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沧桑金融与人类文明(第一章-4)

(2009-11-04 10:14:05)
标签:

财经

三铢、四铢还是八铢

    货币与权力结合,货币铸造的背后便是权力的斗争,无论是秦始皇统一货币,还是汉初频繁更替的货币制度,莫不如是。由此,货币背后不再单纯是史籍中的币制更替、形制转换,而是争夺财富,是专制君权与经济竞争势力之间的此消彼长。

   《史记》上说,某天刘邦斩杀了一条白蛇,忽然东南方向起了大风(所谓斩白蛟而赋大风),刘邦据此断言自己有帝王之份,便拉杆子造反,最后创立了汉朝,史称西汉。

    这肯定是胡掰,刘邦没那么神奇,他不过是秦朝的一个派出所长(里长),由于未能按时把犯人押送到指定地点,论罪当死。刘邦当然没死,而是带着押送的犯人去革秦朝的命,顺便革掉了他的前辈——项羽。楚汗争霸,不过是刘邦把项羽顶到与秦作战的前线,自己从近道摸进咸阳城。

    刘邦是不遵守规则的典范,好了,现在可以从从西汉说起了。

    建立西汉后,刘邦似乎觉得“秦半两”太重,将重量由12铢减为3铢,允许民间私铸货币(更令民铸钱)。不过,很快秦半两和六国铸币就变成了不足半铢的“荚钱”,荚本是一种豆科植物,与浮萍的含义相近。市面物价飞涨,于是“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

    允许私人铸币,并非由于刘邦比较大度,不想垄断铸币权力,说秦半两太重更不是理由。依靠货币作为斗争工具,是要靠实力说话的,刘邦的登基大典连四匹纯色的白马都凑不齐,其穷困可见一端。实际上,刘邦只对15郡有治理权,其他30郡均在豪强手中。就是刘邦不让他们铸钱,估计这些人也不会听。汉初,刘邦还要剪除韩信这些功臣,对自己的嫡系部队“丰沛功臣”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高祖八年,大概刘邦对通货膨胀已经忍无可忍,更重要的是他已经积蓄了足够的实力。

刘邦手下没有中央银行,不能提高准备金率;刘邦的方式是颁布《盗钱铸令》。结果令刘邦失望,就是在他统治的15郡内这个法令也未能执行,何况在诸侯的地盘,4年后刘邦在平定叛乱中中流矢死掉了,《盗钱铸令》始终是一纸空文。

    刘邦在统治期间不停的削减异性诸侯权力,甚至以不光彩的手段干掉了韩信,萧何也曾一度进了班房,之后斗争一直在继续。到汉惠帝在位,同性王终于替代了异性王,朝廷和地方势力的斗争由此演变为汉室宗亲窝里反。

    那就继续斗吧,货币当然是工具之一。

    斗争一方的主角是吕后,吕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主持朝政的女性(其余两位重量级女强人要等到唐朝和清末才会出场),当政15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猛人,曾废掉了惠帝之后的少帝刘恭。不过,她却面对另外一个问题,异姓王没有了,本家人照样跟她争夺权力,吕后一生都在为之奋斗。

    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吕后颁布《大唐六典籍》,禁止“铸伪钱”;惠帝五年再次重申不准私铸,朝廷统一铸重八铢铜钱。吕后禁铸私钱,甚至不是为了提高皇权权威,更重要的是打击异己。

    诸侯要以货币向朝廷纳贡,理论上应该铸八铢钱,这样朝廷的收入比较实惠。可是,朝廷收到的却是荚钱,摆明是忽悠吕后。纳贡荚钱会降低朝廷收入,降低官员工资,最可气的是,朝廷八铢钱经常被人被重铸,荚钱仍然充斥市坊。吴王刘濞就声称“寡人金钱在天下者,有当赐者,寡人且往遗之”。

    问题是,这个时候,诸侯在国内连军队都可以操练,不准私铸货币?说给自己听听好了。你颁你的令,我铸我的钱。

    又四年,吕后不得不自己铸“荚钱”,承认了现实。

    吕后死后,汉文帝(刘恒)即位,但他不是当时唯一的候选人。刘恒想昔日重来,规定任何人(含诸侯)私铸三铢钱都要到都城受罚,全国统一由他铸四铢钱。吕后禁铸私钱,但吕后比诸侯更有实力,看在吕后更猛的份上,诸位王子尚且阳奉阴违,刘恒的命令就只能激起反抗,大家刚把你捧上去,你就想玩阴的,门都没有。

    诸侯照样铸币,刘恒照样没法。

   157年,刘恒驾崩,其子刘启(汉景帝)即位,刘启是个很有理想的人,他想继续老爹的遗志,加强中央政权。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晁错上书《削藩策》,建议景帝用军队讨伐私铸货币的诸王,尤其是自称很有钱的刘濞。

    第一个扯旗的也是刘濞,不过他想清的不是晁错,而是取而代之。果然,刘启杀了晁错后刘濞不但没有停止军事行动,而且公然宣称“朕已称孤”。诸王当然也很不满,于是,开始跟着刘濞起哄,去清君侧(叛乱)。斗争终于超出了铸币之争,也就是所谓的“七王之乱”。七王之乱持续了三个月,这是一场没有正义的战争,无论谁胜谁负最终都会向中央集权演进,斗争双方从争夺铸币权到兵戎相见,目的只有一个:统一手中的权力,使权力不受掣肘。每个人都想:我的地盘,我做主。

    不过,这里要提到的是,中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汉朝币值更替对民间交易影响不是很大。因为,无论是三铢、四铢还是八铢,民间交易始终按实际重量交易,无论面值、无论谁铸的,先拿来秤。私铸与否,损益最终都体现在王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