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股票 |
分类: INV[股票投资] |
1. 过度自信警示
很多行为金融学书上都说:在投资方面男人比女人更容易过度自信,而未婚男人比已婚男人更容易过度自信。
我是未婚男人,所以我是容易过度自信群体中的一员,需要时刻自我提醒。
2. 频繁交易思考
很多专家学者都认为频繁交易是过度自信的结果,我并不否认这一点。
但是作为积极型投资者,结合我自己的实践来看,频繁交易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贪婪!
我们知道股价运行从宏观、中观到微观都有波动性。
真正成熟老年的投资者主要集中于最宏观的波动上面,实现低买高卖,其时间跨度数年到数十年。
一般性的趋势投资者就是集中于中观方面,即中等级别的趋势。
而短线交易者更多工作于数天甚至以分钟为计算单位的日内波动。
尽管我自己也立足于成为理性投资者,但由于过去行情不妙,所以才有了充分利用一切波动的短线交易行为。当然这种频繁短线交易并不是通过不停地更换股票来实施的,仅仅限于波动幅度较大的股票做点高抛低吸的动作,其力度占整个仓位也是50%以下的。
尽管N多投资经典中,大师们一再告诫我们不能频繁交易,除了税收和佣金成本以外,还会形成一种恶劣的习惯。
期初,我也认真尝试过静态长期持有一只股票,但是总感觉在利用股价波动性方面做得不够,还有很大的潜力去挖掘,正是在这个动机下让我学会尝试不停地买卖动作。
再好的想法如果经不起实践的检验也是不行的,通过实践来看这种着眼于在确定的股票上实施高抛低吸的犯错率(即在某个价位抛出后不得不以更高的价格买回来)是低于30%的。
另一方面,在投资问题上,当然不能全然以能否赚钱的标准来确定投资行为,正如有些非法行为一样,比如内幕交易。
我想说的是既然N多投资大师都警告不要去频繁交易,为何我还要反其道而行之呢?或者说对我养成良好的投资习惯冲击到底有多大呢?
在IIG中,这条规则的地位很低下,只是一种可选的操作,正如抓涨停的Z类股投机一样,并不是我的主体,遇到了偶尔做一把,没有遇到也不会强求,所以对于投资习惯并不会构成重大威胁。
另外一个出此下策也是资本积累时期的特殊情况,就像不得不在投资策略中为投机操作留有一定的空间,试想到了千万级别的个人投资者还需要为投机、或者利用短期波动而操劳吗?
只有充分的资本才能玩得起正儿八经的休闲式投资方式,正如解放军只有到了人数和装备都足够大的时候才玩得起三大战役,而早期都是农村包围城市的游击战术,那个时候只能在大脑中想想以集团军进行大决战的场景。
总之,我的频繁交易源于贪婪而不是过度自信。
3. 基于统计或者实践的某些投资”铁律“
股票市场是个超级复杂的事物,但人的天性却喜欢从没有规律的随机事件中找出规律来,这是人性的征服欲望使然。
如果一段时间,小盘股跑赢了大盘股,那么就很容易有个错误印象,小盘股才是值得投资的。相反的情况也有。
这种结论在很多书中都不难发现,有些居然还是投资大家。
如果某位投资大师是价值股投资,那么他就会弄出一些统计来证明价值股在过去若干年跑赢了成长股,所以价值股比成长股好。
相反如果是成长股投资大师,他们同样也会弄出一堆统计数据来证明过去若干年成长股跑赢了价值股,所以成长股更值得投资。
基于股市短期甚至中期的随机性,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的。
看看历史上甚至有段时间无风险债券的收益率都能跑赢有风险的股票收益率,这显然已经大大违背了常识和金融理论。但那却就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现实。
我的问题是:
这些统计是完备的吗?
统计计算的方法是科学的吗?(要警惕先有结论然后去找证据的所谓科学方法,这就是巴菲特讽刺的先把箭射出去,然后在箭的周围画个圈!)
就算数据是完备的,方法是科学的,那也只是表示过去,而未来不一定就是历史的重演。所以这种严谨而完备的统计分析结论也只能供参考,而不能视为铁律。
总之,关于市场的不确定性要保持无知的态度去敬畏,不能用已知的东西胡乱总结规律,即使我们看上去有N多模型和数学工具。就像我们抱着无知的态度去看待宇宙边界一样!
基于统计的分析我们可以作为一种参考,但是不能轻易将它们置于一个”规律“和”法则“的地位,这样做是为了防止自己愚弄自己,当然也是一个怀疑主义者应该有的态度。
股市有很多值得信赖的规律,但是并不太多,所以在总结所谓投资规律时一定要慎之又慎。
比如:
1. 多数人会赔钱。
2. 熊市之后有牛市,牛市之后有熊市。
。。。
4. 行业选择
花了两个多小时浏览了一下近70家有色金属的股票,发现2014年简直就是这个行业的大牛市,正如2013年的TMT行业一样。其中九点九成的资源类股票(就是你蒙着眼睛掷飞镖随便选一只就可以翻一倍!!!)在过去半年涨幅超过了100%,涨到3倍也不少!
遗憾的是半年前没有人在新闻头条或者拿着高音喇叭喊话——现在该买入有色金属类股票啦!
周期性股票最大的特点是——P/E普遍非常高,所以周期股投资一定不要受到P/E的影响,更好的是用P/B和市值来进行估值。
当然,这种透过后视镜来看问题也不能弥补了如此沉重的代价!
但是还是需要反思自己的跟踪体系,为何过去只关注黄金和稀土类股票呢?为何忽略了那么多其它金属类股票?
为何只把精力和眼光总限定在金融、地产、家电、消费、医疗、建材等大家都熟知的行业呢?
就是因为这些金属行业的产品和服务我们很难接触到,即使接触到我们也感知不到,比如锂电池、电容器等。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财经媒体和N多投资名家们也都是经常谈论这种热门行业,谁有兴趣去谈谈锡业或者锌铜呢?
这种偏向于热门和大众的代价就是这样!
重大教训1:在行业选择方面,要消除行业偏见,要重冷门、轻热门。要深入冷门行业,比如纺织、化工、小金属等。
重大教训2:2年前我就告诫自己忘记大盘指数,因为有很多结构性行情已经出现了,大盘指数的崛起依赖于房地产软着陆!依赖于金融类和两桶油的崛起!
所以,要忘掉大盘指数,要树立——年年是牛市的观念,关键是要早日察觉到那个正在默默崛起的行业!
shannon
Aug 6th,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