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开闸

本报记者 韩红刚
IPO开闸的靴子终于落地了。
11月30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重启IPO。
《意见》中主要涉及四大新政:重启新股发行并向注册制过渡、启动优先股试点、借壳上市执行IPO标准、设定上市公司现金分红下限。
市场人士认为,《意见》的发布,是股票发行从核准制向注册制过渡推进的重要步骤,也是证监会监管转型的宣言。而IPO重启,短期来说市场会产生一些波动,但长期来说会对市场形成利好。
http://www.ceeh.com.cn/images/upfiles/2013/12/09/20131209031101-1850.jpg
注册制来了
实际上,《意见》中同样对管理部门与市场的关系做了明确的解释,“还权于市场、还权于投资者”。
新股发行注册制,意味着证监会工作的重心,由对企业投资价值和持续盈利能力的判断,转向对发行人信息披露的准确全面、合法合规性的审核,将前者交由市场和投资者自主判断,让市场成为资金配置的决定性力量的改革方向可见一斑。同时,市场准入的放开将使得资产管理行业内部竞争加剧和升级,行业优胜劣汰速度和效率都将有所提升,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同时也进一步减少了上市过程中行政权力的腐败寻租。
李富有表示,注册制对资本市场来说是好事,证监会就应该回归到自己的监管职位,企业上市应该由市场来说了算。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而这次意见就是对会议的贯彻。
当地一位证监局的负责人则表示,证监会及各地的证监局以后将只履行好监管职责。
李富有表示,从目前《意见》来看,证监会回归监管本位是好事,不过,究竟如何审核信息披露的程度、指标,这些细则还不够明确,还有待进一步细化。
畸形市短期难改
长期以来,A股市场被人们诟病为“圈钱”市,在IPO改革中,证监会也采取多方措施,加大了保护投资者权益的力度。
《意见》强化了发行人的成本,加强了对他们“圈钱”的约束。
《意见》明确,发行人及其控股股东应公开承诺,发行人招股说明书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对判断发行人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发行条件构成重大、实质影响的,将依法回购首次公开发行的全部新股,且发行人控股股东将购回已转让的原限售股份。
对于过去股票发行估值普遍较高的现象,证监会提出了不少针对性的措施,例如:在一定时间内,公司大股东及高管的减持价格不得低于发行价;网下申购报价时,必需剔除报价最高的10%申购量。企业上市当年利润下滑一半以上,或者亏损的,证监会将暂停受理相关保荐机构推荐的发行申请,并移交稽查部门查处。
针对困扰股市的另外一个问题——垃圾股炒作,证监会在公布的另外一份文件中明确,未来借壳上市的条件将与新股发行标准等同,并且不允许在创业板借壳上市。证监会表示,相关规定有利于遏制市场对绩差股的投机炒作,从根本上减少内幕交易的动机,形成有效的退市制度。
“这些措施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短期可能难以扭转圈钱市场。”李富有表示,目前国内A股市场存在畸形发展,不光是一些上市企业想着上市圈钱,同时一些机构也在市场圈钱,这应当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
首先,投资者结构仍不合理。目前A股市场中散户居多,但是近几年散户一年的收益基本上都在亏损,比例高达七成,反而机构在主宰市场、在圈钱,散户很难在市场中获得话语权。
其次,市场中的盈利主体结构不合理。“银行股是市场中的中流砥柱,也占市场中最大的权重,银行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但是银行盈利很好,2012年,银行股的盈利能力占到了A股市场68%,实体经济却面临困境,这样的市场很畸形。”李富有说。
股市或迎来机遇
不过,A股改革已经在路上,并且从《意见》发布一周时间的市场反应来看,市场并未出现大的波动。
12月2日,《意见》发布的首个交易日,沪深两市双双低开,大幅震荡,最终上证指数收盘于2207.37点,下跌13.13点,深成指收盘于8376.64点,下跌165.96点。
在满盘皆绿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创业板355只股票有211只跌停,板块指数创史上最大跌幅8.26%。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何雁明显得很谨慎,他表示,“目前,《意见》只是刚刚出台,并且也未实施,市场反应表现不充分,应当持续观察。”
而据证监会发言人表示,关于新股发行,需要有一个月左右时间进行相关准备工作,预计到2014年1月,约有50家企业完成程序并陆续上市。
市场人士表示,已过会的83家企业中,剔除问题项目后剩下的企业数目与证监会提出的50家相差不大,募集资金量大约在3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