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坦布尔,这座连接东西方文明、连接欧亚大陆的城市,承载着太多的冲突、变革与交融。她的魅力与神秘是我一直向往的,今天终于来了!


从开罗到伊斯坦布尔,飞了二个多小时。到伊斯坦布尔已近中午。接我们的导游是位三十开外的女士,新疆人,高中毕业后到土耳其上大学,带一口新疆腔调的普通话。汽车绕行在不大的古城,伊城依山傍海,街道高低起伏、深灰色的伊斯兰房屋、红色屋顶的哥特式建筑、浑厚苍凉的老城墙、高耸的宣礼塔、阿拉伯风格的街头亭子。由于靠海,感觉气候比埃及空气湿润多了。伊斯坦布尔给我的第一感觉有点没落的欧洲味儿。哦,也许欧洲文化的源头还在这儿呢。

在伊斯坦布尔,我们总共有三天的行程,只是粗略地了解。我们活动范围主要是伊斯坦布尔的老城区的景点和海峡,亚洲区根本没去,当然伊斯坦布尔的大部分都在欧洲。

关于伊斯坦布尔,历史太悠久了。回国后,查了下历史,恶补了对这段历史的了解。依山傍海的伊斯坦布尔,是一座拥有2600多年历史的世界名城。公元前660年为希腊人所建,称为拜占庭;公元324年,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从罗马迁都于此,改名君士坦丁堡。意为“君士坦丁之都”;到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统兵攻占这座设防坚固的古城,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声势显赫的奥斯曼帝国,并定都于此,改名为伊斯坦布尔。但西方国家仍习称君士坦丁堡。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宣告成立,迁都安卡拉,伊斯坦布尔至此结束了作为历代王朝首都1600多年的历史。现市区已包括海峡中、南段两岸以及与之相连的马尔马拉海北岸地段,包括海峡东岸的于斯屈达尔,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大城市,1973年筑成跨越海峡的博斯普鲁斯公路桥。

伊斯坦布尔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原因之一是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亚洲大陆最西端的黑海与地中海之间,有一条至关重要的“黄金水道”,它把亚洲和欧洲大陆分割开来,其中间部分是马尔马拉海,南端叫达达尼尔海峡,北端叫博斯普鲁斯海峡,总称黑海海峡。此“黄金水道”是黑海通向外界的咽喉要地,伊斯坦布尔就坐落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南端。从这里出发向北从海上直达黑海沿岸各国;向南接着地中海,从海上可通欧、亚、非三个大陆。曾经的丝绸之路的终点。这种优越的地理位置,不仅使其成为洲际交通枢纽,而且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伊斯坦布尔不仅地理上横跨两洲,而且还兼收并蓄欧、亚、非三洲各民族思想、文化、艺术之精粹,从而成为东西方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交汇点,随之遗留下许多源远流长的名胜古迹。伊斯坦布尔现有40多座博物馆、20多座教堂、450多座清真寺,清真寺很多都是16、17世纪的建筑。和国内拆迁改造对比,感觉很惭愧。伊斯坦布尔的对旧城的保护值得我们借鉴。

伊斯坦布尔可看的旧城并不大,景区主要集中在教堂附近。适合自助旅行,用脚板量完它很有趣。有教堂、轻轨铁路,不过几乎无大商场、大高楼等现代化。街道不宽,老城区全碎石路,沿坡而高低不平,散发着浓重古老和伊斯兰气息,石块砌成的街道竟然还在跑汽车。因此,汽车开的很慢,常常被阻塞。伊城不仅交通繁忙,屋宇也特别密集,我们从老城区回宾馆的路上看到,每一片土地都有层层叠叠的高低层民居建筑。一路驶过,只见一段段旧城墙延绵不止。我们还看到,这里铁路特别发达,从巴黎出发横贯欧亚大陆的大名鼎鼎的东方快车线,伊城正是它的终点。


总之,伊斯坦布尔随处可见的帝国遗迹,历史与现实的交杂,向我展示和传递着这个国家不寻常的历史与多姿多彩的文化,给了我难以言喻的身心震憾。当我们正渐入佳境时,却匆匆地离开了,但土耳其的婀娜将深藏心底。你让我感受到东西方文化的汇集、古代文化和现代文明的交融,大概是这次伊斯坦堡之行的最大感触吧!回国后,身边的朋友总会问起,到土耳其、埃及,有什么感想呀?我总是需要思考一阵,很难找出一个最重要的支点来告诉他们。只能说,那边的景色很独特,自己的感觉很美好。期待下次有机会深度了解土耳其。

古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诚如是也,走走遥远的地方,看看不一样的风景,在人生的驿路上撷取一朵无名的小花,不也是很有意义的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