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建管并重 致力百村城改

标签:
转载 |
分类: 主题策划 |
本报记者 王晖
http://www.ceeh.com.cn/images/upfiles/2012/05/14/20120514230532-7470.jpg致力百村城改" /> 回迁安置
深得民心的“阳光工程”
“安置楼现在建到啥程度?啥时候能竣工?群众啥时候能住进去?”日前,未央区委书记杨广亭、常务副区长张发俭前往正在建设的红旗村魏家湾安置楼建设工地、红旗村安置楼二期建设工地、红旗村天和新府安置小区、车家堡村等地,实地走访安置楼建设进展、群众回迁后的生活。
红旗村两委会负责人表示,安置楼主体目前已经封顶,明年10月前后即可整体完工,到时群众即可顺利回迁。据介绍,红旗村共有4个自然村,魏家湾便是其中之一。
安置楼建设工地对面的新府百姓市场是由魏家湾村村民集资建设的,总建筑面积54000多平方米,按照规划,大楼内将会有超市、娱乐、公寓等设施,村里将来办公也要放在这里,预计今年7月底主体完工,明年10月份就能建成投入使用,并将由村上统一经营,再给村民分红,让群众的受益有保证。
近年来,未央区强力推进“百村城改计划”,着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旧城改造工作。通过城改,不仅提升城市品位,市民幸福指数也不断攀升。
“城改是最大的发展,回迁是最重的民生。城改是城市发展的必然,现在未央区成为西安市的中心区,必须要改。”杨广亭说,“不仅要保证群众通过城改增加财产性收入,还要让群众有工资性等收入。同时,城中村改造后,群众居住生活的环境变了,让群众住上楼房后,生活也跟着‘上楼’。”
据了解,截至2011年底,未央全区累计完成82个行政村的整村拆除工作(含已移交沣东新城的北沙口、新店、张万村、中营),涉及3.14万户约12万余人。
“现在回迁的有4万人,还有8万多人在外过渡,城改是未央区最大的事,也是群众最关心的、天大的事,因此政府监管、开发商的责任都要落实,在标准不变、质量有保证的前提下,优先保证群众利益,确保群众顺利回迁。”
近年来,未央区在全面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牢牢把握住西安城市发展北扩,尤其是行政中心北迁的重大战略机遇,把国家、省市重大项目建设和城市综合改造有机统一起来,创造性地实施了“百村城改计划”。该计划自2008年实施以来,累计完成行政村整村拆除82个(112个自然村),腾出建设用地近3万亩,为地区城市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有力的资源支撑。
2012年,未央区将完成回迁安置23个行政村,回迁8759户32767人,安置面积308万平方米,小白杨等5个村(孙家湾、张千户、中营村、魏家湾)将确保实现回迁,回迁1215户4075人,安置面积32.1万平方米;方家村等6个村(炕底寨、杨家庄、帽珥■、老洼滩、李家街)年底有望实现回迁安置,回迁2377户9193人,安置面积83.3万平方米。
居家养老
未央服务出“妙招”
位于西安未央湖的草滩敬老院创建于上世纪80年代,过去是以供养“五保户”为主,如今这里虽然供养着未央区80%的五保老人。但与原来不同的是,这里除了五保户,还有一些社会上自费代养的老人。
据草滩敬老院院长王晓玲介绍,国家每个月给每位五保老人的费用总共是420元。但随着生活、护理等费用的增加,实际上每个五保老人每月发生的费用已经超过了700元。为此,他们便收了一些自费的代养老人,来维持敬老院的正常运转。据了解,目前院里有五保老人28人,而自费代养老人已经达到68人。
据了解,上世纪80年代,政府曾号召每个乡镇建一所敬老院。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以政府为主导集中供养老人的敬老院如今已所剩无几。而社会上需要代养供养的老人又日趋增多。
据了解,目前未央区常住总人口为62.96万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7.3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1.9%。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正是看到这样的社会问题,未央区便提出了政府引导,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养老机构的思路。
在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养老机构的政策推动下,2008年,未央区第一家由民间资本投资的长乐宫老年公寓建成并投入运营。这家老年公寓不仅具备医疗护理、生活照料、康复保键等要老功能,还配备了文化娱乐设施和心理治疗专业人员,他们根据不同老人的健康状况,每月收取800元至3000元不等费用。
为满足了老年人既需要照料又不愿离开家庭的需求,同时又弥补了家庭养老的不足,2011年,未央区委、区政府把加快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作为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内容。
为了了解社区居家老人养老对象的基本情况,各试点社区开展了老年人状况和需求的摸底调查工作,并为老人建立家庭档案和健康档案。
其次,各社区还成立了三支服务队。一是助老志愿者服务队;二是老年人健身文娱活动服务队;三是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队。
为完善日托站配套设施,未央区政府投入60万元为新建成的13个居家养老服务站配备了空调、电视、午休用床和床上用品、餐桌、微波炉、消毒柜、整体厨具。
据统计,截止到目前,西安未央区已经兴办类似的爱心护理院13家,全区向老龄事业累计投入资金约1.2亿,其中,除了政府投资1200万外,剩余的1亿多资金都是社会资本。
目前,未央区已投入60余万元为居家服务站配置基础设施及相关制度,目前全区已提前完成了7个市级示范站、5个区级示范站的建设,而且又完善了9个已设立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建设,目前全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已达21家,覆盖率达60%,拥有日托床位142张,具备了为社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
据介绍,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实践,未央区所推行的居家养老服务、日托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信息化养老服务、五保户集中供养和志愿助老服务等六种形式已经初现成效,这六种互为补充的养老形式也被专家誉为“未央养老模式”。
西北大学中国老龄发展研究院研究员赖甫跃认为,这种模式解决了社会转型期面对的种种困难,政府养老工作做出制度安排时,协调各个方面积极因素,挖掘各方资源,来共同推动养老事业发展。
创新形式
构建就业培训新格局
为切实缓解全区就业压力,区委、区政府明确了“统筹城乡、整合资源、做强培训、推动就业”的整体思路,通过“成立一个组织领导机构,打造一个社会培训平台,构建一个管理服务体系,总结一套科学培训方法,探索一种‘培训—就业’新模式”的“五个一”工程,优化现有资源,深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工作,初步形成了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就业培训新格局,连续四年被省、市人民政府评为“促进就业工作”先进区县,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反响。
未央区不断创新培训内容和形式,全力拓宽就业渠道,以抓“订单式”培训为主线,通过推行“培训一人、考证一人、推荐就业一人”的运作方法,逐步形成了培训、鉴定、介绍、就业四位一体的集团化“培训—就业”新模式。组建了以区劳动就业培训中心为主体,区职业技能鉴定站和区职业介绍所为两翼,区内18家民办职业培训机构为办学实体的未央职业培训集团。
目前,集团的教学、办公及实习场地达到19处,开设专业28个,拥有专(兼)职教师650人,各类实习培训设备3000台(件),年培训能力达到3万人以上。自2010年以来,全区共举办技能培训近600期,创业培训80余期,接受培训31000余人次,大幅度提升了辖区群众的就业能力和就业、创业率,有效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未央区结合区域实际,还设立了劳动密集型技能为内容的技能培训,进两年来举办新市民素质培训65期,共计3200余人。
2012年,未央区还将建立农民工技能培训“学分制”制度,为每名参加培训的学员建立了学籍档案,按授课课时计入学分,结业时根据学分进行考核,极大地方便了学员灵活接受培训,提升了培训质量;为辖区农民工提供“免费培训、免费体检、免费图书馆”等服务,切实增强了农民工就业能力,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
2012年未央区社会发展主要工作任务(部分)
区域均衡发展
一是加快城改安置回迁工作。力争完成11个村顺利回迁和5个村农转居、5个村经济体制改革、20个以上村撤村建社区任务。
二是加大遗址区建设力度。加快遗址区保护性土地流转,实施樊丰生态园二期工程,推进未央宫前殿遗址公园建设和景区绿化工作,推动实施汉代路网恢复工程和遗址本体保护工程。
三是加快解决遗址区内群众饮水安全问题,铺设城市自来水管道7.5公里,解决17个村、4个学校的安全用水问题。结合二级路网建设,实施汉城遗址内村庄排水工程建设,提高防洪设施标准。
四是加强与三区一项目的联动发展,建立商贸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实现资源有效统筹和合理配置。
民生事业
一是积极开展省级文化先进区创建工作,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区全民健身中心项目的实施,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二是重点发展教育事业。以创建省级“教育强区”为目标,投资1.5亿元,实施好基础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及新建、改扩建标准化幼儿园工作。
三是不断健全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完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息化平台建设,促进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四是加强住房保障相关工作,特别是加强中低收入居民的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的相关保障工作,做好“未央住保大厦”项目建设工作。
五是积极推进“城改居民培训计划”,充分发挥“订单式”培训优势,深化“四位一体”培训模式,实现技能培训13650人,完成城镇新增就业88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
(据《关于未央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