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溧水永寿寺塔位于南京市溧水区城西北的宝塔公园内。秦淮河畔,宁溧公路旁,是明朝万历年间修建的一座风水塔,距离现在有400余年历史。1992年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是溧水的重要标志建筑。
明万历年间,时溧水人丁不旺、文风不振、经济凋敝。阴阳家将此归结为溧水“风水”不好。他们认为县城三面环山而西北空缺,秦淮河水由此向北流入南京,把溧水的财气、才气都带走了。为此在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由知县徐良彦倡导,官员和民众共同集资,修建宝塔,以塞水口,补山水之缺。次年(1607年)十二月竣工。初名“永昌塔”,后改为“永寿塔”,并在塔旁建永寿寺,清代顺治五年(1648年),永寿寺内有僧众近百人,成为溧水第一大刹。清康熙四十四年遭火灾,宝塔损毁严重。清乾隆元年(1736)邑民肖克宏合众重修,晚清时宝塔又一次遭火灾,仅存砖构部分。如今寺毁塔存。
永寿寺塔是一座仿木楼阁式砖塔,平面呈八角形,共七层,高32.5米。底层周匝八角形白石台座,塔座落在高约一米的白石须弥座上,塔座每边长 3.2米中有束腰,上刻以云纹以及明代流行的卷草纹。该塔从下向上逐层收分,造型非常优美。塔内中空,塔室平面呈四方形,每层成45度角,各层之间相错砌置。每层以木质楼板相隔,装有木梯旋转直达顶层,供人登塔远眺。
第一层东南西北四面辟门,另四面亦有装饰性假门。每门两侧各有一对砖雕金刚,共十六块。砖雕长98厘米,宽47.5厘米,厚6厘米。金刚身着盔甲,手执兵器,十分威武。 现存十三块。其中有两块长66厘米,宽33厘米,是清代重修时补入的。
二层以上每层亦设有四面,各层间门向变换设置。每层顶部的斗拱、椽、枋等都是用砖雕砌而成。每层檐头挑起处挂有风铎,微风吹来,叮铛作响。围绕塔周有一圈石座,亦呈正八面形,每边长5.7米, 高出地面约60厘米。条石边墙宽25厘米,中部及转角处雕有俯仰莲纹。塔重点装饰底层外壁及石座部分,而塔身其他各层缺少美化,是南京附近明塔的特征,石雕中的莲花柱、云子,巴拿马等纹样,开了清式纹样先河,对研究古代建筑纹样的演变具有重大价值。
旧时初一、十五之夜掌灯时分,永寿寺塔上下通明,玲珑剔透,蔚为壮观。悠悠秦淮之河,巍巍永寿寺塔,江南古城风光旖旎,永寿塔园古朴典雅,漫步其中,定会俗虑顿消,乐趣无穷,才财二气具增。
永寿寺塔历经数百年风雨的侵蚀,又屡遭大火,而今塔顶的宝刹已掉落,塔内楼板、楼梯全毁。塔体本身也遍布裂缝,自然风化日趋严重。1992年溧水区政府采纳各界人士意见,决定搬迁塔侧的油米加工厂,向全区人民募集资金抢修永寿寺塔。
2018年8月18日拜访。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