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橄榄山山顶观望撒路撒冷全景后,沿路而下,来到主泣教堂。这个教堂很小,看起来就像一滴眼泪。这是为纪念耶稣在此流泪而建造的。

主泣教堂是一个罗马天主教教堂,正对着耶路撒冷老城。“主泣堂”的故事来自于《圣经新约》,那天耶稣经橄榄山去耶路撒冷。根据《路加福音》第19章的记载,当耶稣走向耶路撒冷时,震惊于第二圣殿的美丽,并预测到其将来的毁灭和犹太人的离散,当即流下眼泪,当众哀哭。
“耶路撒冷啊,耶路撒冷啊!你常杀害先知,又用石头打死那奉差遣来到你这里的人。我多次愿意聚集你的儿女,好像母鸡把小鸡聚集在翅膀底下,只是你们不愿意。看哪,你们的家成为荒场,留给你们。我告诉你们:从今以后,你们不得再见我,直等到你们说:‘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马太福音23:37) 
后来,意大利的建筑大师安东尼奥•巴鲁齐设计并在耶稣当年站立的地方建造了这座“主泣教堂”,俗称“眼泪堂”。该教堂的外观结构为泪珠形状,教堂外围的四个角上各有一个泪瓶装饰物,那是表示耶稣为耶路撒冷而哭泣。这就是“主泣教堂”的来历。 
那么,什么是第二圣殿?阅读圣经,对这段历史有个比较清晰的了解。犹太人曾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经受了多么深重的民族苦难,引得耶酥的眼泪,为他们抛洒?
犹太人的始祖希伯来人最早游牧于阿拉伯半岛西南部,后来在族长亚伯兰(后尊称亚伯拉罕)的带领下,迁徙到迦南。在迦南的土著语中,称这支外迁来的部族为“哈卑路人”,意即“渡河而来的人”,后来逐渐转音为Hebrews,即“希伯来人”,这就是希伯来人称谓的来历。
在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传说中,亚伯拉罕都被尊为宗教先知。传说他百岁得子以撒,以撒生了孪生兄弟以扫和雅各,在以撒年老体弱、两眼昏花、不明事理的时候,雅各依靠母亲的帮助,骗取了以撒的祝福,取得了长子的继承权,成为希伯来人的族长。
据《圣经·创世纪》记载,雅各威武勇敢,曾与天神角力并获胜。天神祝福他,并赐名“以色列”(Israel),意为“与神摔跤者”。此后希伯来人也被称为“以色列人”。
雅各育子12人,他们的后代发展成为以色列的12个支派,其中有犹大,有以色列。犹太人,最初是指犹大部落的人。
希伯来的第一任王是扫罗,之后是大卫,再后是所罗门。所罗门在圣殿山兴建了长约30米、宽约10米、高约15米的第一座圣殿,成为敬奉上帝耶和华的崇拜场所,也成了以色列人民族的象征。所罗门王死后,希伯来王国分裂为犹太王国和以色列王国,那时的犹太人指犹太王国的人。
公元前722年,亚述帝国灭了以色列王国;公元前586年,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攻陷耶路撒冷,摧毁了第一圣殿,犹太王国覆灭。犹太人失去家园,沦为“巴比伦之囚”。
50年后,波斯大帝居鲁士攻占巴比伦,批准被放逐的“巴比伦之囚”回到故国重建家园。犹太人回到耶路撒冷,重建规模宏大的耶和华圣殿,最终于公元前515年完工,史称第二圣殿。结束“巴比伦之囚”重返耶路撒冷的人被称作“犹太人”,意为“亚伯拉罕的子孙”。此后,犹太人一词被广泛应用,成为“希伯来人”、“以色列人”的同义语。

公元前37年,第二圣殿由希律王扩建。直至公元70年,犹太人反抗罗马帝国暴政,结果提多将军率军围攻耶路撒冷,圣殿被焚毁,仅留下西边一道围墙,就是著名的西墙(哭墙)了。第二圣殿时期结束了,公元135年犹太人被罗马人逐出这块他们生活了近2000年的土地,成为一个失去家园的民族,从此开始了在世界各地到处流散的苦难历程。这样的漂泊,竟经过了1800年。冲突与和平,一直断续进行着。很难相信今日已列入以色列的耶路撒冷,仍居住着十几种不同信仰的老居民,各种教堂紧挨着巍巍矗立,相安无事。博物馆里,史学家导览时说:“这整片地区的种族复杂程度,已无法细数,小小一片耶路撒冷都无法确认属于谁,就别提其他地方了。”

透过教堂祭坛上的雕花窗户,可以看见圣殿山和老城。其实主要还是看金顶清真寺。这个角度也是到此一游必拍照片。这扇主泣教堂的拱形窗,正对着圣殿山,剪影般的铁艺窗后,金顶闪烁。

出了主泣教堂,想到歌德一句话。歌德说:悲剧产生伟大。耶路撒冷正是一个充满悲情的地方,一砖一瓦都令人黯然神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