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广德天寿寺大圣塔游记

标签:
安徽广德天寿寺大圣塔游记古塔塔宝塔佛塔旅游 |
分类: 华东卷★皖赣篇 |
http://s14/middle/62d7f2f2hbffb1d0228cd&690
江南的清明节,大部分都是“清明时节雨纷纷”,2012年的清明假期,却是难得的好天气,不出游实在可惜。一直计划在安徽走一圈,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实现了我的愿望。4月3日湖州出发到广德,目标是天寿寺大圣塔。当天到达芜湖,第二天4日上午到赭山公园访问赭塔,下午到长江边访问中江塔。5日从芜湖乘坐火车到宣城,广教寺双塔和龙首塔是这次旅程的重中之重,景德寺塔和宣城博物馆是此次旅程最后的目的地。当日乘火车回到杭州。
安徽省广德县古称桐汭,东汉建安初置广德县,取名意在“皇恩浩荡,帝德广大”,迄今已有1800多年,是一座千年古县。广德县迎春街与万桂山路交汇之处矗立一座宋代古塔——天寿寺塔。
天寿寺塔据原名大圣宝塔,始建于宋太平兴国四年(979),距今千年有余。 此塔初建五层,宋元符二年(1099)为大火焚烧,元符三年(1100)至崇宁四年(1105)由佛教弟子宋荣、宋宗领创重修而为七级浮屠。南宋建炎三年(1129),腰檐在抗金战争中毁于飞矢。明万历三十年(1602)知州何凤起募捐修塔,清康熙七年(1668)知州杨苞又募捐重修,光绪二十六年(1900)重阳节观音庙会放爆竹起火,飞檐楼板、塔顶化为灰烬,仅存塔体。1983年12月9日,修缮中发现了地宫,地宫为砖砌直口坑,深110厘米,正方形边长32厘米。一块长74厘米、宽44厘米、厚8.5厘米的地宫石盖和一块长65厘米、宽50厘米、厚5厘米的石碑。由碑记中确切记载的塔的原名、建塔时间,纠正了地方文献记载中的一些错误,颇具文物价值。1984年7月到1986年4月,由国家文物局拨款,县文化局主持进行了全面修缮。
天寿寺塔七级六面,砖木结构,单筒楼阁式砖塔,六角飞檐,角悬铜铃。塔基46平方米,底层墙厚1.5米,外周长26.4米,整个塔基以青砖铺成。在底层中心线距两壁下65厘米处建方形直口式,口边为82厘米、深110厘米的砖砌地宫一座。修复前塔体高31.34米,地面以下夯土层深1.14米。第一层与上下两段合成,各层每面二中央开设壶门,二至七层壶门两侧设假直棂窗。底层正东、东南、东北三门相通,供人出入,正西、西南、西北三门沿内壁封闭。一至五层门道顶部为八角藻井,六层七层为拱顶,塔身二至五层外廊逐层内收5-7厘米,六七两层同高,直径相同。二至五层额凹入,六层额凸出,并在两端之角各施插拱一道。塔外各层转角均设扇形倚柱,一至五层递收5厘米,六层七层稍内收,每一柱头上施砖制平行方涩、混线、菱角牙子两重。各层角柱都设角铺作,每面设补间铺2朵,一挑出檐。各层腰檐的补间铺作及角铺作的砖制斗拱,其栌斗、散斗均作平盘式样,栌斗宽30厘米,散斗宽17厘米,高均8厘米。泥道拱长71厘米、高15厘米。原塔顶、塔刹早毁。修复后宝塔基本保持原来的特点,总高39.97米,其中塔身30.l米,塔顶4.5米,塔刹5.72米,屋面斜坡25度,各层飞檐出挑l.3米,戗角起翘和做法具有北方古建风格,并新设计了龙吻,各层屋面安沿人一周,计800余只,每个战角悬挂一只铜铃,计42只。塔内逐层按顺时针方向安置了古式扶手板梯,每层楼面均用方砖铺砌,而且还隐藏安装了防雷设备。
1956年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 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2年5月12日星期六
http://s14/middle/62d7f2f2hbffb1d58f50d&690
全景
http://s14/middle/62d7f2f2hbffb1b93685d&690
塔刹
http://s7/middle/62d7f2f2hbffb1a304416&690
塔院
http://s2/middle/62d7f2f2h79991c53dc71&690
塔院大门紧锁,从门缝内内看底层
http://s1/middle/62d7f2f2hbffb1b79d950&690
腰檐下的斗拱
http://s4/middle/62d7f2f2hbffb1c961ac3&690
转角斗拱
http://s10/middle/62d7f2f2hbffb1ac70da9&690
挑角
http://s11/middle/62d7f2f2hbffb1a69766a&690
底层
http://s14/middle/62d7f2f2hbffb1c5316ed&690
塔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