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城经报]重振“陕西纺织”的辉煌

(2011-03-04 10:15:32)
标签:

转载

分类: 主题策划

http://www.ceeh.com.cn/images/upfiles/2011/02/28/20110228470244-8800.jpghttp://www.ceeh.com.cn  来源:城市经济导报

文/本报记者 刘阿娟  图/李强

  初春,位于东郊的纺织城似乎还没有完全苏醒过来。道路两旁的白杨树以自己特有的风姿为这座流离的小城做着注解,11路公交车依然不紧不慢地穿梭在各条街道中间。修自行车的师傅轻轻拨转车轮,时间仿佛也跟着流转。
  那些连接厂房和生活区的大坡依旧沉默着。不知道谁吃完油泼面将碗筷遗忘在了路沿上,但也并不显得突兀。
这里所有可标识的东西,无不带着纺织城的印记。

朝圣地

  79岁的燕师傅坐在四棉厂的生活区门口,悠然自得,静观十几个人聚在一起在楚河汉界上厮杀。
“他们都是这附近的,有三厂的、五厂的、医院的。现在大家退下来了,闲了,在一块儿找找乐子。”他边说边与从面前走过的一位身体不太好的师傅打招呼,叮嘱他走慢点。
  此时,阳光斜斜地洒在前苏联风格的典式楼上,窗台上摆满了花花草草,一眼看过去便知道主人花了不少心思去侍弄过它们。那是燕师傅的家。
  西安“东有纺织城,西有电工城”。而纺织城却是因众多大型纺织企业集聚而成。“一五”期间国家在陕西筹建的第一个中型棉纺织厂——西北国棉三厂在这里正式开建,随后西北国棉四厂、五厂、六厂,西北第一印染厂在这里一字排开相继建成,当时这里有亚洲最大的纺织企业、远东最大的印染企业,铁路专用线直通厂区。
  盖在一片坡地上的纺织城,布局规划具有整体风格,厂房统一建在坡下,家属区、商场、医院在坡上,学校在坡中间,颇有点山城的意思。建筑多是前苏联风格红瓦青砖的典式楼,街道多不是正南正北,而是顺着地势的起伏改换着方向。纺正街、纺建街、纺北路、纺八路……纺织城也因这些企业而兴起,有着20万人口的纺织城内,绝大多数都跟这些纺织企业有关联,有一段时间全国纺织业有“上、西、天”之说。就是说上海、西安、天津的发展走在全国前列,而代表陕西的纺织业,主要就集中于纺织城内,纺织城也因此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而闻名全国。
  在西安纺织城风头正渐的时刻,1955年,燕师傅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被招到了这里,他亲眼见证了曾被称为 “小香港”的纺织城的繁华与落寞。
  “我们一毕业就能拿到七八十块钱的工资,而当时县长的工资也不过四十块钱。”那时候,在纺织城上班无疑是令大部分人羡慕不已的。
  这里甚至成了全国青年的朝圣地。
  “那时候刚解放,面向全国招工,也没有那么多要求,只要核实一下身份就好了。”就这样,一位温婉的上海女子伴随招工的潮流,走进了纺织城,也走进了燕师傅的生活。他们的结合曾经让泾阳老家的人羡慕不已。
  乡党们的羡慕不无道理,代表陕西的纺织业,主要就集中在纺织城内,纺织城也因此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而闻名全国,作为纺织城的职工,他们尽享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各种便利。
  “我们有自己的医院、托儿所,都是公费的。看病,照顾孩子都不用我们费心。”燕师傅说。也正因为这些便利,他的四个孩子的童年充满了亮色。
  伴随市场经济的深入,国企在计划经济中占据的优势逐渐消退,设备更新缓慢,管理制度落后,人员冗杂,使得国有大厂改革的步伐跟不上时代的脚步。而与此同时,东部和沿海地区抓住机遇,投入资金,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
  随着全国性纺织业的没落,这里也被快速发展的时代车轮远远抛在后面。

东风破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国内外纺织业的迅猛发展,我们的设备已经跟不上了。我们出口的东西都是原布,出口到国外后,人家还要做二次加工,钱都让人家赚了。而那时国内的穿衣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了,大量的剩余生产力开始产生。”说到这里,燕师傅微微有些激动, 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燕师傅原本爽朗的性格中的忧虑逐渐增长,他不得不开始考虑后辈们的发展出路。
  伴随市场经济的深入,国企在计划经济中占据的优势逐渐消退,设备更新缓慢,管理制度落后,人员冗杂,“小香港”的步伐开始跟不上时代的脚步。
  纺织城昔日的辉煌与繁华不再,戴着白帽子相伴上班的纺织女工的嬉闹声也很少听到了,忧郁替代了那些曾经意气风发的美丽。随之而来的是无奈的颓唐和■惶的等待,破旧的厂房,寂寥的车间,萧瑟的街区……
  上世纪90年代末,陕西唐华纺织印染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成立曾给燕师傅带来瞬间的希望,然而,多年累积下的诟病依旧无力改变,原有的产品品种档次较低,设备陈旧,技术改造又跟不上,负担沉重,国有纺织企业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泥淖”。集团在经营中亏损严重,生存艰难。
  燕师傅一家的生活在企业被兼并后并没有得到改善,却多了份惴惴不安,那便是 “下岗”。那时候他和老伴的年龄已经接近退休,并没有多少影响。可是子女们却不得不陆续离开他们生活了几十年的纺织城,到外面打工。
截至2007年底,唐华集团及所属企业资产总额14.54亿元,负债总额26.86亿元,其中国有银行及资产管理公司贷款14.4亿元,资产负债率185%;在册职工1.97万人,离退休人员1.72万人,加上协议工0.32万人和供养人员,唐华集团总人数为4.2万人。
  “企业负担太重,运转起来气喘吁吁。”大量工人下岗,许多家庭生活极度困难,纺织城也由辉煌时期的西安“小上海”变为全市最贫困落后的地区之一。
  在当时唐华集团所属的5家企业中,四棉厂经济效益稍好,工人工资能达到每月800元以上。三棉、六棉,大华纺织的职工,月工资长期低于800元。已停产11年的一印厂下岗职工,每月只能领到230元生活费。整个纺织城企业职工收入整体远低于西安市企业职工平均收入。
  所以,燕师傅当时果断地让儿女们出去闯荡,希望他们能开辟一个新的人生。“现在他们都在深圳那边,逢年过节的时候会回来看看我们。现在交通发达,坐飞机很快就能回西安。”说到这里,燕师傅乐观地笑了。

大崛起

  2008年,唐华集团及其所属企业圆满完成了政策性破产工作,5家全新的国有独资企业在此基础上成立。
燕师傅似乎看到了希望,他和老伴总是嘀咕是该纺织城崛起的时候了。
  2009年11月,西安市国资委为加快企业搬迁改造和产业升级步伐,优化资源配置,做精做强纺织产业,将5家新设立企业整合为西安纺织集团。
  目前,纺织城地区的纺纱、制造等功能也已逐步向外转移,而作为老纺织工业基地的一些文化符号将被保留,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造提升,发展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物流贸易等相关功能,构成新的纺织产业链条。而针对企业搬迁和棚户区、老楼群改造后的土地进行综合整治和开发,所在地灞桥区政府也将通过积极发展房地产、商贸、餐饮服务业等,提升这里的城市形象,力争将纺织城改造成西部新的纺织服装基地。
  灞桥区委书记聂仲秋说,“正在建设的西安现代纺织产业园区,占地达15平方公里,将吸纳300亿元以上的投资,形成现代纺织园、先进制造园、服务加工园、新兴产业园、企业总部园、商贸住宅带‘五园一带’的产业聚集新格局。目前这个园区已引进了印染、服装加工及展示、家居、研发等与纺织产业相关的大量企业。整个园区计划约8年时间建成,不仅能形成约500亿元的产值,而且可以提供8万多个就业岗位。”
  如今的“纺织城”,老厂区改造步伐稳步推进,现代纺织产业园加紧建设,富于生机的“现代新城”已现雏形,许多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的老工人脸上重新写满了喜悦。
  企业办社会职能转移,这个看似生僻的词汇在燕师傅那里得到了通俗的解释,“就是把企业办的学校、医院等后勤部门交给地方,这是好事儿啊!”
  “一直以来,我们四厂的效益都相对较好,我们的学校、医院都比其他厂的设备要先进一些。”燕师傅说,但他仍然希望这次社会职能转移后,能够更好地改善教学条件,使师资力量加强、教工待遇提高。“我们必须把孩子培养好。”
  “这下我们的厂长省心多了,以前要上管老,下顾小,现在只要安心搞生产就可以了。”燕师傅调侃,“在这守了一辈子了,我只盼望能早日看到纺织城重新繁荣起来的那一天。”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