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建群:双重性格下的悲歌骑士

(2009-11-27 09:32:34)
标签:

双重性格

大平原

最后一个匈奴

悲歌

高建群

中国

文化

分类: 文化艺术

 

文/寻卓越 图/窦翊明

 

1993年,高建群以《最后的匈奴》震撼文坛,并引发了著名的“陕军东征”现象高建群:双重性格下的悲歌骑士。时隔16年,高建群又推出史诗长篇《大平原》。《大平原》以渭河边上的一个小村庄为背景,描写了这个村庄上一户高姓人家三代人的传奇命运以及村庄的变迁史。该书凝聚了作者深厚的情感和凝重的思考,字里行间透着对亲人的爱,对村庄的爱,对农业文明的怀念和眷恋;炽热情感下奔涌着的理智河流,则传达了作者对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思考,对当下的思考,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如果说《最后一个匈奴》是对事件的书写,《大平原》则是对心灵的书写。

 

沉下去才能出好作品

曾有媒体称《大平原》将是一部炸响中国文坛的长篇小说。对于这一说法,高建群笑道:“‘炸响文坛’其实是记者为形容我的状态所用的一个词,并不是我的原话。我的想法就是为中国文学写点东西。炸响不炸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把这部作品写出来了,我对自己有一个交代了。”

跟当今时髦的官场小说、职场小说、穿越小说、情感小说相比,农村题材的小说显得有些不合时宜,高建群却并没有这样的顾虑。他认为任何题材只要沉下去,都能产生好的作品。而对农村和土地的关注是他写作生涯中不能绕过的一个弯,他认为这种关注是必须的。因为所有的中国人都是农民,只是有些人脱离土地的时间长一些,有些短一些,有些还在家园做最后的守望。要描写中国,要写一本真正具有中国风格的书,了解这块土地上人们悲壮的生存斗争,就必须沉下去写这块土地,写农民,写他们受的苦,写农民式的思考,农民式的狡猾。要写土地面临大变革的飘摇不定以及被都市化进程抹掉的悲壮情景,就不可能不面对农村。

“有些年轻作家躲在象牙塔写一些小情调的东西,那也是一种作品,但是我不应该那样。年龄不允许我再玩一些虚的东西了,我要写出厚重的作品,我必须这样要求自己。”高建群说。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时常用普希金和果戈里之间的一次对话激励自己。普希金看了果戈里的作品后说,你要写大的东西,你不应该再用这些小玩意浪费你的才华了,我给你一个题材叫“死魂灵”,你拿去写吧。

“我在写每一部作品时,都会想起这句话,我不能够让自己轻飘飘起来,我一定要写厚重的作品。就像一条河流在流淌,我要写潜伏在下面的东西,不能写漂在河流上面的那一层泡沫。”高建群谦逊的语气中透着一种强大的力量。

 

一个作家应该是一个思想家

一个作家应该是一个思想家,重要的作家都是思想家,不是单纯玩技巧的作家。作家的使命就是提供思想。高建群说,我像个“阴谋家”一样在家里思考,然后把我们的思考贡献给社会,中华民族是怎样走过来的,应该怎样走下去。就像雨果一样,把他对法兰西国家命运的思考变成《九三年》、《巴黎圣母院》,告诉给世界。

著名文学评论家阎纲曾评价高建群是“中国文坛罕见的一位具有崇高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高建群也坦言自己喜欢大气、厚重的作品。

从语言上讲,高建群追求的是八个字,“闪闪发光,沧浪作响”,这也是郭小川对诗歌语言的要求。“中国的方块汉字在作品中跳跳蹦蹦、闪闪发光、沧浪作响,我要的就是那种感觉。”高建群说。在文本上,他追求一种崇高感,他喜欢站在高处,把历史拉进来,把人间的大喜、大悲拉进来,奏成自己的交响乐。正如高洪波所说,高建群是一个善于在历史与现实两大空间从容起舞的作家。

这种审美取向跟高建群当骑兵的经历密不可分,提起那段经历,高建群仍神往不已;“当你骑着马从草地上疾驰而过,地上的草以及草里的蚂蚱、虫子,是根本看不见的,所能看见的只是辽阔的风景,地平线上落日、胡杨树、戈壁滩、红戈壁、白戈壁、黑戈壁,一望无际的草原。这可能是我喜欢黄钟大吕式作品的原因吧。”

好作家不会过时

曾有评论说高建群是一个过时的好作家。对于这种说法,高建群并不为然,“好作家永远不会过时,换句话说,我永远不会过时。因为我每天都在学习,我最大的优点就是善于学习。和每个人接触,我都会寻找他们身上的优点,然后马上吸收。”

为此,他还讲了一个颇耐人寻味的小故事。《百年孤独》的开头,一个人拉着一个冰块从小镇穿过,四周的金属物件都飞起来落在这个冰块上,小镇上的人们吓坏了,其实那个冰块中间有一块磁铁。“我今年56岁,一路走来就像块磁铁一样,不断吸收知识、智慧,我所能得到多少,就吸收多少。”高建群说。

除了不断学习,高建群认为自己作品中蕴含的智慧也是他不会过时的原因之一。“我的作品中有一种智慧的东西,那是要过而知之的,也就是必须到我这个年龄,才能写出那种人生况味。这是很多年轻作家所不具备的。”

 

双重性格

看高建群的作品,会觉得他是一个张扬不羁甚至有些骄傲的人,然而,真正和他谈话,你会发现坐在你面前是一位温和而谦逊的长者。“我是一个有严重双重性格的人。做人很低调,善良到有朋友认为我是一个傻瓜。”他笑着说。然而,他有自己的一套哲学,俗话说,“鱼安,水安,鱼水两安”,碰到强大的人或物,就绕着走。其实,文化人就像柳青说的,是担着鸡蛋进城,只有别人碰你的份,你碰不得别人,一碰一篮子鸡蛋就完了。所以他在生活中选择低调保持与世界的和谐。

“在艺术上,我有一种舍我其谁的气概,当我拿起笔,写作的时候,脑子就懵了。任何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作家都是一个自我中心主义者,有一种自恋。”高建群有些激昂。有人说高建群在艺术上有些骄傲,他认为那是艺术家的天性,如果不这样,在艺术上和世界对话,根本就不可能。如果在艺术上做个谦谦君子,到最后就什么都不是了。

说起对未来的打算,高建群勾画了一个恬静祥和的画面:也许有一天我老了,不写小说了,也不画画了,就隐姓埋名,把自己变成一个平常的老头。当你在丰庆公园唱秦腔的地方,看见一个老头专注地听着秦腔间或还哼两句,那可能就是我。

 

高建群主要作品目录

 

长篇小说:

《最后一个匈奴》(1992年出版,2001年修订后再版) 《六六镇》(1995年出版;又名,《最后的民间》)

《古道天机》(1997年出版;又名,《最后的远行》)

《愁容骑士》(1998年出版)

《白房子》(2002年出版)

《大平原》(2009年出版),等6部;

中篇小说:

《遥远的白房子》

《雕像》

《大顺店》,等19部;

散文集:

《新千字散文》

《东方金蔷薇》

《匈奴和匈奴以外》

《我在北方收割思想》

《穿越绝地》

《惊鸿一瞥》

《西地平线》

《胡马北风大漠传》,等8部

 

绘画——顺应生命的表达

 

 

在今日的文学界,特别是在陕西文坛,作家的书画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一方面,他们的书画已经拥有了大量的艺术品收藏家和爱好者,但另一方面,有人说他们是不务正业,是在赶时髦。高建群在接受一次采访时,把自己的书画创作归结为古代文化人的恶习。这话多少有点言不由衷,书画可是古代文人的必备技能,大文豪如苏东坡等更是琴棋书画无所不通的,书画已经成为他们创作中一部分。

高建群的书画创作源于内心强烈地表达愿望。经过多年积累,他脑子中已经有几百个人物,这些人物吵着要从他脑子中夺路而出,化为具象。而他所缺的只是中国的笔墨功夫。在文联的工作为他学习笔墨功夫提供了便利,他跟很多一流画家都是朋友,那些画家朋友都成为他的老师,从每个人那里获取一点知识,他就逐渐强大起来。

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他每天都在进步,有时候画了一幅画觉得比较满意,过几天再拿出来看,就会发现笔墨还是有点粗糙或者哪个线条不太舒服。他还发现一个现象,就是自己很多做法都跟古人暗合,也曾有老教授说他对布局的掌控是一个多年的老画家才能达到的。但这对他来说很自然,一个小画就像个宇宙一样,充满了规则、和谐。他把这种暗合和无师自通归结为生活积累带来的艺术突破。

这种突破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和中国佛教的奠基者之一鸠摩罗什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据说鸠摩罗什在讲经的时候,皇帝领着大臣们在下面听,他突然说,我不能讲了,皇帝你给我派个美女过来,我的身上现在有两个孩子,他们要往外走呢,我要满足他们的愿望。皇帝就给他派了个美女,安排了房子,果然就生下来两个孩子。高建群谈这个故事是想说,文学和所有的艺术活动,实际上是人生命里本身的一种表达愿望。

而绘画和文学是相通的。指导高建群写《最后一个匈奴》的不是小说理论,而是绘画理论。当时,他案上摆着一本《印象派绘画技法》。莫奈是如何画《日出》的,梵高如何画《向日葵》的,雷诺阿是如何画那种斑斓色彩的。他从这些绘画大师那里吸取营养,应用到自己的小说创作中,所以《最后一个匈奴》的结构不是传统长篇小说的结构,而是印象派绘画技法的结构。

高建群赞成每个人都把路走得宽一些,如韩愈所说“天生一物为竞一物之用”,所以想画画、想摄影,甭管自己现在的行业是什么,喜欢,就尽管去做好了。

 

本文原发<城市经济导报>20091123期C08书画版
城市经济导报在线QQ:78407490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2009年11月27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