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钱统治》书摘    二战军饷的奥秘

(2010-01-25 17:06:06)
标签:

财经

英美两个新旧世界老大都不是法西斯,但面对邪恶的法西斯,新旧两个老大都坐以待毙,没有履行责任,看着轴心国吞噬自己的兄弟,波兰、匈牙利、中国、法国……,终于,最后惹火烧身。

关于世界二次大战的起因、历程、各国战术、意义等等,这里反正也讲不清楚,所以只讲战争背后的实际支撑——金融。

法西斯要发动战争,也得有充足的钱。

19372月,希特勒颁布《帝国银行新秩序法》,帝国银行董事会由元首直接兼任;1939年帝国银行董事会被解散,同时颁布《帝国银行法》规定:停止兑换纸币,中央银行对帝国提供的贷款数额最终由“领袖和帝国元首”决定。至此,纳粹政府在法律上完成了中央银行国有化。战前,德国纳粹政府其实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积累了闪电战的资金实力。

193991,德国悍然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闪电战”是德国在二次大战中使用的著名战术,据说也是初期能迅速击溃盟军的有效战法,其实正是闪电战毁掉了德国,枯荣之间全拜闪电战所赐。闪电战不依靠传统的阵地,而是利用机械化部队迅速推进,在装备方面却要求不以生产而是库存为依托。随着战争持续,闪电战极大消耗了德国物资储备,当生产体系不能满足库存的时候,就只有以货币对外购买,而二战期间德国没有一个稳定的对外融资渠道,唯一的中立国瑞士整个二战期间也对德借款1.5亿瑞士法郎,绝大多数资金都要靠在国内征税或者在占领区掠夺。

物资耗空了,照样也要借钱。没钱,再能忽悠,也没法闪电,更没人再肯替元首卖命。

取得了初步胜利后,德国纳粹又把一次大战的经验拿了出来——发行国债。不过这次似乎聪明点,德国以占领区赔款计算国债发行利息,另外一个做法是成立国家信贷银行,以占领区土地作为准备发行银行券,掠夺战略物资,基本上等于直接抢劫。

不长记性啊。

19408月,德国帝国银行试图在占领区发行以马克标价的货币,但是由于纳粹政府不能有效稳定占领区秩序,军事上的胜利并没有促成这个方案。

根据二战时期德国的金融表现,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有效政治框架缺失的情况下,经济政策将不易推行;如果制定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为了满足掠夺,那注定将无法推行货币政策。1943年后,即使在德国本土,马克也不再被认为是通行的货币,人们的收入中出现了实物,交换改为以物易物。德国官方开始使用配给制,而且延伸到了德国本土,常规经济手段已经无法奏效。

市场物价虽然被官方冻结,但柏林却存在一个马克交易黑市,整个黑市实物交易量只占实物交易量的10%,但却交易金额却占90%,因为黑市价格是官方市场价格的100倍。官方交易中有效的不是货币,而是供应卡,类似于我们计划经济年代的布票,实际上每个人都有大量的货币,而如果真的以官方公布的价格进行交易,那所有生产都会停滞。魔鬼可以装作神佛,可以让世人崇拜,但把世界上最极端的个人崇拜提高一千倍,愚蠢的崇拜者仍然要吃饭。

要吃饭,就不能听魔鬼的话。

货币体制紊乱极大降低了德国本土和占领区的生产效率,德国不能组织有效生产,而自己储备已经消耗殆尽,当然,闪电战也就不能继续。

最不应该的,德国对士兵采用不同待遇,派到友军那里的士兵,军饷是“军队紧急货币”,实际上是一种马克纸币,也可以按照正常汇率在当地换成本币流通,如果汇回德国国内,实际汇率要高于友军所在国汇率。

德国本来的想法是,让军队尽量掠夺敌国物资,而节约友军国家物资,可是两方面都是德国军队,却不同待遇,而恰恰是在希特勒指挥下的士兵执行更重要的任务,虽然节约了友军国家物资,却毁掉了自己士兵的士气。这些做法也就是所谓“以战养战”,实际操作简直就是荒谬,因为德军在占领区根本无法维持稳定的现金流。

战争后期德国发现很难征服英国和苏联,竟然对军队发行这种银行券。就是对领袖再忠诚,德国士兵也是人,也希望为国家和领袖作战同时发点财,这种毫无意义的纸币,回国就等于废纸,换成实物又不能弄回家去,哪里还有什么作战积极性。

德国法西斯,不但掠夺了被侵略者,连自己的军队也掠夺了。

盟军军饷政策却恰好与德国相反。战争中,盟军虽然也使用地方货币作为军饷,但士兵可以用地方货币兑换美元,而且是按官方汇率。

很快,盟军士兵就发现了一条生财之道,他们经常以黑市的价格换取地方货币,却以官方汇率向军队兑换美元,再到黑市换地方货币,几个循环下来,就发了。

即使如此,盟军官方却从未明确禁止。

盟国同时区别了敌占区和解放区汇率,所有盟军控制区域都要求当地货币对美元高估,比如在北非法郎区,强制美元兑法郎的汇率为150,而此时美元兑法郎的市场汇率为175。美元在战时是最有信誉的货币,敌占区美元很容易流向盟军控制区域。

战争后期,德国开始依靠增发货币应对战争开支,问题是增发的货币不能替代战争中必须的物资,即使在本土也不能。

败亡,在所难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