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地藏本愿经讲记一之二: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下)

(2023-11-01 22:56:08)
标签:

佛教

地藏经

解读讲述

圣一法师

哲学

分类: 资料分享

地藏本愿经讲记二:

利天宮神通品第一(下)

唐於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聖一老法師述

  地藏本愿经讲记一之二: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下)


複有他方國土。及娑婆世界。海神。江神。河神。樹神。山神。地神。川澤神。苗稼神。晝神。夜神。空神。天神。飲食神。草木神。如是等神皆來集會。 

此乃有职位之神,亦来集会。虽身系职,但知如来不久灭度,而不能不来。

海神水之大者名海,海神名海若。此神依海而住,海亦即他的家。例如:我们假借男女身体而作为人,若离身,但有神魂,不名为人。岂不闻借尸还魂这一回事吗?

江神名江伯。例如中国有长江、珠江、黑龙江。俗云伍子胥殁后,为钱塘江神。

河神名宓妃。中国黄河最长,印度恒河最大。

树神凡树必有神,若神离树,其树必枯。所以佛戒弟子,不可斫树。九华山志云:“王南塘游九华,梦一老人前曰:樵夫欲相害,公幸援之。明日上山,见数樵夫,欲斫古松,而悟求援者,乃松也。约计值筹之,复构亭于其下,曰一松。

山神五岳皆有神,是大神。山大神大,山小神小,神依山住。

地神阎浮提地神叫坚牢,本经有地神护法品。

川泽神川是小水,泽是湖泽。例如洞庭湖神。

苗稼神禾未秀者为苗,禾秀成实名稼。后稷教人耕种,死后为苗稼神。

昼神主昼。夜神主夜。善财五十三参,曾参普德等主夜神。空神名舜若多。饮食神即灶神,佛教名“监斋使者”。草木神,依草附木,乃至种种药草皆有神依附。所谓“疾疫世化为药草,饥馑时变作稻粮”。如是等职事之神,皆来集会。

複有他方國土。及娑婆世界。諸大鬼王。所謂惡目鬼王。血鬼王。精氣鬼王。胎卵鬼王。行病鬼王。攝毒鬼王。慈心鬼王。福利鬼王。大愛敬鬼王。如是等鬼王。皆來集會。 

此乃鬼王来集之文。

如来放光明云,天龙鬼神,皆来集会。现在讲鬼众,鬼王属阴世间。世间有阴有阳,有幽有明。“明”阳世间,是天与神共居;龙或阴或阳;唯鬼属阴,居阴间。人死亦居阴间。阳尽阴现,所以阴间有无量鬼,必有鬼王统治之,令其不越矩,不敢为非作歹,胡作妄为,损恼众生。地藏菩萨是幽冥教主,教化幽冥众生,改恶生善,舍邪归正,归依三宝,离三途得人天乐。鬼王亦各司其职,以助冥化,利乐有情。

恶目鬼王者,目露凶光对付恶人、恶鬼,令其回恶向善。

啖血鬼王者,诸鬼啖诸鲜血,常游屠宰之场,以腥膻为食,需有鬼王而统治之。

啖精气鬼王即毗舍阇鬼,状如小儿,专食人精气。放逸之人,摇动其精,此鬼得其便而食之。又食五谷(谷)之气,令其耗损,故有鬼王统之。

啖胎卵鬼王,孕妇三月成胎,十月胎出,诸恶鬼争啖其胞衣,亦有鬼王统之。

行病鬼王即瘟疫使者,若富单那鬼,主人寒热之病。此是以鬼王身,惩诸作恶者。

摄毒鬼王,此鬼王心慈,能摄龙毒、蛇毒、蛊毒及一切毒。

慈心鬼王,常以乐事施人,念念爱护众生。

福利鬼王如城隍、土地等,赦人之祸,利人之福。

大爱敬鬼王,爱护持戒修行,拜佛念经者。此是以鬼王身,勉诸修善者。

此国土、他国土,如是等鬼王,见佛光明,闻佛法音,皆来集会。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汝觀是一切諸佛菩薩。及天龍鬼神。此世界。他世界。此國土。他國土。如是今來集會。到忉利天者。汝知數不。 

此乃法性化物,难知其数之文。

有的知法性已成佛;有的知法性当成佛;有的知法性未来成佛。梵网经云:“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已成、当成,不离法性;法性无已当,已当是假名。悟法性时,无已当未来之别。偈云:“法性如大海,不说有是非,一切凡圣人,平等无高下,唯在心垢灭,取证如反掌。”佛说法度人,佛以法为师,佛得法成佛,法是佛之师。以法度人,难知其数啊!故问文殊:今日来天宫聚会者,汝知数否? 

文殊是古佛,过去成佛,号龙种上尊王佛;现在北方欢喜世界成佛,号欢喜藏摩尼宝积佛;未来成佛,号普现如来。现在带果行因,从本垂迹,迹现菩萨身,辅助释迦。文殊师利,此云“妙德等”。了了见佛性,犹如妙德等。一切智慧中,以见佛性智慧,最为第一。文殊教一切菩萨发菩提心,了见佛性,所以名为大智文殊。以见佛性,必破无明,非大智不能破无明,得大智即见佛性,从性起修,方能成佛,所以文殊是诸佛之母。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若以我神力。千劫測度。不能得知。 

此一段文,乃文殊辅助法化。

法无定性,有时说知,有时说不知;知与不知,无非利益众生。今日文殊说不知,对众生有利益——发起地藏大愿之行,令佛灭度后,付嘱众生与地藏,则如来灭度,亦灭得安安乐乐。所谓“权巧之智,适化为宜”:文殊曰若以我神力,千劫测度,不能得知者,为地藏大愿作弄引。显示地藏大愿,所度众生,有的已成,有的当成,有的未来成,则地藏度生成佛之愿,真实不虚矣。

佛告文殊師利。吾以佛眼觀故。猶不盡數。 

佛有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傅大士云:“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大论云:“佛眼无事不知,无事不闻,无事不见。”一切法中,佛眼常照,云何不知,而云不尽其数者,乃释迦抑果扬因,逊己尊彼,显示地藏所化之众,重重无尽,刻刻不停,用表地藏大愿无穷。

此皆是地藏菩薩。久遠劫來。已度。當度。未度。已成就。當成就。未成就。 

此段开显来天宫之佛、菩萨、天、龙、鬼、神,乃地藏菩萨唯心所造,唯愿所成之文。

地藏证穷心地,随愿所成;出生三世如来,随愿所成,故有已成、当成、未来成者。晋译华严经云:“应观法界性,心造诸如来。”寒山诗云:“一佛一切佛,心是如来地。”唐译华严:“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地藏久证心地是如来藏,出生三世如来,以满其度生成佛之愿。三世如来者,已度生死,已成佛果者,今来天宫不可说不可说诸佛是也;当度生死,当成佛果者,今来天宫不可说不可说诸菩萨是也;未来度生死,而成佛果者,天龙鬼神是也。天龙鬼神从地藏教化,悟明心地,故且以天龙鬼神之身积功累德,行菩萨道,庄严心地,以求佛道,而功未圆,果未满,所以将来成。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我已過去久修善根。證無礙智。聞佛所言。即當信受。小果聲聞。天龍八部。及未來世諸眾生等。雖聞如來誠實之語。必懷疑惑。設使頂受。未免興謗。唯願世尊。廣說地藏菩薩摩訶薩。因地作何行。立何願。而能成就不思議事。 

此乃文殊权谋,发起地藏本愿之文。

文殊曰:我过去行菩萨道,先修根本智——了见自性本来清净,属如理智,又名无著智;次修后得智——能通达无边世界之事,属如量智,又名无碍智。若以我无碍智,观如来所说,即闻即当信受。但未来末法之世,小果声闻、天龙八部,智浅障重,虽闻如来所说,无不真实,设使顶受佛言,而不解其旨趣,必心生怀疑;惑久不解,难免发言兴谤,则堕恶道矣!唯愿世尊大慈大悲,广说地藏菩萨,最初因地作何利他之行,立何度生之愿,而能成就不可思议神力,度无量众生已成佛、当成佛、未来成佛呢?唯愿世尊,为众解说,令末法众生,不生疑惑,断疑生信,获大利益。 

佛告文殊師利。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草木。叢林。稻麻。竹葦。山石。微塵。一物一數。作一恒河。一恒河沙。一沙一界。一界之內。一塵一劫。一劫之內。所積塵數盡充為劫。地藏菩薩證十地果位以來。千倍多於上喻。何況地藏菩薩。在聲聞辟支佛地。 

此乃地藏菩萨愿远行长之文。

大千世界的草木、丛林、稻麻、竹苇、山石、微尘,已不可计数,何兄一物作一恒河;一一恒河沙,已多无数,何况一沙一世界;一一世界内的一尘一劫,更多无量,何况一一劫内,所积尘数,尽充为劫,更不可量。地藏证十地果位以来所度之众,比此无量之数,超过千倍于上。十地菩萨证佛法身,能分无量身,到无量世界,上供诸佛,下化众生。十地者:初欢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十地位满,便证菩提,而地藏久证十地,而不成佛者,为度众生故。其度生本愿,广大甚深,所以能度无边众生,已成、当成、未来成菩提。又何况地藏在十地以前,声闻、辟支佛地,便开始度众生。难怪乎,其愿远行长,故能成就今日来会之众多。

文殊師利。此菩薩威神誓願。不可思議。

此句结地藏菩萨从愿起行,由行成就威神之力,不可思议。以此不可思议神力,周遍法界,度脱无量众生,离苦得乐,转凡成圣。其神力巍巍乎、荡荡乎,充满世间矣!

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菩薩名字。或讚歎。或瞻禮。或稱名。或供養。乃至彩畫刻鏤。塑漆形像。是人當得百返生於三十三天。永不墮惡道。 

此文显地藏神力充满法界。

若有善根的男女,闻地藏名、念地藏的功德;念念无间,感应道交,则地藏的功德,透入此人身心,此人仗地藏功德,百返生于三十三天享天福,同时又能见佛闻法,依法修行,止恶修善,永远不堕恶道。赞叹地藏功德、瞻礼地藏功德、或称地藏功德名号、供养地藏功德,乃至彩画、塑漆地藏功德形像,如是等悉仗地藏神力,生于三十三天,永不堕恶道矣!

文殊師利。是地藏菩薩摩訶薩。於過去久遠不可說不可說劫前。身為大長者子。時世有佛。號曰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時長者子。見佛相好。千福莊嚴。因問彼佛。作何行願。而得此相。時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告長者子。欲證此身。當須久遠度脫一切受苦眾生。文殊師利。時長者子。因發願言。我今盡未來際。不可計劫。為是罪苦六道眾生。廣設方便。盡令解脫。而我自身。方成佛道。以是於彼佛前。立斯大願。於今百千萬億那由他不可說劫。尚為菩薩。 

此是佛显地藏,最初发愿度生之文。

佛告文殊师利:地藏菩萨,过去久远不可说不可说劫,前身为大富长者子。当时有佛出世,号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师子能奋迅顿脱尘劳,前进后却迅速自在,表菩萨入定,却除微细障定之尘,出入三昧捷疾;便能证入一心,具足万行;一即一切名具,一切即一名足。因此三昧力,而成正觉,从因德立号,故名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如来者,从真如实际来成正觉也。

当时长者子,见佛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光明炳著,心生仰慕!又知佛相好,是百福庄严,三十二相,则三千二百福庄严。如是相好之福,不知佛修何万行之行,发何四弘之愿而得成就?从性起修名行,依理发誓名愿。不知佛从性起何修,依理发何愿,而能成就如是相好?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告长者子:“欲证佛身相好,必须长远之时,度脱一切受苦众生;众生苦尽,佛功德自成,相好自现。”灭苦得好果,度苦是好因,欲得极好之佛身,须度极苦之众生。文殊师利,时长者子,闻佛开示,便于佛前,发“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之时,度脱六道受苦之愿”。从愿起行,广设方便,解脱六道罪因苦果,而自愿方满,我行始圆,方成佛道;而众生无尽,所以其愿亦无尽,无尽之愿,故名“大愿”。于彼佛前,立斯时长行广之愿,因此,于今过百千万亿那由他不可说劫,尚为菩萨,广度众生。 

又於過去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時世有佛。號曰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彼佛壽命四百千萬億阿僧祇劫。 

此乃过去不可思议劫前,有佛出世之文。

佛不是常常出世,经过无数时劫,众生善根成熟,感佛出世。例如释迦灭度,我等善根成熟时,弥勒方出现世间。弥勒说法,大众善根成熟,一闻法便悟道,所谓“龙华三会,度人无数”。过去不可思议劫,这么长久时,虽有佛出世,众生愚痴不知,而佛能知。因佛有三达之智,智慧知过去世无碍,犹如今日;智慧知未来世无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故名三达智。

所以过去有佛出世,唯佛能知,佛号觉华定自在王者,以定、慧立名,觉华定是定,自在王是慧;觉者观也,心如莲华,以慧观心,心开便入三昧,故名觉华定。如来藏经云:“佛观一切烦恼心中,有如来结跏趺坐,俨然不动,德相具足。”此乃心中有佛,唯观能知,不观则不知。自在王者,以慧照一切法,得大自在。如法华经云:“我为法王,于法自在。”自在者将一乘法说为三乘,将三乘说为一乘,故云于法自在。此佛寿命很长,四百千万亿阿僧祇劫。梵语阿僧祇,此云无央数。时世人民,寿命长故,佛寿亦长。

像法之中。有一婆羅門女。宿福深厚。眾所欽敬。行住坐臥。諸天衛護。 

此乃圣女福厚之文。

像法者,佛灭度后,佛法流行世间,而有正、像、末之分。例如释迦佛灭度,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彼佛亦复如是,正法灭后,像法之时,有一位婆罗门女,出现世间,此女是处女。婆罗门者,此云净行;净修梵行,志生梵天故,是印度之大姓也。婆罗门女,宿福深厚。福有三福:一持戒福,二布施福,三修定福。三福具足,故名深厚。既然宿福深厚,品德纯和,因此亲戚宗亲,人人钦敬。此女内定外慧,三业清净,威仪具足,行住坐卧,常在定中,所以诸天善神,目夜翊卫拥护。

其母信邪。常輕三寶。是時聖女。廣設方便。勸誘其母。令生正見。而此女母。未全生信。不久命終。魂神墮在無間地獄。 

此乃女母堕苦之文。

其母愚痴,善恶不分,邪正不辨,信仰外道,内起邪见,外轻三宝。三宝是苦海之慈航,敬之得福,轻之得罪,当时圣女见母如此背觉合尘,以是为非,轻贱三宝,得无痛心疾首耶!乃广设种种方便,又劝又诱,欲阿母舍邪见,生正见,尊敬三宝。但阿母邪见习深,未肯全信,轻心还在。不久阿母命终,魂神随业堕在无间地狱了。

時婆羅門女。知母在世。不信因果。計當隨業。必生惡趣。遂賣家宅。廣求香華。及諸供具。於先佛塔寺。大興供養。 

此乃圣女为母兴供之文。

圣女有智慧,据因识果,知母在世,心生邪见、不信罪福、拨无因果(一切罪中,以不信真理之罪最大),计其不信之罪,死后必随罪生于恶趣。如何能救呢?唯有供养,仗三宝之力,方能赎罪。遂卖其家宅,以资财广求香华,种种供物,至觉华定自在王塔寺中,大兴法界供。供养先佛及现在众僧,以此功德,回向阿母。心大故供大,故曰大供养

見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其形像在一寺中。塑畫威容。端嚴畢備。時婆羅門女。瞻禮尊容。倍生敬仰。 

此乃敬如来之文。

圣女用种种供品陈列在前,至诚供养先佛;举头一望,见觉华定自在王形像在大殿中,塑画逼真,宛如佛在,威德慈容,相好毕备。圣女至诚作观,一瞻一礼,如在佛前,倍生恭敬孺慕。至诚作观,礼佛功德难思议。

过去空王如来涅槃后,有四比丘同学佛法,功用力故,逼出无量烦恼;烦恼力大,不能自持,欲作恶业,将堕恶道,忽闻空中声曰:“比丘,赶快入塔观像,与佛在世,等无有异。”四比丘即时入塔观佛像,睹眉间白毫相,即作是念:“如来在世,与此何异,愿佛大人相,除我罪垢。”由观像忏悔因缘故,八十亿劫不堕恶道;后成佛果,东方阿(音同触)、南方宝生、西方无量寿、北方成就佛。可知观佛如佛在,礼佛功德难思议。

私自念言。佛名大覺。具一切智。若在世時。我母死後。儻來問佛。必知處所。時婆羅門女。垂泣良久。瞻戀如來。忽聞空中聲曰。泣者聖女。勿至悲哀。我今示汝母之去處。 

此一段文,圣女欲知母去处。

圣女供佛、礼佛毕,欲知母去处,私自心念:佛名大觉,觉一切法,无一法而不觉,假如佛在世,我去问佛,必蒙佛慈悲指示我母所生之处,令我心安,而今佛灭度,谁人能告我!思而复思,不觉垂泪两行。良久,无可奈何!唯要再瞻礼如来,因纯孝动天,至诚感佛,忽闻空中有声,告曰:泣者圣女,勿过悲哀,我今指示汝母所去之处。 

婆羅門女。合掌向空。而白空曰。是何神德。寬我憂慮。我自失母以來。晝夜憶戀。無處可問。知母生界。時空中有聲。再報女曰。我是汝所瞻禮者。過去覺華定自在王如來。見汝憶母。倍於常情。眾生之分。故來告示。 

此乃如来安慰圣女之文。

圣女闻空中有声,能示母处,即时仰首,合掌向空,而白空曰:是何方威神大德,宽解我忆母之忧虑。我自失母以来,日夜忆母、恋母,无处可问,知母生界。当时空中又有声报女曰:我是汝所瞻礼者,过去觉华定自在王如来,我虽灭度,而法身常住世间。见汝忆母倍于常人之情;众生是如来所度,分内之事,故来告示。 

婆羅門女。聞此聲已。舉身自撲。肢節皆損。左右扶。良久方蘇。而白空曰。願佛慈湣。速說我母生界。我今身心將死不久。時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告聖女曰。汝供養畢。但早返舍。端坐思惟吾之名號。即當知母所生去處。 

此乃求示生母去处之文。

婆罗门女知空中发声:安慰自己者,非别之神,乃觉华定自在王佛,灭而不灭,法身常住世间,冥中利益众生耳。既知先佛现前,不顾一切,即时举身自扑于地,为佛作礼,至令肢节皆损。左右侍婢扶,良久方苏。醒过来而白空曰:愿佛大慈哀愍,速说我母生处,我今身伤心碎,为见母故,将死不久。时觉华定自在王佛,以声告圣女曰:汝供养毕,提早返舍,此非汝久住之处。返家后结跏趺坐,端身正念,思而复思,念我名号,念久两忘,仗我神力,便到汝母所生之处。 

跏趺坐有单有双。若以左足先加右足,复以右足加左足,名如意坐。若先以右足加左足,复以左足加右足,名降魔坐。

时婆罗门女。寻礼佛已。即归其舍。以忆母故。端坐念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经一日一夜。 

此乃精进不乱之文。

吾人修行,难得一心不乱。弥陀经云:执持弥陀名号,或一日,得一心不乱;否则继续念,或二日、三日、四、五、六、七日,即得一心不乱。佛语不我欺,我们不妨试试,试时切莫生疑,所以古来用功,每以七日为期。能精而不杂,进而不退者,不必七日,三、四日而达目的地。今圣女是上根之人,依佛慈教,俄而归家;以忆念早见母故,跏趺端坐,念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名号,一日一夜即得一心不乱,与佛神力相应,便入三昧,即到其母所生之地。

忽見自身到一海邊。其水湧沸。多諸惡獸。盡複鐵身。飛走海上。東西馳逐。見諸男子女人。百千萬數。出沒海中。被諸惡獸。爭取食啖。又見夜叉。其形各異。或多手多眼。多足多頭。口牙外出。利刃如劍。驅諸罪人。使近惡獸。複自搏攫。頭足相就。其形萬類。不敢久視。時婆羅門女。以念佛力故。自然無懼。 

此乃一心仗佛神力,身到地狱之文。

圣女念佛,一心不乱,仗佛神力,忽见自身到一海边。此海是业海,作业之人乃见,今圣女仗佛力亦见。其水如沸汤,好多恶兽,其身是铁,飞走海上,东西驰走,追逐男女罪人——其数百千万多,头出头没,在业海中,被诸恶兽,争取食啖。同时又见夜叉、恶鬼,其形各异,有的牛头马面、有的狮头象身;如是恶鬼,有的多手多眼、多足多头、口牙向外、利刃如剑,驱诸恶人,使近恶兽,恶鬼复以手搏,再以爪攫,令罪人头足相就,与恶兽食...其受苦之形状有千万种,令人不忍久视。时婆罗门女,游观地狱,虽睹众苦,以仗佛力故,自然不生恐惧。

有一鬼王。名曰無毒。稽首來迎。白聖女曰。善哉菩薩。何緣來此。 

圣女以三昧力神游地狱。地狱亦有执宰之官,如人间有地方长官一样,当时地狱官鬼王,主理受罪之辈,其名曰无毒。害人之法,名三毒,贪、嗔、痴是也。这个鬼王虽治罪人,然心无贪、嗔、痴三毒,所以其不偏爱某个罪人,而减轻其罪;也不嗔某个罪人,而加重其罪;更不不分轻重,而乱治人之罪。治罪公平,皆由心无三毒所致,故云无毒。鬼王见圣女,形相非常,威仪出类,谅非负罪而来,必乘通而至。故曰:善哉菩萨,何缘来此?菩萨入地狱,一是游观,一是拔苦,故问何缘至此。

時婆羅門女。問鬼王曰。此是何處。無毒答曰。此是大鐵圍山。西面第一重海。 

圣女疑己从来未到过此地,不知此是何处?叫什么名?为善生天,作恶堕渊,圣女多劫以来,未曾造罪,无罪不堕地狱,故不识此处名字。今忽然到此,故问鬼王曰:此是何处?无毒直答:此是大铁围山西面第一重海。 

聖女問曰。我聞鐵圍之內。地獄在中。是事實不。無毒答曰。實有地獄。聖女問曰。我今雲何得到獄所。無毒答曰。若非威神。即須業力。非此二事。終不能到。 

圣女懂佛经,知四大部洲外,有小铁围山及大铁围山。“铁围两山间,地狱在其中。”圣女欲征其实,故问鬼王曰:我闻铁围山之内,地狱在中,是事实否?无毒据实而答曰:实有地狱,如人间实有监狱。圣女问曰:我今生未造罪,何缘而至狱所。无毒答曰:有二因缘:一是威神,游观地狱,二是业力,牵生受苦。非此二事,终无人愿到。圣女闻言,自知神游地狱,奚何疑哉?

聖女又問。此水何緣。而乃湧沸。多諸罪人。及以惡獸。無毒答曰。此是閻浮提造惡眾生。新死之者。經四十九日後。無人繼嗣。為作功德。救拔苦難。生時又無善因。當據本業所感地獄。自然先渡此海。海東十萬由旬。又有一海。其苦倍此。彼海之東。又有一海。其苦複倍。三業惡因之所招感。共號業海。其處是也。 

鬼王答业造地狱之文。

圣女自知亲历其境,何不问明地狱之因,将来好去破之。即问:目前所见之水,何缘涌沸如汤,又多罪人,及与恶兽?无毒答曰:此是阎浮提造恶众生,将性海变为业海,其水滚沸如汤,于中受诸苦。但地府亦有宽限,如人间一样;新死来者,有四十九日限期,有人代其作功德,可以赎罪、免苦,或自己曾种善因,亦可将功抵罪,否则随其本业所感地狱,先渡此海,在海中被诸恶兽食啖。此海东十万由旬(四十里为一由旬),又有一海。前海是身业造罪,此海是口业造罪,其苦倍前,因口业容易造罪,且多故。复次彼海之东,又有一海,其苦复倍,乃意业造罪。意识念念造业,本经云:“举心动念,无非是业,无非是罪。”所以其苦更重。合而言之,身、口、意三业造罪,自招自感,而成三海,共号业海,其处是也。昔日圣女耳闻,今亲到其处耳。

聖女又問鬼王無毒曰。地獄何在。無毒答曰。三海之內。是大地獄。其數百千。各各差別。所謂大者。具有十八。次有五百。苦毒無量。次有千百。亦無量苦。 

圣女问无毒曰:我只见三海,不审地狱又在何处?无毒答曰:三海之内,是大地狱,其数百千,各各差别,种种受苦,狱狱不同。所谓大地狱有十八,上等罪恶所感;次有五百,中等罪恶所感;次有千百,下等罪业所感。随罪轻重,受苦各有差别。 

聖女又問大鬼王曰。我母死來未久。不知魂神當至何趣。鬼王問聖女曰。菩薩之母。在生習何行業。聖女答曰。我母邪見。譏毀三寶。設或暫信。旋又不敬。死雖日淺。未知生處。 

圣女游地狱,不见生母,乃问大鬼王曰:我母死来未久,不知其魂神当至何趣?魂神者,阳神曰魂,阴神曰魄;人死魂不死,魂神随业受报,圣女恐母堕恶道,故有此问。

鬼王问圣女曰:菩萨之母,在生习何行业?行业有三,法句经云:随其所造业,罪福有果报,恶业堕地狱,善业生天上,高行生善道,得无漏涅槃。未审菩萨之母,三业之中,属何业耶?圣女答言:我母著邪见,讥毁三宝,但经我时时劝勉三宝功德;劝时则信,劝后还疑,依旧邪见讥毁。我想死虽未久,但计其业必堕恶趣,故吾急欲求知其生处,方可设法挽救。 

無毒問曰。菩薩之母。姓氏何等。聖女答曰。我父我母。俱婆羅門種。父號屍羅善現。母號悅帝利。 

此乃地府查姓问名,方可超度之文。

所以我们超度先人,必须写清楚姓名,及亲属关系,方能按名超拔,若是普利,将功德回向十方孤魂,又不同。如圣女度母,鬼王问曰:菩萨啊!汝的母亲姓什名谁,方可稽查。圣女答曰:我父、我母俱婆罗门姓,父号尸罗善现(梵语尸罗,此云性善,即华言善现),母号悦帝利,华言不详。妇必随夫彰名,故先说父次说母。

無毒合掌啟菩薩曰。願聖者卻返本處。無至憂憶悲戀。悅帝利罪女。生天以來。經今三日。雲承孝順之子。為母設供修福。佈施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寺。非唯菩薩之母。得脫地獄。應是無間罪人。此日悉得受樂。俱同生訖。鬼王言畢。合掌而退。 

此乃一人修福,众人蒙庆之文。

无毒一闻姓名,合掌欢喜,即时白菩萨曰:圣者却返人间本处,不必再忧母、忆母。悦帝利罪女魂神,曾到地府,云承孝顺之子,为母设供修福,兴法界供,供养觉华定自在王塔寺。供佛之福力,令母罪灭福生,已生天上,经今三日。非独菩萨之母,仗佛福力,得脱地狱,此日无间罪人,同时仗佛神力,悉同生天,皆得受乐。鬼王言毕,合掌作礼而退。

婆羅門女。尋如夢歸。悟此事已。便於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像之前。立弘誓願。願我盡未來劫。應有罪苦眾生。廣設方便。使令解脫。 

此乃福能灭罪之文。

凡夫造罪,统统是有漏罪,漏落生死。假如凡夫造福,也是有漏福,漏落生死。所以,有漏福不能灭有漏罪,唯无漏福,不漏落生死,方能灭有漏罪。无漏福,向何处求?向三宝求。例如:圣女供养三宝,仗三宝神力,方能灭阿母之罪。何只阿母,而且又能普及大众,令地狱同人,同时灭罪,齐生天上。犹如燃灯,不但光明照己,又能照一切人。圣女觉悟,三宝无漏功德,无有自性,无定性之福,周遍法界,能灭法界众生之罪,又能与法界众生之福。悟此事已,即刻到觉华定如来塔像,立大弘愿,悟理发誓:愿我尽未来劫,所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仗三宝无漏之福,令其罪灭福生,乃至皆得解脱。 

佛告文殊師利。時鬼王無毒者。當今財首菩薩是。婆羅門女者。即地藏菩薩是。 

此乃结会古今之文。

佛告文殊:昔日鬼王无毒者,今日天宫无量菩萨中,财首菩萨是。佛法有七财:一信、二戒、三多闻、四舍、五慧、六惭、七愧。佛法以信为首,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佛法大海,无信不入。所以“信”心清净,方能持“戒”,善由“多闻”,闻故能“舍”,舍则生“慧”,有慧才能知“惭”识“愧”,故信为财之首。财首者,十信菩萨之位也。昔日婆罗门女,因行孝道,感母生天;发大愿,解脱罪苦众生者,今地藏菩萨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