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伯利恒很恐怖,到处都在枪战。其实从耶路撒冷前往伯利恒很容易,过了隔离墙就到了伯利恒。我们乘坐旅游大巴,很快就能到达以军在伯利恒城外的检查站。
过去在新闻中经常能看到巴勒斯坦人在以军检查站引爆人体炸弹的新闻。而眼前却是另一番景象,军人很可爱地在站岗,而且可以一起合影。看来巴勒斯坦人和以军谁都没觉得有什么值得紧张的。
尽管如此,检查站背后一堵高约10米,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混凝土高墙依然在告诉我,同为闪族后代的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对立和仇恨依然还在这片土地上蔓延。眼前的这堵高墙就是颇受争议的约旦河西岸隔离墙。为防止巴勒斯坦恐怖分子通过山地向以色列渗透,以色列自2002年起开始在约旦河西岸修建隔离墙,目前这堵高墙已经修建了数百公里。隔离墙不仅把部分巴勒斯坦土地圈进隔离墙内,也在实际上成为了约旦河西岸和东耶路撒冷的分界线。而巴勒斯坦一直主张。在未来建国后耶路撒冷应该是巴勒斯坦国的首都。
事实上,联合国在2003年就已通过决议,要求以色列停止在巴勒斯坦领修建隔离墙,海牙国际法院也于2004年裁定以色列修建隔离墙违反了国际法。不过以色列在此问题上似乎从来没有屈服过,慢慢的隔离墙两边的生活似乎又归于了平静。
最近几年,隔离墙似乎也成了以色列旅游的一个重要景点。隔离墙的巴勒斯坦一边被世界各地的涂鸦者打扮得五彩缤纷,主题大都是民族和宗教和解的内容,或者是巴勒斯坦对于以色列人的控诉。
上面有手持冲锋枪的阿拉伯妇女的巨幅画像,脸上露出的灿烂笑容反而让人不寒而栗。
终于进到城内,这个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管理之下的伯利恒。按中国人的说法,耶稣的祖籍在拿撒勒,而出生地就是伯利恒。
来到伯利恒城内,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视野无与伦比的屋顶,从这里可以眺望伯利恒的全景。难以计数的教堂、钟楼延绵到了天边。
而在天际线处,又是隔离墙另一边、满眼钢筋水泥森林的耶路撒冷城。
当我们进入伯利恒市区之后,整体的印象,说是城市,规模和中国的一个县城差不多,色调看着有些单调。
沿山坡建造的灰白民居让人联想到小说《追风筝的人》、《群山的回唱》中的喀布尔景象。1948年阿以战争期间,约旦占领了伯利恒,大量来自以色列的巴勒斯坦难民借此机会涌入了伯利恒,建立了三个主要的难民营。这些难民及其后代成为了今天伯利恒人口构成的基础。也正因为如此,原本占伯利恒人口多数的基督徒社群比例也在这之后不断萎缩。如同另一个基督教圣城——拿撒勒一样,作为耶稣出生地的伯利恒目前已经成为了一座不折不扣的穆斯林城市。
从伯利恒街头的壁画可以看到,这里宗教气氛处处可见。
走在热闹的集市里,能真切感受到这个城市的阿拉伯氛围,挂在店铺外面的阿拉伯长袍和头巾,滋滋的转炉烤肉,摆在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巴勒斯坦瓷器,在地上一字摆开的咖啡壶和水烟壶,久负盛名的伯利恒橄榄木制品,以及比耶路撒冷差不多低一半的物价,都无处不在提醒我们,这是一个巴勒斯坦城市。
在警察所里我们拍到的巴勒斯坦领导人像。

伯利恒城内外的旷野,是《圣经》里许多故事发生的舞台。目前在这个奇异的地方,人们互相从隔离墙阅读对方的心情,还可以从墙缝中相互看到对方:一边是以色列惊弓之鸟般的紧张、戒备,一边则是巴方的敌意和仇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