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证券“乌龙指”剑指市场漏洞
(2013-08-27 11:06:50)
标签:
杂谈 |
文/羽轩
短短三分钟内超过70只股票冲击涨停,上证指数逼近2200点大关;午市行情跳水,收盘时A股所有重要指数全部翻绿。
“平淡、焦灼、回落、二次爆发,再回落,归于理性,这4个小时就像一出折子戏,一场虚无缥缈的梦,但却直生生地发生了。它来了,排山倒海;它去了,满地残骸。”有业内人士如此感慨。
8月16日的“惊魂三分钟”将长久地停留在中国资本市场成长历程之中。尽管监管层已认定这是光大证券系统缺陷所致,但事件背后的监管漏洞必须得到正视,作为直接监管者的上海证券交易所更应严肃反思。
“乌龙指”事件发酵
@新浪证券:经初步核查,光大证券自营的策略交易系统包含订单生成系统和订单执行系统两个部分,存在程序调用错误、额度控制失效等设计缺陷,并被连锁触发,导致生成巨量市价委托订单。此次事件是我国资本市场建立以来的首例极端事件。
@观察者网:这是“乌龙指”发生之后光大证券发布的第八则公告,光大证券曾发表公告称,光大证券的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业务被叫停。业内人士分析称,徐浩明金融经验存在短板,对光大证券缺乏整体的控制力。
“2013-8-16 11:05 上证50指数成分股放量;
2013-8-16
2013-8-16
这是网民记录的A股8月16日暴涨三分钟片段,在短短三分钟之内,A股创造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幕:上证指数猛烈拉升,瞬间飙升逾100点;71只沪深300成分股罕见步伐一致触及涨停;近百亿资金涌入,总市值迅速被拉高上万亿——这突如其来的“变脸”让不少投资者倒吸一口冷气。
然而,随后事实证明,这只是一场意外,“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策略投资部门自营业务在使用其独立的套利系统时出现问题。”据悉,在这场意外中,光大下单230亿,成交72亿,涉及150多只股票。
8月16日的“乌龙指”事件余波未平,8月19日光大证券再度爆出“乌龙指”事件,导致其超低价卖出10年期国债。
专家表示,这进一步表明光大证券内控机制有严重问题,同时系统安全性和稳定性也存在漏洞。
受光大证券的超大“乌龙指”事件后,8月19日开盘券商股集体大跌,西南证券领跌,跌逾5%,事件主角光大证券继续停牌;另一方面,大数据、电商概念、智慧城市等概念股涨势喜人。
光大证券在经历 “乌龙指”事件停牌后,于8月20日复牌,其股价于集合竞价时间已被大单封死跌停板,跌停板封单达到了115.70万手,合计金额12.60亿元。
8月22日午间,光大证券发布停复牌提示性公告,同意接受徐浩明先生提出的辞去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裁职务的申请,同意公司董事长袁长清先生代行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职责。并自8月22 日13点起临时停牌,于2013年8月23日复牌。
为市场敲响警钟
@新浪港股: A股因光大证券超级“乌龙指”诡异急涨后回落。事件揭示金融三个重大漏洞:其一,预警机制不全。其二,取消交易机制不清。其三,责任归属难定。内地监管部门须汲取教训,补漏洞明确规则,才可令市场知所遵行、防止同类事件发生。
@潇湘证券: 光大“乌龙指”充分暴露了中国证券市场监管漏洞。中国的股市只所以长期低迷,欧美日股市在较短时间内收复失地,并屡创新高,就像光大证券等个别主力机构被利益冲昏了头脑,只有经济利益,没有社会效应,更谈不上考虑国家利益,从而肆无忌惮地操纵市场,扰乱市场。
毫无疑问,因为光大证券的“乌龙指”,股市、期指以及商品期货等均有投资者利益受损,对此光大证券负有不可推卸的赔偿责任,光大证券及相关人员均应为此担责。监管部门在彻查“乌龙指”事件时,在压力面前切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且,对于光大证券来讲,监管部门也须对其做出相应的降级处理。
光大证券的“乌龙指”,暴露出市场所存在的多方面问题,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截至8月16日收盘,沪市总流通市值为13万亿元,光大证券动用72亿元的资金,导致股指瞬间暴涨124点,涨幅逾5%,说明股市抗操纵性差。这也使期指推出时,监管部门声称 “沪深300指数流动性好,权重分布均衡,以自由流通股本为权重,具有较强的抗操纵性”的说法显得苍白无力。
防范市场不确定性风险应永远放在首位。每一次市场风险的来临或出现,意味着投资者利益的受损,市场系统性风险如是,非系统性风险亦如是。此前,我们不时看到境外市场出现的“乌龙指”等不确定性风险给投资者造成的损失,而此次则有了切身的体会。
券商表面稳定的背后,到底还隐藏着多少风险?历经上轮券商整顿,南方、华夏等曾经的“资本大鳄”纷纷轰然倒塌,留给市场的只有些许记忆。在券商已实施分类监管的今天,像光大证券这样存在问题但隐而未发的券商还有多少?
构筑“乌龙”防火墙
@上海日报:光大证券乌龙交易让A股经历令投资者瞠目结舌的戏剧性飙涨。事件背后暴露了券商在风险控制方面存在的缺陷,上海交易所应对异常交易过程中也存在不足,包括反应时间滞后及缺乏一套完善的交易监控系统和针对异常交易的防火墙机制。
@中国基金报道: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给量化投资上了一堂沉重的风险课。京沪深多家基金公司正紧急分析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的各个风控盲点,以此改进和完善基金公司量化投资的风险控制。甚至有基金公司表示,一些量化投资的风控需要重新设置。
“该事件是中国在升级版的证券市场情况下出现的比较大的操作上的风险,给证券市场带来了比较大的负面冲击力,也给投资者带来了困惑和损失。”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证监会第十五届发审委主板审核委员会委员李曙光表示,通过这次事件,应进一步推动修改《证券法》,完善交易规则,并推动关于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相关问题司法解释的出台,特别是在《证券法》中对于何为内幕交易、何为操纵市场、何为虚假陈述、何为证券交易的欺诈,应该有更细的一些条文;与此同时,在交易系统、交易规章、交易程序、交易防火墙等方面应进一步完善,要借鉴国外成熟国家的证券监管经验,例如美国的5分钟停止交易的规定等。此外,要推进关于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相关问题司法解释的出台。
不少业内人士则表示,不管是误操作还是程式化交易,从国外市场经验看,交易“熔断”机制对于中国证券交易所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可以用于防止股市瞬间暴涨暴跌。
“从‘熔断机制’的性质来看,它主要是通过监测价格波动来延迟订单交易,阻止短时间内股价大幅度偏离,可以作为借鉴。”中国银河证券法律合规部副总经理刘飞说,“但是直接应用起来可能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交易所还需要在应急机制上加以完善。”
此外,还有专家建议,交易制度上,证券市场“T+1”交易和期货市场“T+0”交易之间的时滞造成的跨市场监管真空,人为地创造套利机会,应统一交易方式;此外,应加强量化交易的风险控制。公司层面应做好程序化上的风险控制,此外,交易所对单笔超大订单也应程序化地发出警告,并及时锁定和处理。
历史上的“乌龙指”
股票中的“乌龙指”是指股票交易员、操盘手、股民等在交易的时候,不小心敲错了价格、数量、买卖方向等事件的统称。历史上曾出现了多起“乌龙指”交易,这些“乌龙指”使得有人赚了大钱,也使得有人血本全无。
日本瑞穗证券“乌龙指”
瑞穗证券公司下属于日本第二大金融公司瑞穗金融控股集团,其操盘手8日在接受客户委托卖出股票时,因操作失误将“以每股61万日元的价格卖出1股”的指令错误输入成“以每股1日元的价格卖出61万股”,结果导致东京证交所整个股市行情异常波动,大盘暴跌301点。瑞穗证券公司也因此在16分钟内损失270亿日元,在整个交易事故中累计损失至少300亿日元。
美股交易员“乌龙”操作
美国东部时间2010年5月6日下午2时47分左右,一名交易员在卖出股票时敲错了一个字母,将百万误打成十亿,导致道琼斯指数突然出现千点的暴跌。美股道琼斯指数在短短5分钟时间内暴跌近600点,然后又在10分钟内反弹600多点,创出了道琼斯指数历史上第二大单日波幅,引起了市场的极大关注。
纳斯达克股票市场报价系统出错
2006年1月19日,由于美国纳斯达克股票市场交易报价系统发生技术故障,19日美国各主要财经新闻网站显示出错误的股价变动信息,对投资者决策产生误导。纳斯达克市场发言人贝萨妮·舍曼说,报价错误主要涉及在纽约证交所和美国证交所上市的部分股票。
海尔认沽现“乌龙指”
2007年3月8日,南京一股民以1厘钱的价格买到收盘价近0.70元的海尔认沽权证 ,资金瞬间从820元变56万,一天炒出了700倍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