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金融与人类文明(第三章-10)
(2009-11-04 14:15:42)
标签:
财经 |
六
山雨欲来
北宋,其实并不太平。
为对抗游牧民族,唐朝在边境设立了很多军事重镇,这些地方军事势力终结了唐王朝。
通过总结,赵匡胤认为:军权很重要。
为了保证将领无法造反,赵匡胤把兵权收于枢密院,只有在开战前,将领才知道要带谁出去出征。不过,赵匡胤只能按住自己的刀把子,管不住边境游牧民族。正是这个“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政策,断送了北宋。
北宋始于赵匡胤,也将终于赵匡胤。
游牧民族生产力实在有限,抢劫倒是强项。辽、金、夏经常在北方边境闹事,反正北宋边兵要等朝廷诏令才能出战,等上十天半月,早抢完了。
兵锋上控制不了北方游牧民族,又不想让他们称帝,只有用钱来买,买到不称帝为止,这笔钱可不是小数目。为应付这些花费,北宋加重了税负。不想缴税,个别胆子大的就拉杆子反了,理由也很简单,反正朝廷的兵动不了地方。
赵匡胤建立宋朝刚刚不到一百年,北宋政权就动荡不安了。
朝廷危亡的时候,总有人站出来,比如,范仲淹。
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荣升秘阁校理,即皇帝的书僮。这是一份很有前途的职业,不但可以经常见到皇帝,而且能够耳闻不少朝廷核心机密,绝对属于潜力股。
本来前程似锦的范仲淹,却做了两件非常出格的事情。
第一件事,指责刘后干政。
刘后是皇帝的母后,是当时真正的统治者,赵祯登基时只有12岁,多年来都是由刘后理政。女主干政给中国历史确实惹了不少麻烦,相信刘后不是其中之一。刘后没有对上书做任何回应,范仲淹就此过关。其实,范仲淹很不厚道,如果刘后不主政,就得让一个孩子决定帝国命运,而这又是不可能的。如果上书被批准,那帝国的主人将是范仲淹。
第二件事更太过份了,范仲淹指责皇帝更换皇后,顺便痛斥皇帝没有子嗣,要求立皇太弟。
鉴于书僮指责自己性能力,赵祯出离愤怒了,1036年,贬范仲淹出知饶州。
庆历3~4年(1043~1044年),北宋王朝内忧外患,已经难以收拾。此时,赵祯还是想起了自己比较亲近的人,庆历四年,诏范仲淹回朝拜相,赵祯希望他能挽救危局。
范仲淹想毕其功于一役,具体办法这里不讲,核心只有一个:扩张皇权,抑制地方权力,手段是裁撤官员。
这个办法,实在不怎么样。
守旧势力已成气候,变革必将涉及守旧官僚利益,他们不会坐以待毙,一定会为自己利益斗争。辛辛苦苦爬上来,走到今天的位置不定磕了多少头,花了多少本钱。你想一纸律令就开销了我,没那么简单。变革可能有利于朝廷长治久安,但是不利于官员发家致富,对不起,一定不予配合。反对势力过于强大的时候,革新只能从小处做起,毕其功于一役是没有可能的。
范仲淹,即使是当权者,没有官吏配合,也就等于没有权力。
不过,范仲淹不这么想。
他派出了很多“按察使”分赴各地考核官员,等汇报材料一到,就把一批渎职官员名字划掉,削职为民。
有人对范仲淹说:
“你这大笔一勾,可就有一家人要哭!,你一手举簿一手举笔,宛如阎罗”
范仲淹的回应是:
“一家人哭,总该比几个州县的人哭好些!”
范仲淹考虑的没错,一家人哭确实比整个州县的人哭好。
不过,全州县的人哭是没人听的,范仲淹也听不到。一家人哭却可能直接哭到他的上司,皇帝那里。而且,范仲淹也不能保证他的手下完全公事公办,不夹带私人。
或许,范仲淹也意识到了。但身后有皇帝撑腰,还怕你哭。
问题是,皇帝怕。
范仲淹可以“尽黜旧人”,皇帝不能。
单凭范仲淹彻底换掉原班人马,皇帝没这个胆子,那样,皇帝就成了傀儡。在中国王朝的历次变革中,不是每次有利于生产、有利于人民的政令都能畅行无阻。打破既有利益格局从理论上也许是正确的,但如果执行不了,还不如换一种方式。
很快,范仲淹的两个手下卷入一场谋逆案,罪名当然是子虚乌有。结果,范仲淹再次被贬,出知那州,再也没有入朝拜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