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崩盘论”在预言与谎言间变得焦虑

标签:
财经 |
http://www.ceeh.com.cn
点击微信订阅号搜索城市经济导报
或扫一扫下方二维码添加
文/祁英军
近日,杭州楼盘价格跳水的消息不胫而走,随后的2月2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4年1月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显示,今年1月,北京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环比上涨0。5%,涨幅创近15个月新低,二手住宅价格指数环比下降0。1%,为2012年6月以来二手住宅连涨19个月后首度下滑。正是当天,由于利空突袭,地产股遭遇恐慌性暴跌。一连串的新闻事件表明,楼市,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时节,正经历一场“看空”甚至“崩盘”的焦虑。
那么“楼市崩盘论”究竟是先知的预言?还是无知或者别有用心的谎言呢?其中玩味,值得探究!
为此,近期笔者调查了全国部分城市从2008年以来每年1、2月的商品房成交数据,包括成交量和成交均价,试图以此来挖掘楼市焦虑症结所在。这六个样本城市层级梯度明显、具有代表性。它们分别是:一线城市三个(北京、上海和深圳)、一线半城市两个(天津和苏州)、二线城市一个(西安)。
http://www.ceeh.com.cn/images/upfiles/2014/03/04/20140304151019-5340.jpg
成交量减少
由于作此调查时2014年2月尚未结束,为了对比分析的需要,笔者采取对2月的数据进行预估的方式,具体办法是:按照各城市前几年每年2月成交的算术平均值、再考虑春节的因素进行一定的修正,最后对2月份的成交量进行估算。对于研究六大样本城市这六年的成交量,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第一,单独统计每年1月份和2月份的成交量。通过对比这六个城市从2008年以来每年1、2月份的成交量发现:1。六个城市1月份的成交量并无太强的规律可循,属于涨跌互现;2。六个城市2月份的数据反映,近三年来大致趋势是:北京在上涨,深圳和天津持平,上海和苏州下降,西安则涨跌互现。
第二,统计每年1月份和2月份的成交量合计。考虑到这几年以来在1、2月份春节因素的影响,笔者将1、2月份的数据加总计算,力图减少该因素的影响。通过上述的对比,可以看到:1。2014年1-2月份较上年同期比,样本中六座城市的成交量无一例外都在下降,一线城市降幅较一线半和二线城市更大些。2。
除苏州市场是连续三年(12、13、14年)都在下降以外,其他五个城市是从今年开始才出现成交量下降的趋势,只是幅度不一。3。六个城市2012年1、2月合计的成交量(除苏州外)均较2011年1、2月合计的成交量在减少,笔者查了下政策,主要是因为在2011年开始重点城市开始实施的“限购”政策对市场的影响导致。
由于苏州市和天津市2014年1月的房价尚未统计出来,暂用2013年12月的成交均价分析。从六个城市来看,几乎从2009年以来(西安市是从2010年开始),房价都在连续上涨。其中西安从2010年以来,近五年来的年均涨幅为6%;近三年来的年均涨幅为4。3%,涨幅在收窄。也就是说,一线城市,北、上、深的房价无论是近六年或是近三年来的涨幅都非常明显;而一线半和二线城市涨幅在收窄,尤其是近三年来。这也从数据上验证,市场的分化越来越明显,这也意味着风险在不同的城市表现不一。
“楼市崩盘论”是预言还是谎言?
有观察就有结果。通过对以上六个样本城市近几年来1、2月份的成交数据的对比分析,可以有以下初步结论:
这六个城市1-2月份合计的成交量并未像部分媒体描述的、由于个别城市成交数据的对比性不强而导致的出现“腰斩”这样夺人眼球的标题,从而造成整个房地产市场成交量出现大幅萎缩的现象。然而,从统计数据来看,六个城市同期成交量的略微下滑这样的趋势也是实情,不容回避,其中苏州已经连续两年下滑。
从成交价格来看,一线城市涨幅明显,这样为政府后期针对房地产调控不搞“一刀切”做了数据上的准备;同时一线半和二线城市年均价格涨幅出现收窄的现象还是比较明显,这也验证了一个市场规律,即没有任何一种商品的价格能够永远上涨,但是“拐点”会出现在哪个时间段,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基于“量在价先”的资本市场的规律,当成交量没有明显的下滑时,价格暂时会保持一定的水平。
“楼市崩盘论”焦虑中寻求突围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由于房地产在一二三线城市的分化越来越明显,甚至在同一城市的不同片区也出现了分化现象。因此,第一,在关注全国房地产走势的同时,应着重关注区域市场,尤其要关注区域市场“量”的变化,在具体操盘方面,在售项目平衡“量、价”关系后,应坚持跑量为主,尽快回笼现金。
在建项目应抓紧施工进度,抢抓开盘销售时机,“宜早不宜晚”。对拟获取的项目,在进行可行性研究时,对价格的预测不宜太过乐观,应该预留一定的空间。第四,坚信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即理性、行业自身的规范、合理的利润率等等。
总之,笔者认为,看空中国房地产、中国房地产崩盘的论调出现了十余年。在持此观点的人中,不乏赫赫有名的经济学家和业内人士。但如果就因开篇所言几个新闻事件,马上断定中国楼市“崩盘说”,不免过于单一、草率。但如果不加警惕,也难脱夜郎自大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