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安全意识培养是关键之道
(2010-01-26 21:40:49)
标签:
杂谈 |
本报记者 高萍 实习生 刘阿娟
西安市政府推出的行人闯红灯罚款、曝光条例,很快起到了警示作用,在西华门、大差市、龙首村等重要路段,闯红灯现象顿时消失。
“现在大家基本上都很主动地遵守交通规则,主要是怕被罚款。”大差市十字交通协管员曹师傅说,自从交通值勤加媒体宣传后,行人不再乱闯红灯,个别外地人在交通协管员的罚款提醒下,也自觉等待红绿灯。
“但罚款曝光只能起到警示作用,并没有教育作用。”城市管理专家认为,要从根本上消除行人乱闯红灯现象,还应进行安全意识教育。
警示作用
尽管对曝光个人信息仍有异议,但西安市民普遍接受罚款条例的推行,认为此举可以起到警示作用。
负责西华门十字交通工作的西安市交警大队莲湖分队表示,自从处罚条例推行后,十字路口井然有序,市民大都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对于个别不自觉的行人,交警也严格按照处罚条例进行处罚。大差市十字也在处罚条例施行四天内,仅处罚了十余人。以前这个十字每天闯红灯的人不下百人。
“现在大家都怕被罚款,不敢闯红灯了。”王英认为,警示作用非常大。但对于曝光个人信息的做法,她认为还值得商榷。“首先是信息的准确性无法保证,其次,可能会涉及到个人隐私问题。”
一些市民也对此表示不能理解。市民周亮就认为,罚款本身就是很多城市在推行的处罚措施,也起到了极大的警示作用。而曝光个人信息的做法稍显过头。
治标与治本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行人暂时不闯红灯只因不想被罚款,与安全意识没有多大关系。“如果以后不罚款了,那人们会不会继续闯红灯呢?”市民王女士提出疑问。
全世界都有闯红灯的行人,但以中国的数量最为庞大,一个直接原因就是,很多人没有接受过国民安全教育,缺乏安全意识。因此,安全意识培养在目前是极其重要的。
城市管理专家认为,罚款甚至登记单位、社区名称进行曝光,都只能起到警示作用,没有教育作用,也只是治标不治本。他说:“安全知识普及才是解决行人乱闯红灯的关键举措。”
造成行人乱闯红灯的还有一些客观因素,例如红绿灯间隔时间设计不合理。
此前,上海一份媒体曾做过调查,行人等红灯的忍耐极限,德国人是60秒,英国人是45秒,而中国一些路口为行人设置的红灯时间是64秒至126秒!
西安一些大的十字路口,车流量较大,设置的红绿灯时间也往往在80秒至100秒之间。
“红灯时间太长,也会对人们的忍耐限度提出考验。”大学老师王英就曾亲眼见过有人在等待了近一分钟后,冒险闯红灯而过。她认为:“合理的红绿灯时间设置也成为杜绝行人乱闯红灯的有效举措。”
在西安建设国际现代化大都市的目标下,市民综合素质也成为衡量城市发展的标准之一,遵守交通规则被认为是个人素质和文明程度的因素。在闯红灯处罚条例及安全意识普及的双重作用下,西安的交通秩序或将缓解,进一步体现城市的文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