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多头并进 亮点纷呈
(2014-01-07 14:17:03)本报记者 杨雄伟
从“大华·1935”小剧场集群的文化因子初立,到“文化惠民演出年”的表演博得群众阵阵喝彩,再到西安城市文化建设综合指标位列各大城市之首……2013年的西安城市文化建设可谓丰富多彩、亮点纷呈。
2013年,西安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过程中,把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自觉形成文化自强、文化自觉。用文化因子凸显一座城市的魅力和影响力,是2013年西安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始终坚持的方向。
“小剧场元年”开启
正如博物馆、图书馆、音乐厅代表了一座城市的文化特色,以低成本、小制作为特点的小剧场演出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为城市人文提供了更多种可能。
2013年,可以称得上是西安的“小剧场元年”。这一年,西安小剧场遍地开花。说起小剧场,“大华·1935”小剧场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作为西北首家集群式剧场,“大华·1935”小剧场集聚了儿童剧场、先锋剧场、曲艺剧场以及多功能剧场于一体,形成了小剧场集群,也弥补了西北地区小剧场集群发展空白的历史。
“大华·1935”的前身是西安有名的大华纱厂,作为陕西省具有代表性的工业遗产,此次的华丽转身,也是我国在探寻保护工业文化遗产方面所做的一次新的尝试,同时也为活跃当地群众文化生活带来了新的气息。
这一年,5月,经营了5年的青曲社在尚勤路开了分社;9月,陕味曲艺品牌王木犊剧场迎来4岁生日,曲江品艺园分店开门营业;临近年末,相声演员郭德纲、于谦与一众弟子来到西安,其德云社分社在百年剧社易俗社小剧场内开张。
可以说,在2013年,西安小剧场空前活跃,这正是西安近几年来城市文化建设快步发展一个真实缩影。
“文化惠民”不间断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一个具有竞争力和创新力的城市,不仅要抢占经济建设的制高点,也要抢占文化建设的制高点。在西安的腾飞中,文化惠民不仅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文化更成为了经济竞争的核心因素,充满了活力与潜力,为“幸福西安”增添了“筹码”。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文化建设重点工程、文化惠民工程投入力度加大,陕西省图书馆扩建项目、省艺术馆、西京大剧院、省文化艺术中心、渭南市艺术中心、宝鸡市图书馆以及25个重点镇综合文体中心等项目筹建工作进展顺利。
2013年8月10日傍晚,一场以普通民众为主角的“文化惠民”演出在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举行,民间交响乐队与合唱队将《拉德斯基进行曲》、《匈牙利第5号圆舞》、《四渡赤水》、《保卫黄河》等中西方经典曲目逐一演绎,为市民打造了空前的音乐盛宴。
这只是2013年西安1185场戏剧惠民演出中的其中一场。
继“2011文化惠民演出月”、“2012文化惠民演出季”成功举办后,2013年陕西推出了“文化惠民演出年”。2013年3月,陕西省文化厅在西安易俗大剧院正式启动了“2013文化惠民演出年”。该活动本着“集全省院团之力,唱文化惠民大戏”的宗旨,坚持“演出多、票价低、水准高”的原则,汇聚全省多家文艺院团的优秀剧目和演艺名家,为城乡群众奉献丰盛的文化大餐。
去年也是西安市第五次开展“千场戏剧惠民演出活动”。在活动期间,共开展秦腔、话剧、豫剧、儿童剧、歌舞、曲艺、综艺等惠民演出1185场,较去年增加了179场,观众达208万人次,较去年增加26万人次。其中,为农村和偏远山区农民群众送戏600余场,观众达80余万人次,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因此,2013“美丽中国”评选,陕西多项排名靠前。而在城市文化建设排名中,西安雄踞第一。
文化旅游产业再前进
从2013年开始,陕西启动户县祖庵镇、周至县厚畛子镇、蓝田县葛牌镇等31个文化旅游名镇(街区)建设项目。从2013年至2015年,陕西省将分批次给予每个文化名镇(街区)200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省级财政给予每镇每年5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另外,每年评出10个文化旅游名镇(街区)建设先进镇并在年终给予100万元奖励。这30个项目均要在明年6月底前完成建设规划编制工作,2017年前基本完成建设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