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城经报]破解体制障碍的艰难之路

(2011-03-04 10:15:51)
标签:

转载

分类: 主题策划

http://www.ceeh.com.cn/images/upfiles/2011/02/28/20110228080349-1270.jpghttp://www.ceeh.com.cn  来源:城市经济导报

 

本报记者 王晖

关键的改革

企业逐渐剥离社会职能,这是中国这些年企业改革的大方向。
企业承担社会职能的问题给企业增加了大量运营成本及社会性支出,分散了企业的精力,影响了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的形成。
  早在2004年,中央财政已按照积极推进、稳步实施、先搞试点、逐步推开的方针,分两批将央企所属的中小学和公检法等职能单位,移交地方政府管理。对移交地方政府管理的中小学和公检法机构,中央财政通过划转基数的方式对地方予以补助。
  实际上,在意识到企业办社会职能的诸多弊端后,诸多的纺织企业已经将“企业办社会”职能渐渐转制。
  “企业办社会职能的本质,是社会职能同企业经济职能分离,实现服务事业社会化。这种职能分离,目前能一步到位的极少,大多企业采用多种形式、分步实施。”山西太原绒织印染厂按照“先改造,后分离”的思路,先给待分离单位适当投入,添置设备,培训人才,让其形成独立经营基础后直接进入市场。
而华润纺织西安公司(原西北国棉七厂)实行医院、学校经费总承包和其他后勤服务单位工资奖金总承包,待承包单位具备条件时再分离。
  “回过头看,那是不彻底的改革。”有业内人士指出,由于历史原因,很多剥离出去的部门仍和集团“藕断丝连”,“资金短缺找你要,社会保险让你交,资产折旧让你掏”等现象依旧存在,而集团公司也不得不硬着头皮揽下这些耗资耗人力的事情。
  实际上,正是经营主体的产权不清,使企业与分离出去的部门之间很难脱钩,企业的运营状况也一直没能从根本上好转。

颇多的顾虑

  这些年来,尽管陕西纺织产业也在不断发展,但与东部相比,速度明显放慢。机制不活,包袱沉重,束缚着企业的健康发展。十几万锭规模的企业,往往都有五六千人,再加上退休职工,差不多近万人。企业既要面对市场竞争的挑战,又要承担繁重的社会责任。
  以西北国棉二厂为例,据悉,该企业是一个具有四十多年历史的万人大型企业,所有职工的三险及福利、统筹,每年要上千万元。企业办社会的现象依然存在,工厂生活区的物业、采暖、住房维修等支出依然是一笔庞大的支出。
  “如果企业没有这样的社会负担和人员负担,凭借我们的生产及管理优势,效益比现在要好多了。”西北二棉的一位职工说。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国家将纺织产业作为国企改革的突破口,进行壮士断臂般的大调整,同时相关政策也向纺织倾斜。在三年的时间里,东部国有纺织企业基本上实现了脱胎换骨般的变革,大部分国有资产从纺织领域退出,迅速推进了纺织产业的市场化进程,这也是东部纺织迅速崛起的原因所在。
  “我们不是没有能力发展,制约纺织发展的根本问题还是体制问题,国企改革不彻底。”尽管面对市场的压力,企业也千方百计寻找对策,但国有纺织企业仍在负重前行。纺织业微薄的利润面对的却是近万名员工的生存;眼睁睁看着东部及临省纺织产业的迅速崛起、技术装备更新的不断加快,陕西纺织仅仅依靠自我积累,无力实现规模的迅速扩张。
  有业内人士坦言,企业将社会职能转交给地方,不仅考虑企业后勤保障稳定,而相关部门的接纳能力也是考虑的关键。
  也有企业担心医院、学校交出后反而加重负担。一些厂办学校或卫生机构没有竞争力,或者当地同类机构已饱和,分离后很难生存。而办得好的职工子弟学校,企业则担心交出后可能降低教学质量,影响企业职工队伍稳定。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