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原地打转的历史车轮求解

http://www.ceeh.com.cn
点击微信订阅号搜索城市经济导报
或扫一扫下方二维码添加
文/胡艳丽
历史本如山厚重,经岁月的风吹过,经人心的利剑消磨,千年之后再丰满的历史也仅仅剩下干瘪的一纸荒堂。在顾伯冲所著的《倾覆与重构: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大起底》一书中,作者站在时光以外,努力冲破历史的迷雾,破除不同时代的思想封印,为农民起义的历史得与失正名,试图将史书里的荒堂还原成纵贯中国2000年血肉丰满的历史。
作者先是拿了一把梳子,轻轻地把中国农民约2000多年的起义史进行了一次大串联,在时间和空间上构筑起了一幅苍茫的时空地图,直接引发读者关于农民起义时间和区域上的广泛联想。而后作者再用自己相对理性缜密的思维,从农民起义的成因、发展走向,最终的结局,以及围绕农民起义引发的一系列社会政治、经济、农业、军事等问题,进行纵横阐述。
在作者幽默不失尖刻的语言中,突破了历史战争题材书籍仅仅着眼于农民起义胜败得失的狭窄视野,重新将农民起义放回到了动荡的历史时局中,成为与各个朝代整个社会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不再仅仅是一部“群雄演义”史。
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农耕国度之一,农民有着最朴素的本色,长期的“君天下”奴化教育,已令贴着土地而生的民众有了将自我卑微化的心理暗示。但凡事都有两面,正因民众将自己的性命看作蝼蚁,在被统治阶层压迫得无法生存,连最后与命相连的土地都无法守住的时候,自然会用“不值钱”的命搏最后的一线生机。此时,只要有一个蛊惑人心的口号,一套不成熟的救命宣言就可以煽动起农民兄弟的舍生忘死。
纵观中国农民起义史,多少以“义”为名的大起义最后变成了多行不义的大屠杀、大抢掠,从每次农民起义之后中国人口的锐减之中便可窥见一斑。均贫富,让百姓得以生存,只不过是一句起义之初的口号,而随着战事的扩大,夺得的胜利果实越多,起义领袖无法被限制和牵制的私欲,便如魔鬼一样张扬起来,直至最后血流成河的战争,成为了为一个人的“家天下”打拼的硕大工具,而这个工具,竟然被思想意识两千年不曾突围的民族周而复始地运用了上百回之多。
历史不应止于一声哀叹,思索之后还应有反观现实的勇气,借这一本思考之书,重新关照今日中国农民之生存现状,才是最沉重的话题。历史的答卷需要由人来书写,问题的破解之道或许就在对历史的解读与对现实的把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