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开启智慧的精神食粮,儿童图书自然承担着特殊的社会责任。无论对于出版商、作家、编辑还是家长来说,到底应该给孩子选择什么样的图书都是一个值得严肃考虑和对待的问题。儿童的心智和身体都在成长阶段,各方面发展都还没有成型,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西方的出版同行们在儿童图书的出版过程也格外慎重。在国内做出版,业内人都知道政治是高压线,政治就是生命,具有一票否决权。那么,国外的出版禁忌有什么不同,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安全排在首位
为孩子创造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是全社会的责任,作为出版社和作者当然也责无旁贷。因此,在图书上绝不能出现与树立孩子正确的安全意识相违背的内容,违反相关法律的行为更应禁止。特别要杜绝孩子因为模仿书中的情节而出现危险的情况,比如把鞭炮放在口袋,在建筑工地玩耍,或者攀爬停在斜坡上的拖拉机。因为加拿大的法律对12岁以下孩子的监护有很多保护性规定,比如不可以单独留在家中等。国外曾有一本畅销书,讲述一个孤儿在公园遇到一位老人,后来变成忘年交。但如今再版时,出版商就比较犹豫和迟疑了,因为,按照现在的法律,12岁以下的孩子是不可以独自一个人去公园玩的。对于探险作者来说,小主人公不走出家门,如何去经历那些紧张刺激的情节,这的确是个挑战。此外,人跟人交往时,应保持安全的距离。身体尤其是敏感部位的触碰,如何跟陌生人打交道等,这些事关孩子安全的事情,作者在创作时都要放在心上。
语言要文明
在儿童图书里,污言秽语当然不可以。作者要为孩子创造一个文明的语言环境。如果图书中存在脏话,肯定会遭到父母的投诉。编辑在编加书稿的过程中也会特别谨慎处理这些会让公众感觉不适的语言。作者也不能以塑造性格为由,让自己笔下的主人公流露出这些骂娘的诅咒的语言,让孩子无暇的心灵受到污染。
争议性话题要慎重
除了前面提到的安全意识和文明语言问题,对于超出儿童心理承受能力,可能让孩子感到恐惧,痛苦的话题也是要慎重处理的。比如恐怖故事,暴力凶杀等。儿童图书经常都是大团圆的结局,让小读者即使经历了一些起伏和波折,最终还是看到生活的希望和温暖。在处理一些比如死亡这样沉重的话题时,作者也尽量采用委婉的手法,比如,慈祥的奶奶去世了,但读者的视线却可能集中在一张空荡荡椅子上,感伤却耐人寻味。《长大做个好爷爷》也是个典型的例子,全书从头到尾都是暖色调,
爷爷在安详微笑中睡去,小读者从中却学到了万物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