者,“我们在棣花老街的老屋对面,新建了一模一样的房屋,所有建筑本身都以都以原有的建筑特色来复制,原有的土墙进行休整继续使用,有些已破坏的土墙,将泥土和麦秆或称的墙泥,将其重新涂过,使其展示出传统的建筑风格。”
此次改造成功的在于,设计院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布置空间之间的关系,技术上则由当地的匠人去做,基本上一比一的恢复,保持原汁原味的建筑特色,保留其传统建筑的特色,吸取当地建筑和文化元素,通过传统的建筑符号来展现其“乡愁”。
棣花重点区域有游客服务中心片区和作家村片区。新建游客服务中心为景区提供接待和服务的场所;贾塬村是贾平凹文学馆、棣阳书院、刘高兴家、贾家祠堂、法性寺等主要旅游景点分布区,也是本次规划重点打造的以平凹文化为核心的旅游亮点;作家村作为本规划新建区域,建筑肌理和风格与整个村落保存统一,以平凹文化和作品为背景,开拓书画作品展览、售卖场所,打造作家创作和科普教育基地。
贾平凹的老宅处于贾塬村片区,也属于此次规划设计的重点项目。
顺棣花初级中学左侧的一个宽约两米的胡同,走进300余米,就是贾平凹的老宅。贾平凹的家有一院落,门楼有两扇木门,门板上有学生在上面用粉笔写着“贾平凹的家”,字迹歪歪斜斜的有点模糊。门上一把锁,门框没有按门楼院墙的方向取正安装,侧左取直,侧右缩回有三十公分,取了正南。这样的楼门安装在农村很是少见。
可以看出,在这个规划设计中,设计师们以棣花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和独特的人文资源为依托,融入《秦腔》等贾平凹文学作品的内涵和元素,运用现代建筑艺术,还原了棣花街原始的村落建筑风格,再现其昔日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