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平等坦诚地跟孩子聊生命话题

(2012-04-02 01:10:56)
标签:

清明节

死亡话题

生命

情绪

情感流露

尊重

平等

育儿

杂谈

分类: 育儿杂谈

本文是应《学前教育》(家庭版)最新一期“每月话题”栏目约稿,讨论怎样和孩子谈论死亡的问题。现跟各位博友一起分

 

 

 

作为父母,对于死亡这样沉重的话题,我们一般都不愿意跟孩子,尤其才三岁多的孩子主动提起。毕竟,孩子的生命才刚刚开始,正是对周围五彩斑斓的世界充满好奇,热衷于探索的时期。在国内时,像大多数同年龄段的孩子一样,他们也是从绘本或者动画片中初步接触死亡的概念,比如奥特曼打怪兽,喜羊羊利用各种具有创意的方式整死灰太狼。但说实在话,灰太狼即使粉身碎骨最后也会大喊“我一定会回来的!”这种情景对于孩子来说,死亡更像一种游戏,因为灰太狼永远还会复活会重生。在某种意义上,这样的动画片对孩子存在一定误导性。当然,出于管教孩子的目的,我们有时也故意利用一些突然事件来现身说法,比如,看到马路上有只被过往车辆压死的小狗,血肉模糊,我会提醒顺利哥俩,“看看那只小狗被车压死了,它多可怜呀?”在得到哥俩的认同后,我会进一步说,“你知道这只小狗为什么被压死吗?”看到哥俩摇头,我就解释到,“因为它出门的时候,没有听主人的话,没有遵守交通规则,闯红灯,所以被就车撞死了。可怜的小狗再也见不到自己的爸爸妈妈了,它的主人也会非常伤心的。所以,你们上街的时候一定要拉紧爸爸妈妈的手,不可以在马路上乱跑。否则,你们就会像那只小狗一样见不到爸爸妈妈了。”这样结合现场的说教,孩子印象深刻,效果也很好。但,孩子对死亡的理解也是相当肤浅的,他们只知道,死了就再也见不到亲爱的爸爸妈妈了。跟国内不少家长的观念类似,我原先总抱着一种思想,孩子还小,不必过多过细解释,等他们长大了,自然慢慢就会了解了。


到了加拿大,跟一些家长交流之后,我才发觉西方人对这件事可不这么看。换句话说,可以说是相当郑重其事。在国外,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家长对孩子从小就很尊重,倡导平等对话。不会说借故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就懒得解释。2003年,我第一次去英国参加伦敦书展。期间,和同事去参观大英博物馆。在那里,我碰到一位年轻的妈妈抱着自己两岁多的儿子。看到木乃伊后,儿子很好奇地问妈妈,“他为什么被杀死了?(Why was he killed?)”母亲耐心的回答,“人有时死亡不一定就是被杀了,他可能只是太老了。人老了都会死的。”虽然这只是母子之间很随机的一次对话,但这位外国妈妈表现出的坦诚和耐心给我的印象却很深。


当然,在谈论死亡这个严肃的话题时,西方人也特别强调谈话方式应该与孩子的年龄和认知水平相适应。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死亡的认识也会逐步加深。从一开始,家长就会通过各种方式给孩子传递一个理念,那就是,死亡也是生命的一部分,是自然规律。人活百年,终有一死。为了消除幼儿对死亡的恐惧,当孩子问家长自己是否会死,爸爸妈妈是否会死?父母一般会微笑但肯定地说,“我们都会死,但要很久很久以后才会死。”在和三四岁地孩子谈话时,父母往往会忽视一个原则。特别在涉及自己刚刚过世的至亲时,大人总喜欢用一些委婉语,比如“不在了,走了”,虽然这样让父母感觉好受一些,但幼儿却不一定能够理解,甚至会误解。西方的育儿专家建议,最好直接用死了这样直接的表达方式。


既然死亡是正常的生命现象,因此,伴随死亡而来的各种情绪比如悲伤、难过,甚至嚎啕大哭也是人类自然的情感流露和表达。国外的家长很注重提早对孩子做这方面的教育和准备。比如,家里养的金鱼或者小狗死了,家长会让孩子参与选择掩埋金鱼或小狗的地方,并引导孩子哀悼怀念自己的宠物。作为家庭里的小成员,在碰到家族里有人辞世,家长也会带孩子参加葬礼。但提前会认真地告诉孩子,葬礼会怎样进行,会发生什么事情,比如有人可能会放声大哭,以便让孩子提早有个心理准备。父母对于个人的情绪也不会刻意掩饰,他们会诚恳地告诉孩子,因为失去了亲人,妈妈爸爸心里很难过,从而让孩子慢慢理解这是一种正常的,可以接受的情绪。以后,在碰到类似的场合时,因为提前打过预防针,孩子就不会慌乱,能够更坦然地应对,内心也会逐渐变得坚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