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清明节死亡话题生命情绪情感流露尊重平等育儿杂谈 |
分类: 育儿杂谈 |
本文是应《学前教育》(家庭版)最新一期“每月话题”栏目约稿,讨论怎样和孩子谈论死亡的问题。现跟各位博友一起分
到了加拿大,跟一些家长交流之后,我才发觉西方人对这件事可不这么看。换句话说,可以说是相当郑重其事。在国外,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家长对孩子从小就很尊重,倡导平等对话。不会说借故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就懒得解释。2003年,我第一次去英国参加伦敦书展。期间,和同事去参观大英博物馆。在那里,我碰到一位年轻的妈妈抱着自己两岁多的儿子。看到木乃伊后,儿子很好奇地问妈妈,“他为什么被杀死了?(Why was he killed?)”母亲耐心的回答,“人有时死亡不一定就是被杀了,他可能只是太老了。人老了都会死的。”虽然这只是母子之间很随机的一次对话,但这位外国妈妈表现出的坦诚和耐心给我的印象却很深。
当然,在谈论死亡这个严肃的话题时,西方人也特别强调谈话方式应该与孩子的年龄和认知水平相适应。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死亡的认识也会逐步加深。从一开始,家长就会通过各种方式给孩子传递一个理念,那就是,死亡也是生命的一部分,是自然规律。人活百年,终有一死。为了消除幼儿对死亡的恐惧,当孩子问家长自己是否会死,爸爸妈妈是否会死?父母一般会微笑但肯定地说,“我们都会死,但要很久很久以后才会死。”在和三四岁地孩子谈话时,父母往往会忽视一个原则。特别在涉及自己刚刚过世的至亲时,大人总喜欢用一些委婉语,比如“不在了,走了”,虽然这样让父母感觉好受一些,但幼儿却不一定能够理解,甚至会误解。西方的育儿专家建议,最好直接用死了这样直接的表达方式。
既然死亡是正常的生命现象,因此,伴随死亡而来的各种情绪比如悲伤、难过,甚至嚎啕大哭也是人类自然的情感流露和表达。国外的家长很注重提早对孩子做这方面的教育和准备。比如,家里养的金鱼或者小狗死了,家长会让孩子参与选择掩埋金鱼或小狗的地方,并引导孩子哀悼怀念自己的宠物。作为家庭里的小成员,在碰到家族里有人辞世,家长也会带孩子参加葬礼。但提前会认真地告诉孩子,葬礼会怎样进行,会发生什么事情,比如有人可能会放声大哭,以便让孩子提早有个心理准备。父母对于个人的情绪也不会刻意掩饰,他们会诚恳地告诉孩子,因为失去了亲人,妈妈爸爸心里很难过,从而让孩子慢慢理解这是一种正常的,可以接受的情绪。以后,在碰到类似的场合时,因为提前打过预防针,孩子就不会慌乱,能够更坦然地应对,内心也会逐渐变得坚强。
前一篇:国外童书中的三个禁忌
后一篇:通过玩耍丰富孩子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