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南纺造假是砸向A股市场的一块厚板砖
(2014-05-27 08:54:22)
标签:
转载 |
分类: INV[股票投资] |
南纺造假是砸向A股市场的一块厚板砖
2014/5/27
南纺股份造假如果以50万的行政处罚了结,将是打向A股市场的一记闷棍。
到目前为止,连续五年造假、虚构3.4亿元利润的南纺股份相关推手,受到惩处如下:公司被警告并处以50万元的罚款;公司前董事长兼总经理单晓钟、前董事兼副总经理兼财务总监丁杰、前副总经理刘盛宁等12名责任人被警告以及处以30万元至3万元不等的罚款,合计153万元。
公司没有退市,造假公司行政顶格罚款50万元,负责财务审计、连续五年出具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南京立信永华会计师事务所至今未受波及,置身事外。2012年9月25日,南纺股份发布“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公告”,“董事会对立信会计在提供年审服务期间为公司作出的贡献表示衷心感谢!”
证监会不该受到指责,早在两年多前,证监会审查南纺股份财务造假,2011年7月,原董事长、总经理单晓钟,原董事、副总经理、财务总监丁杰及原副总经理刘盛宁接受相关部门调查。2012年3月南纺股份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该公司也开始展开大规模自查,追溯以往年度重大会计差错,造假劣迹逐步浮出水面。如果没有证监会的长期追踪,南纺股份触目惊心的造假不可能全面、彻底地浮出水面,这家公司还会延续他们的造假之旅。
证监会又该受到指责。5月23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表示,南纺股份不符合现行退市规定,现行《股票上市规则》未将追溯重述导致连续三年及三年以上连续亏损作为直接退市情形,是按照平稳推进上市公司退市、妥善保护投资者权益的原则,结合退市制度实践经验而进行的综合考虑。
看来,南纺股份造假不退市,是为了遵循程序正义,是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虚伪的程序正义违背了实质正义,既然连续追溯重述之后已有三年连续亏损,却因为近两年赢利而不退市,制订连续亏损标准毫无意义,其他上市公司可以如法炮制,通过造假或者财务调整的手段保证连续三年不亏损,公司就能拥有永不退市的金刚不坏之躯。除了鼓励造假,这样的规则没有任何积极意义。
邓舸所说“追溯重述导致的连续亏损通常是偶发的、突发的,持有公司股票的投资者在公司公告追溯重述后的财务数据披露前,并不知道公司存在退市风险。如果公司股票直接被暂停和终止上市,对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而言,将缺乏必要的缓冲和准备”,有一定道理,但如果不退市不能与民事经济赔偿、投资者保护基金、刑事惩罚相挂钩,该政策就有纵容造假者之嫌。
万福生科造假事发,证监会责令万福生科整改,并处罚款30万元;董事长龚永福、CFO秦学军各处以30万元罚款,终身市场禁入;其余19名高管分别处以5万元至25万元的罚款。保荐机构平安证券则被罚暂停3个月保荐机构资格并处以7665万元的罚金、设立3亿元专项基金赔偿投资者损失。吴文浩、何涛被撤销保荐代表人资格,撤销证券从业资格,终身证券市场禁入。与此同时,对保荐业务负责人、内核负责人薛荣年、曾年生和崔岭给予警告并分别处以30万元罚款,撤销证券从业资格。
南纺股份的造假性质一样恶劣,却没有被要求设立巨额赔偿基金,造假的前任高管与渎职甚至参与造假的中介被轻轻放过,为何差别如此之大?
连续造假不退市,保护的不是投资者的利益,而是保护投资者中某部分权贵的利益,是保护不成熟的、以吵闹为能事的投资者的利益。2002年,追溯重述后连续三年亏损的ST生态曾被作出直接暂停上市的决定,当时市场特别是投资者反应强烈,当时没有赔偿基金,没有处理手段,现在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岂能刻舟求剑?如果说修改《证券法》第193条当下难以做到,推广投资者赔偿基金制度,以民事追究造假者让其倾家荡产,难道那么困难?迟到的公平不是公平,对造假的变相鼓励,超过了所有交易的底线。
5月26日,南纺股份收出阳线,就是对A股市场退市机制的嘲讽。南纺股份筹码非常集中,截至一季度末,前四大股东分别是,南京商贸旅游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持股34.99%,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有限责任公司持股7.19%,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约定购回式证券交易专用证券账户持股2.07%,南京商厦股份有限公司持股2%,人们有理由怀疑,对南纺股份如此温柔,是否因为背后的南京国资股东,与国有独资的投资者保护基金?
南纺造假是典型案例,显示了A股市场信用短板有多短,公司治理结构有多低劣,而处理结果,有多么讽刺。
注:一个三幢楼房的初中
新闻1:据《华尔街日报》,台湾地区4月份出口订单继续增长,同比增长8.9%,为14个月来的最快增速。
点评:台湾出口是大陆的先行指标,台湾地区出口上升大陆出口也会上升。但不要高兴得太快,电子产品出口有所复苏,重化工业周期性行业数据还是低迷不振。
新闻2:全球畅销书《二十一世纪的资本论》争论蔓延。“金融时报”编辑
点评:牵涉到引用数据来源,国人有更深的体会。在收入差异的问题上,因为高收入人群普遍漏报,官方统计恐怕不给人以更强的可信性。近年来收入差异的飙升是全球现象,大家都有切身感受。对于作者将数据提供下载的勇气,这尤其值得我们研究者学习,反省。
新闻3:据Bloomberg
News,
点评:瑞信低头,美国高收入人群失去一个良港。美国如何拿捏,牵涉到相关法律及策略,值得关注。而中国是否会如法炮制,更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