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金融与人类文明(第二章-1)
(2009-11-04 13:49:47)
标签:
财经 |
第2章
迷失的货币
(汉末至南北朝、欧洲3-5世纪)
一
千里草,何青青
京剧中,董卓的脸谱是一个大白脸。
靠京剧脸谱评价历史人物当然不靠谱,因为京剧十有八九是君君臣臣。但董卓确实是坏人,是坏人中的坏人,没有坏到绝后,却称得上空前。《汉书》记载了汉末一首童谣,“千里草,何青青;十里卜,不得生”,“千里草”、“十里卜”合起来是董卓的名字,“何青青”、“不得生”则是诅咒董卓死掉。史书中的民谣未必真曾流传,却是历史对董卓的基本评价。
不论董卓掌控朝政的合法性,反正皇帝是“地主阶级总头子”,他们祖宗取得皇位的历史一般都不怎么光彩。问题是即位后,统治者个人杀伐决断会影响整个帝国。董卓显然没意识到他有机会成为秦皇汉武2.0版,他裁度国家政事的原则是能否利于个人揽财,如果董卓只是一个土财主,他最多也就为害一方;如果他是一方诸侯,最多也就祸害一个地区;很遗憾,董卓是当权者,要祸害全国。
很难明白,董卓为什么喜欢把所有的钱都搂到自己腰包里,已经统治天下了,天下富有你就富有,大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显然,董卓没有这种觉悟,他的座右铭是:
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都城长安以外,董卓纵兵直接抢掠;在长安,董卓干了比抢劫更离谱的一件事:把秦始皇收天下金铜铸造的12个铜人融化了,铸成小钱。
所谓小钱,到底有多轻,没有记载,从现在出土文物来看,必定轻于2铢钱,没有纹章、没有钱缘轮廓,简直就是破烂。
小钱问世,搞得长安一石米大概要3-4万钱,虽然三铢、四铢也是对财富的掠夺,但好歹还是钱币,而且朝廷要靠自身信誉推行。董卓小钱完全靠武力推行,这已经不是铸钱,是赤裸裸的抢劫。
当掠夺超过被掠夺者的生存极限,就会转而掠夺自己的同伙,很快董卓以小钱支付军款。貌似强大的统治者,真正失去民心时,军队会放下屠刀,甚至会掉转刀口,因为军队和他的支持者本身也是被掠夺者。董卓的下场当然是罪有应得,最终,曾经支持他的手下(吕布、李肃)干掉了他,“吕布戏貂禅”就是在这段历史上演绎出来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拜《三国演义》所赐,京剧把曹操也塑造为一个大白脸,还有,看《三国演义》的人远比看《资治通鉴》多,所以人们一提到曹操,总的感觉是这个人不怎么样。不过,罗贯中太高看曹操了,无论前期的吕布、刘表、袁绍,还是后期的刘备、孙权,基本上没有人听曹操指挥。从历史事实来看,曹操也没有称帝,最多只是魏王,反而是《三国演义》倍加称颂的刘备自立为帝。
曹操才出道的时候,正赶上董卓当政,曹操也不容易。186年,曹操为避免被董卓杀掉,“散家财,合义兵”,聚众五千人起家,10年经营,建安元年(公元195年)迎汉献帝。在施政上,曹操实行屯田,招募流民耕种土地,收成跟军队四六分账;对地方居民,租赋为百分税一。最重要的,曹操禁止地方豪强土地兼并。
比董卓好多了,在某种程度上,他是汉室功臣。
蜀、吴两国也实行屯田政策,但不成功,因为他们没有禁止豪强兼并的土地。《三国演义》常常描写百姓跟着皇叔刘备逃走,现在看,恐怕跟着皇叔逃命的不是百姓,是豪强。百姓不可能自备干粮陪皇叔一路逃到蜀汉,那得吃多少粮食啊,皇叔家也没余粮啊。
曹操以及后来的魏国并未铸币,一直使用五铢钱。这到不是因为他忙着出去砍刘备和孙权,主要是战乱中人们都快饿死了,那有剩余用于交换,既然有五铢钱就先凑合着用吧(是时不铸钱既久,货本不多,又更无增益)。三国期间,很多地方已经退化为自然经济,但在曹魏统治地域,除了偶尔对付诸葛亮,还算太平,农耕恢复、货物再次流通,甚至“通胡市”。
倒是备受称赞的刘备,在蜀汉搞了一套复杂的货币系统,无字小钱、半两钱、五铢钱、货泉、直百五铢……,其中“直百五铢”是一种虚值货币,当一百枚五铢钱用,重量当然比一百枚五铢钱轻很多,以此作为搜刮手段,因此蜀地“物价翔涌”。与曹操相比,诸葛亮也不是《三国演义》中那么神机妙算,现实中,他甚至有祸国殃民之嫌。魏、蜀、吴三国鼎力,蜀国最弱,从地势上看也应该采取守势,诸葛亮却五次北伐(并非《三国演义》中所谓的“六出祈山”,五次北伐只有两次出了祈山),耗尽了国力,本人也死于征途五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