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富县直罗采油厂污染调查

(2011-08-24 10:15:49)
标签:

杂谈

分类: 主题策划

http://www.ceeh.com.cn/images/upfiles/2011/08/22/20110822090554-4600.jpg

来源:城市经济导报

本报记者 薛志伟  张龙 周晓姣

  今年上半年,陕西省各级环保部门共劝退、暂缓、否决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以及未按要求开展规划环评的项目7个,涉及投资36。82亿元。

  据记者了解,陕西许多地方已经确立了环保第一审批权和一票否决制,“核准项目要求先环评,环境执法的力度在加大。”陕西省环保厅一个负责人表示。

  但在环保执法逐渐加强的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对当地支柱企业的一些污染行为依旧熟视无睹,甚至进行地方保护,干扰环境执法。

  日前,记者在有着革命摇篮之称的延安市富县,中国第四大石油企业——陕西延长集团下属的直罗采油厂就遇到了此类事件。

  土地只能荒废了

  直罗位于延安市富县西45公里处,地处深山,背靠子午岭,四周绿水环绕、群山怀抱,因直罗战役而闻名。

  1987年6月直罗采油厂在这里落成,2005年10月重组并入延长石油集团,现有四个勘探区和四个生产区生产油井1720口。

  近期,有读者向本报反映:直罗采油厂将生产区的污油污水在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情况下排放在旁边自制的大土坑里。

  据记者了解,对于群众反映的情况当地的媒体已经有过报道。

  2011年6月24日,记者在当地群众的带领下来到直罗采油厂采油三大队297区作业区的张301井场、张283井场。

  记者看到,井场里有长20多米宽3米多的三个大坑,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里面注满了污油污水,由于时间长的缘故,池里发出阵阵恶臭。

  随后记者又来到张288井场,井场周围到处是溢漏出来的污油污水,有的已流出井场流向远处的树林,远远望去犹如泼墨画般 “绚丽”,近处树下在盛夏季节却铺满了树叶。

  记者在井场找到了一位当值的采油工,询问这些大坑是他们挖的还是采油厂挖的。该采油工表示,这些“大坑”并不是他们挖的,而是采油厂让队上挖的,“我们没有这个权利。”

  就这个问题,记者联系直罗采油厂的工作人员,但直罗采油厂的工作人员对记者百般阻挠,离开时用铲车把记者一行堵在山上近三个小时,直至当天23点记者才驱车离开297区队。

  在来回的路上,记者发现,这里已经没有书中所写的四周绿水环绕,看到的只是一片片荒芜的土地,据当地群众介绍,“以前这周围的地收成可好了,可自从有了井场之后产量是一年不如一年,最后种不成只能荒废了。”

  执法难

  根据我国相关环保法规明文规定:石油开发单位应当建立原油集中脱水设施,对原油进行脱水。脱出的废水应当回注,不得外排。

  同时还规定,应加强危险废物的管理,危险废物的收集、运输、处置,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具备处置条件的,应当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处置。禁止在废弃矿坑、渗坑、裂隙、沟渠内储存或者排放含油的废水、泥浆和其他有毒有害物。

  对于直罗采油厂的情况,当地的环境执法部门是否了解,第二天,记者就直罗采油厂污染情况联系了富县环境监察大队。

  环境监察大队一位乔兴队长告诉记者:“由于采油厂的联合站没有建好,采油厂只能利用渗坑排放污油污水,对此我们的处理办法是罚款和锁井场。”

  他同时表示,“但采油厂1000多口井我们不可能都锁。再说直罗采油厂是县上的支柱企业,地方上的保护主义也很强。”

  据他透露,直罗采油厂的污染情况省市环保部门都知道。

  据记者了解,近年来,延长石油集团对每个采油厂都有严格的采油指标,而直罗采油厂每年要完成25万吨的采油量,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这对于一个新厂来说有相当大的难度。由此看来,不排除采油厂在注重产量的前提下,缺少在环保方面的投入。

  7月18日,记者再次来到直罗采油厂,就污染后的处理问题做了相应了解。

  面对记者,主管环保的一王姓科长声称已接到县上的整改通知,他们也已对存在问题的土坑进行泥浆固化等措施。

  但当记者要求到现场去时,王科长却以刚下过雨山路难走等原因拒不让记者到实地了解情况。

  那么那些渗坑是否依然存在?县上的整改通知是否被走了过程?对于记者的质疑,王姓科长一直没正面回答,只是一味地避开话题。

  之后,记者在当地调查时,通过一些知情人得知,那些渗坑依然存在。

  污染问题众所周知,但却迟迟得不到解决,企业如此的明目张胆,已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问题了,看来对此顽疾,有关部门要开一剂“良药”了。

  据一位资深环保人士估算,由于石油迅速渗透到土壤中,杀死土壤中的微生物,从而改变土壤成分,改变地表生态,而遭受污染的地区可能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内都会寸草不生。

  此事本报将继续关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