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作为就有作用---南宁市第十届中学科研兴校研讨会发言稿

标签:
杂谈 |
http://s2/middle/62d779cbga0278ff62031&690&690
各位领导:
早上好!
很荣幸有此机会来向兄弟学校学习,并向大家汇报我们的工作感受。我的发言主题是:加强作为,发挥作用。
我校科研处成立于2003年9月。作为一个新的学校中层管理机构,与其他中层管理机构相比,特点是没有传统可继承,没有常规的可依循。但也少了条条框框的约束和常规化的限制,多了自主创新,自由发挥的余地。但是,科研处在学校的发展进程中,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促进作用,也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除了学校领导的鼎力支持和期待,我们必须有自己的工作思路。
任何学校在发展进程中总会遇上限制发展的瓶颈性问题。而为这些瓶颈性问题寻找解决的途径和方法,也就是我们科研处最能有所作为之处。
我们十八中历史不长,到2003年也仅有24年的校龄。并一直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当时学校拥有一批非常敬业也经验丰富的40、50后的教师。在2000年左右由于生源的扩大,学校的初中部扩招,每个年级由原来的4—5个班扩大到10至12个班。为此,学校引进了大批70后出生的大学毕业生做老师。而40 后的老师又将陆续退休。所以,学校当时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尽快的提升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以便继承学校的优秀传统,承担起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
为此培养青年教师,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就成为了我们首当其冲的工作任务。我们采取了:引领目标、营造氛围、提升素质的工作策略。
引领目标,就是通过制定《南宁十八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以制度的形式,给青年教师提出专业发展目标,要求他们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做出规划,激发年轻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心理内需。
营造氛围,就是开展多项校本教研活动:如举办各种教师技能竞赛活动等。激发年轻人的竞争意识、满足他们的表现欲、强化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并利用评选校级“科研积极分子”、“我最喜爱的老师”等评价手段,激励青年教师不断进步。
提升素质,就是通过各种形式的理论教育,提升教师们内在文化品位和道德修养。所以,我校的师德教育工作,也是科研处的工作内容。
这些工作措施很快产生了效果。2004年秋季,我校派出15位青年教师,参加南宁市初中教师课堂优质课比赛,有13位教师获得学片以上的奖励。其中谢艳芬、冯颖获南宁市一等奖,罗志坚、李宾铃、农志坚老师获南宁市二等奖。这在我校的历史是一次新的纪录。在这之前,我校教师参加南宁市优质课比赛,只有三人获得过三等奖,一个人获得二等奖。
在进入“十一五”时期,学校又发现了新问题。在2006年对我校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的一次调查中,我们发现我校大部分教师对课改的理念并没有形成真正的认同感。在现实教学中依旧没有能形成与课改理念相适应的行为方式。而且老师们对参与课题研究的认识也有偏颇。认为科研与教学是相对立的两件事。搞课题会影响教学,太费力。所以,如何将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科研如何为教学服务?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2007年秋季针对相当部分教师教学效率低,教育效能差的现状,我校开始了新一轮的课改实验---构建“以学为主,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经过一年的试验,根据教师们在实验中所提出和发现的问题,我们意识到:必须采取一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性校本教研管理措施,自上而下的指导教师形成民主平等的现代教育管理观念和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有效的课堂教育教学方式。为此,2008年上半年在总结和提炼已有的课改实践基础上,由我们科研处牵头并立项,申报了我校的南宁市“十一五”重点教育科研课题。从此,我们开始了新工作模式,就是:以课题研究的方式,来规范校本教研活动,并使之制度化。这样就能最大范围的带动和促进广大教师参与和学习如何进行课题研究,如何将课题研究与常规性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
在进行我校的“十一五”课题研究过程中,学校蒋明军校长和我们科研处的两位主任身先士卒,带头上课改实验示范课。我们科研处还组织了一个教育理论学习小组,培养课题研究骨干。具体指导教师如何定课题研究计划、如何写课题阶段性实验报告等,帮助老师们掌握具体的课题研究方法。
目前我们已形成了“三面一体”的校本教研活动模式。
“三面”指三个层面的研究形态。
第一层面是校级的研究。由科研处负责制定校级总体课题研究方案和研究目标、研究方式及研究内容。做到五个有:即每学期的研究工作都有计划、有布置、有检查、有总结、有交流。科研处不仅布置具体的研究任务,还收集和整理各种课题研究的过程材料,组织和召开校级科研经验交流大会。对课题研究进程起到有效地监控作用。
第二个层面是教研组的。教研组是校本教研的具体组织操作机构。各学科教研组都要根据学校总课题组的计划要求,制定学科的研究活动。做到“六个有”,即:有计划、有目的、有主题、有过程、有总结、有汇报。开展“两个一”的活动:一是每周开展一次学科教学研究活动,做到有主题有记录。二是每学期进行一次总结活动。每位教师在教研组内进行总结性经验交流。通过交流,不仅沟通思想互通教艺,更促使教师们学会反思和不断的自我完善。
第三个层面是教师个人的。要求每位教师每个学期都要根据学校的研究目标,制定个人的研究目标和内容。并针对个人的实际,学习理论、探索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教育教学模式,并做到“五个一”: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环节;一天写一次教学后记;一学期上一节校内或组内课题研究课、上交一份以上的典型教学案例、做一次研究工作总结并进行交流。
一体指:就是将教学与教育和课题研究有机的融为一体。随着校本教研活动有序的展开,教师们逐渐的形成了在教育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不断提高能力的行为习惯,这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能,也有效地促进了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巩固和提高。从05年到10年我校连续6年获得城区教学成果一等奖。
教师各人所取得的专业成就也再上一个台阶。如我校冯晓岚、农丽娟、栾舒惠老师获得了自治区级课堂竞赛一等奖,邓红铭、柳宁生老师还获得了全国的一、二等奖。我校现有96位在职的专职教师。在“十一五” 时期,涌现出一位全国级优秀教师、两位特级教师、6位自治区级学科优秀教师,一位南宁市教坛明星,两位南宁市“我最喜爱的老师”,10位南宁市学科带头人,三位城区学科带头人,他们涉及了数学、语文、政治、英语、物理、生物、化学、体育各个学科。还有51位南宁市教学骨干。我校绝大部分的70后教师,都已成长南宁市骨干教师,其中的佼佼者还成为市级“学科带头人”。这样的师资队伍在纯义务段中学,尤其是在我们城区是绝无仅有的。
最令我们感到惊喜和高兴的是,在指导和从事我校 “十一五”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们的创新意识被极大的激发了出来。老师们的思想经历了由最初的被动,到认同和理解,再到自觉进行探究,并想方设法创出了个人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如今,在我校的公开课和研究课上,老师们都会自豪地说“根据我校‘以学为主,先学后教’的课改理念。我的课是这样设计的….”。可以说,在思想观念上,老师们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总之,这些年来,我们一直是在实践中不断研究,不断总结。不断发现新问题。又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策略。教育本身不是一种可”立竿见影”,“吹糠见米”的工程。但只要我们去做了,岁月会让我们留下痕迹。只要有作为,就一定会有作用。
不久新一轮的课堂教学改革又将来临。我们又会面对新挑战。今天在学习了大家的好经验和好方法后,我们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今后会进行修改和完善。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