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陕军再出发 出发的不仅仅是小说
(2013-12-17 15:22:27)
本报记者 宗文
专家学者:
不要把精力放在小说上
文学评论家胡平认为陕西作家的实力具备多样性,城市文学将来会成为优越于乡土文学的题材。同时仍需要提升的也有很多,比如年轻作家现在大多没有经过专业文学的训练,语言和叙述有些过不了关。
文学评论家张陵正在阅读《大秦帝国》,他以此为例,认为陕西对历史文学的贡献,可能会站到全国的前列去。
作家李炳银提出陕西的文学作家目前把主要精力放在小说上面了,这是不够的,“我们仅有航空母舰还是保全不了自己,而且走不远,走不大。”
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描提出陕西文学新人的队伍建设的问题,表达了对陕西新一代作家队伍成长的忧虑。评论家白烨则提出,发现新人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他觉得陕西作家可能有这样的特点:他们在酷爱文学的同时,都有一种狠劲,还有一种韧劲,很多人长期坚持写作,“有这两种劲儿,陕军的辉煌或者再出发取得新的成果是指日可待的。”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晓明在向陕西文学致敬的同时,用“慢、大、厚、硬”形容陕西文学。他提出文学的生命力很长,而陕西作家以“慢”,完成了自身内在的蜕变。
文学评论家张柠觉得陕西不应该让年青一代离开本土,年青作家应该关注乡土特征,而不要盲目地去向一线发达的城市的作家一样去写最时髦的东西,还是要坚持自己的地域特色。
本土作家:
年轻作家应该沉住气
当年文学陕军东征口号的提出,源于高建群《最后一个匈奴》的研讨会,作家高建群写《最后一个匈奴》时39岁。12月10日,高建群表示,即便有了文学陕军东征的辉煌,在过去的20年里,他推出了多部长篇小说,其中《大平原》、《统万城》都取得很大反响。高建群说他不敢让自己有一天的懈怠。“我们这一代人行将老去”,对于陕西的年轻作家,高建群认为目前欠缺大格局,写作思维很小,“要有大气魄,才能脱颖而出。”他建议年轻作家加紧努力,但是要沉住气。
作家红柯表示,“我们是属于第一线,是冲锋者,对于作家来讲,第一是写作,第二是写作,第三还是写作,我已人到中年,也是精力最旺盛的时候,现在的主要任务是专心写作。”
陕西80后作家杨则纬认为,这次会议让她感到了温暖的鼓励以及沉甸甸的幸福与担当。“白描等多位老师对陕西文学‘断代’、‘断层’的担忧,铁凝主席对陕西年轻作家语重心长的关注和期待,贾平凹老师对新一代作家提出的要有‘自己的家园,自己的庙宇,自己的对手’的要求,都让我感受到了作为一名陕西80后作家的责任担当和压力。生活中的诱惑很多,但对于我来说,什么都比不过文学带给我的惊喜,我会在文学之路上更加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