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导报:向污染说不——能源大省的减排之路
(2010-09-01 10:10:22)
标签:
财经 |
分类: 财经经济 |
http://www.ceeh.com.cn
文/本报记者 殷高峰 图/李强
近日,环保部公布的总量减排情况初步核查结果显示,陕西省上半年二氧化硫削减幅度列全国第二位,化学需氧量削减幅度列全国第十二位,两项指标削减幅度均高于全国上半年平均削减水平。
事实上,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陕西省的减排基础并不算好,2006年,陕西省两项减排指标不降反升,二氧化硫比2005年增加了6.5%,化学需氧量增加了2.5%。
2008年,陕西省二氧化硫减排落后全国30个百分点,化学需氧量减排落后20个百分点。
然而,2009年,陕西省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已达到国家“十一五”末的总量控制水平;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的91.23%。
陕西省主要污染物减排从落后全国到跻身全国先进行列,这个转变是如何实现的?
在许多学者看来,节能减排的背后,事实上是陕西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陕西省社科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宝通在许多场合都在纠正公众对能源经济的误读——“有了钱才能搞绿化,有了钱才能建设生态”。
知耻而后勇
可以说,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陕西省的减排基础并不算好,但在短短4年时间里,陕西知耻而后勇,快速建设治污设施、加强执法监管、淘汰落后产能,一跃由减排“后进生”成了减排“标兵”。
陕西省环保厅厅长何发理告诉记者,从2007年开始,陕西省把工程减排中的燃煤电厂脱硫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统一资金、统一安排、统一检查考核,不断探索,加大投入。到2009年底,燃煤电厂脱硫设施建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前一年实现建设目标,开始真正发挥减排效益。
渭南是陕西电力工业的重要基地。2008年,全市二氧化硫排放量33.72万吨,占全省总排放量的1/3多。面对严峻的形势,渭南当地政府紧紧抓住电力企业龙头,将重点脱硫工程作为一项重要考核内容,确保完成各项预期任务。
为督促燃煤电厂加大脱硫设施建设,2009年,陕西开始积极推进发电企业绿色调度,开展“以大代小”发电权替代交易,监督电力部门优先安排脱硫机组发电。同时,省环保厅还出台了《陕西省燃煤电厂脱硫电价审核及管理细则》,促使省电力公司在支付电价时,将省环保厅审核意见落实到位。
2009年底,陕西省现役机组脱硫设施已全部建成,提前一年完成国家下达的17台共484.5万千瓦现役机组2010年底前建成脱硫设施的目标任务。此外,陕西省还追加了6台共147万千瓦现役机组脱硫任务,全省10万千瓦以上火电机组已全部建成脱硫设施。
2010年6月5日,陕西的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正式挂牌开拍,首次拍卖二氧化硫排放指标2300吨,成交额945万元,“使企业树立起减排也是效益的意识,推动了企业对污染物排放行为的自律性。”何发理说。
不要污染的GDP
提起工程减排中的另一个重点——污水处理厂建设,陕西省环保厅副厅长李孝廉说,4年时间里,全省已建成投运污水处理厂62座,污水处理率由2005年的不到28%提高到现在的65%以上。“渭河流域更是提前一年实现了国家要求的渭河流域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的目标。”
而在污水厂的建设中,咸阳的“BOT模式”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咸阳市曾经是渭河流域污染最严重的区域。为了减少污水排放量,咸阳市一直坚持“宁要青山绿水,不要污染的GDP”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加大污水处理厂建设力度。然而,资金短缺和产权结构单一,成为影响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营的“两大瓶颈”。
针对这些问题,咸阳市转变观念,提出了以BOT模式寻求投资方、建设污水处理厂的思路。
具体来讲,BOT模式就是污水处理厂在建设中采用企业建厂、政府建网,企业经营、政府监管,企业按规定标准排放、政府按达标水量付费的市场运作模式。
2003年3月,咸阳市同广东新晟环保公司以BOT模式正式签约,9月开工建设东郊污水处理厂,2006年10月正式投入运营,一期工程日处理污水10万吨,结束了咸阳市区生活污水直排渭河的历史,仅此一项,每年可以减少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约8000吨。
从2007年起,这种模式已经开始向全省推广。
给地方政府戴上“紧箍咒”
依据省政府通过的《陕西省渭河流域水污染补偿实施方案》,陕西环保厅从今年起对沿渭四市渭河断面水质进行严格考核,先后向西安、咸阳和宝鸡三市政府开出超标罚单,直接问责地方政府。这一措施引起全国的关注。
事实上,陕西一直把节能减排作为考核地方政府的一个重要指标。
为什么许多减排工程会提前完成?对于这个问题,李孝廉说:“陕西省充分发挥‘一票否决’、预警制度、激励政策等倒逼机制的功效,一方面使环境监管在减排中发挥推动作用,另一方面通过环境监管调动企业减排积极性,巩固减排成果。”
而在很多人看来,这一刚性政策也是陕西减排效果的最大推手。
2010年8月24日下午,陕西省政府在西安召开全省污染减排工作联席会议,陕西省委常委、副省长洪峰在会上强调指出,要严格按照
“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把减排的考核结果作为对各级政府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对完不成减排任务的地方、单位和企业,一律不能参加下一年度评优活动。
从这个会议上,可以看出陕西高层对减排工作的态度。据了解,早在2007年陕西省委、省政府实施省市工作目标责任考核时,就把污染减排作为“一票否决”指标单列出来,在考核中充分尊重环保部门的话语权。就在这一年的省市目标责任考核中,榆林市的多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都排在全省前列,但就是节能减排任务未完成,被“一票否决”,评为一般等级。
2009年出台的《陕西省减排预警监督办法》更是让减排警钟长鸣。
去年6月,由于小兰炭企业关闭进展缓慢,陕西省污染减排联席会议办公室向榆林市政府发出了小兰炭污染预警。接到预警后,榆林由市长亲自抓,组织发改、环保、国土、煤炭等部门,开展“榆鹰行动”,到8月底,113座兰炭企业全部关闭到位。
截至目前,陕西省污染减排联席会议办公室已经先后向3个市人民政府和40多家重点企业发出了预警通报。
严格的环境监管制度为地方政府、企业戴上了“紧箍咒”,而激励政策则调动了减排的积极性。
为督促燃煤电厂加大脱硫设施建设,2009年,陕西开始积极推进发电企业绿色调度,开展“以大代小”发电权替代交易,监督电力部门优先安排脱硫机组发电。2009年1~11月,陕西电网累计安排并完成发电量指标替代交易电量34.65亿千瓦时,节煤27.7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2.1万吨。
边淘汰边转型
陕西正处于工业化建设的加速期,历史遗留下来的产业结构不合理、污染物排放强度高等问题比较突出。
而事实上,陕西已经把淘汰落后产能、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优化全省经济发展方式的首要突破口。
陕北的发展,可以说是陕西这几年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缩影。以府谷为例,4年前的府谷,由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恶劣的生存环境使许多府谷人离开家乡。府谷也因此被媒体称为“黑三角”,成为原国家环保总局、监察部等4部委挂牌督办的县区之一。
痛定思痛之后,府谷县提出了“环境立县”的发展战略,确立了“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变面貌”的治污目标,以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产业为切入点,建立了淘汰落后产能退出机制,由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提前完成任务的企业,给予相应奖励;对没有按期完成任务的企业,强制拆除。3年间,全县共取缔、关闭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270家,削减烟尘排放量24440吨,二氧化硫排放量28576吨,粉尘排放量21120吨。
府谷在淘汰落后产能的过程中,虽然暂时降低了经济增长速度,却在阵痛中推进了产业升级和转型。
府谷县坚持优化工业布局,发展高度关联的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有力地推动产业向基地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生产要素向规模经营集中,形成了“项目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格局。还从循环经济中寻找新的增长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让煤、焦、电、冶金行业嫁接新技术、结出新果实。过去被人看作乌金的兰炭成了次要的产品,而生产兰炭过程中排放出来的荒煤气和副产品煤焦油却成了主角。
这只是陕西不断推行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一个缩影,这几年,以产业创新为抓手,陕西运用各项环保科技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事实上,“循环经济”已经成了陕西各级政府口中的热门词汇。
近几年,陕西从工业园区起步,把循环经济作为破解环境容量制约、促进节能减排的重要突破口,建立了陕北能源化工循环产业链和陕南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两大板块。
据李孝廉介绍,今年上半年,陕西就研究制订了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矿产资源集约和综合利用、水资源节约利用规划和重点领域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推进计划。
攻坚战
虽然陕西省上半年减排工作进展顺利,“但从全国看,我省单位GDP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仍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1%和0.5%,减排压力依然很大,减排形势依然严峻。”李孝廉说。
2010年,陕西省确定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较2009年均削减3%。截至目前,虽然全省二氧化硫减排已实现“十一五”目标,化学需氧量减排也接近“十一五”目标要求。但是,形势依旧不容乐观,在陕西方面看来,当前污染减排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三大问题:
一是污染物新增量不断加大,给污染减排工作带来了新压力;二是重点减排措施落实不力,给减排工作带来了新问题;三是一些地区和单位出现畏难和松懈情绪,给减排工作带来了新困扰。
洪峰说,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重点企业必须清醒认识当前污染减排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
据了解,陕西省近日更是倒排时间表,加大督察力度,全面打响了减排攻坚战。
根据部署,陕西省将在今后几个月内暂停审批、核准、备案高耗能项目,关中地区不再核准新型干法水泥等产能过剩行业项目。“对已完成审批、核准或备案手续的项目,严格监督,确保设备工艺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凡未通过环评、节能审查和土地预审的项目,一律不准开工建设。”李孝廉说。
对违规在建项目,要求各设区市政府责令停止建设。对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等行业中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限制类、淘汰类范围的,严格执行差别电价政策。各设区市要细化实施方案,依法按期关停、拆除落后设备。
同时,陕西省将于近期安排一批节能减排技改项目,并在资金方面予以倾斜。“省级有关部门正在加快制定出台节能减排设施正常运转的财政奖励、补助办法,积极实施渭河流域上下游水污染补偿和排污权交易制度。”
据悉,陕西省还将组织工作组对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进行专项督察,对淘汰落后产能进度滞后、减排设施不正常运行等突出问题予以严肃查处。对存在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设备或生产工艺问题的单位,依法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关闭。
据了解,9月,陕西省将对各区市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及“十一五”总目标任务进行预考核,“对减排工程建设进度明显缓慢的设区市进行预警,对长期不能稳定达标运行的或年内应建成目前仍未开工的项目,进行挂牌督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