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养老产业初探
(2014-04-27 22:48:32)
标签:
转载 |
我国已正式进入老龄社会。20世纪50年代第一次生育高峰出生人口相继进入老年。2005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有1.44亿,2012年这个数字已经上升至1.93亿,占人口的比重也从11.03%升至14.32%。预计到2020年,中国老年人口数很可能超过2.43亿,老年人口占比超过17%。
我国的养老产业仍在蹒跚起步,但潜力巨大。中国的养老产业目前仍处于初始发展阶段,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但具体配套实施政策尚未明确出台,整体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国内养老产业的发展模式如何构建尚不明朗,但整体来看,市场潜力巨大。2010年中国老年人市场的年需求达到1万亿元,2050年左右将达到5万亿元。而目前中国每年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不足1000亿元,供需之间存在巨大商机。
日本比中国更早面临老龄化问题,日本在老龄化进程中医药、服务行业取得大幅超额收益。养老相关的服务行业快速成长,包括医疗服务、保险等;而老年人口消费增加、储蓄减少使得投资相关行业景气下行,消费行业景气上行。老龄人口的增加将会拉动医疗保健、医疗护理、托管托养、家政服务、休闲娱乐、金融咨询等老龄人群服务需求的增长。
对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国务院提出的发展目标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将养老产业打造成为朝阳产业,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专业化养老机构,鼓励境外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中央的思路被也称为9073计划,即:90%的居家养老将会以家庭为核心,7%依靠社区,以老年人生活照料、医疗康复、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同时,按3%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来计算,到2025 年底全国养老床位应达到900 万张以上。是2012年的2.3 倍。养老机构也将增加到48000 个。
医疗信息业受重视
业内人士指出,养老服务更注重区域信息的联网、自动报警、健康档案记录等服务,必将带动医疗信息化的需求。事实上,美国的医疗信息化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例如Google跟美国的医疗中心合作,为几百万名社区病人建立了电子档案,微软也推出了一个新的医疗信息化服务平台。英特尔和IBM也在这一领域取得了进展。IDC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医疗行业IT花费是170.8亿元,较2011年增长了16.6%。IDC预计到2017年医疗行业IT花费市场的规模将达到336.5亿元,2012至2017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4.5%。
从国内情况来看,东软集团的医疗信息服务具备相当优势。宏源证券研报指出,公司在政府信息化、电信行业、公共卫生和医疗IT、能源等多个领域继续保持市场优势地位,在宏观形势较差的情况下实现了各业务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
奥维通信率先开始对养老信息产业的积极布局。据公开信息,2012年10月该公司独家出资200万元组建南京奥维居家养老云服务中心,今年4月公司又独家出资100万元组建天津市虚拟养老服务中心,今年7月公司再次独家出资100万元组建成立甘肃民维虚拟养老服务中心。今年,该公司还在深圳招聘养老项目经理,按照目前的趋势,预计公司未来可能会在全国构建一个规模较大的养老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此外,久其软件是《国家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应用系统》开发商,易联众正在负责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信息管理系统开发。
日系企业捷足先登
日本政府早在2010年出台的新增长战略中就明确指出,应积极向中国等亚洲市场输出"医疗、护理、健康等相关产业"。目前日本已经率先进入高端养老市场。
2004年,日本维斯福祉公司正式进军中国老年人护理市场,其切入点是在大连设立维斯福利商务咨询公司,培训中国护理人员,提供日式护理上门服务。2011年,维斯福祉公司又在大连购买医院设施,改造成立"养老服务中心",目标是今后在东三省建设600多处类似的养老服务中心。
2011年11月,大阪长寿控股公司在青岛设立了第一家日式高级老人公寓,面向高收入阶层提供护理服务,公寓内设置游泳池、医疗设备等,但入住押金高达200万人民币,计划10年内开设100家类似的老年公寓。
日本护理器械界最大的日医学馆也从2012年春在上海市成立合资公司,并首先从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开始销售轮椅等护理用具,目标是到2015年使年销售额达到10亿日元。
此外,日本大型餐饮公司和民集团也试图于2015年前后进军中国护理业市场,计划在福建、上海等地运营日式养老院。和民集团董事长渡边美树在接受采访时称,"中国的老年人数量将是日本的10倍"。和民公司取缔役清水邦晃表示,"在与日本同样面临老龄化问题的中国,很多金融机构都邀请我们到那里开展业务"。
以日本埼玉县为中心经营护理业务的WISET公司也开始参入中国护理业市场。早在2004年,大连市某造船公司曾向WISET寻求培训护理助手的合作,该企业希望将护理助手派遣业务打造成一项新业务。WISET总裁高桥行宪回忆道,"起初我们没有兴趣,但中国是未来的'老人大国',这一巨大的市场,我们没有不去的道理"。2010年,WISET在大连成立了合资公司。2011年,沈阳市也提出合作意向,WISET公司并尝试着与住宅企业合作,在2012年开始经营提供护理服务的敬老院计划。
国内企业纷纷试水
在国内房地产行业,养老地产一直都是热门话题,虽然现有的养老地产项目多停留在造概念买房子的层面,但是养老地产始终引起行业内人士的兴趣。目前万科、保利等均在酝酿养老地产项目。
A股唯一的地产服务类上市公司世联地产与台湾恒安照护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此举标志着世联地产将进入养老产业。世联地产方面表示,通过战略合作,双方可以发挥优势互补的作用,共同探索真正符合中国市场特点的养老服务模式。"没有好的照护团队在社区,很少有老人愿意付高额的费用住进养老社区。"恒安照护集团董事长胡世贤表示,在开发中尽早调低健康老人的预期比例将大大减少亏损率。
此外,并非以房地产开发作为主营业务的塔牌集团,拟总投资10 亿在"中国长寿之乡"—蕉岭县境内开发旅游项目,蕉岭县人民政府为公司提供政府文件规定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支持。目前已有碧桂园等超大型开发商在当地开发相关项目。
双箭股份使用自有资金1200 万元参股设立桐乡和济养老服务投资(48%)。
天宸股份公告称,公司2010年与临安碧雪湖农庄有限公司签订了《项目合作意向书》,意向合作在临安钱王铺开发老年公寓以及配套项目,当时被誉为养老概念第一股。
中国平安的"桐乡平安养生养老综合服务社区"已经启动,建设一站式养生养老综合服务社区。
上海三毛早在2011年3月,就与日本Medical Care Service合资成立了"上海善初会养老产品研发有限公司",公司出资153万美元,持股51%。2012年12月,上海三毛发布定向增发预案,拟募集资金3.5亿元用于善初会养老等项目。上海三毛董秘沈磊表示,公司希望成为高标准助老服务的合格供应商。
新华锦集团大力发展高端养老产业,准备把爱丁堡一号楼改造成老年公寓,满足20%高收入家庭老年人对养老的高质量要求,市场定位以青岛、山东为主,也吸引全国高端收入的老年群体。
金陵药业现控股两家综合性医院:宿迁医院为三级乙等医院,仪征医院为二级甲等医院。公司成立了仪征市华康老年康复中心、仪征市华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仪征市华康保健品经营部 。
金陵饭店在养老产业的开拓中,也注意到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年初与美国知名养老机构诺滨逊国际管理公司合资成立专业养老服务公司——江苏金陵诺滨逊老年养怡股份有限公司,引进国外先进养老管理技术标准。金陵饭店集团董事长汤文俭此前表示,要努力争取做养老产业的一面旗帜。业内预计,公司在养老产业方面或将继续有所动作。而早在2013年以前,金陵饭店集团公司已决定将联合盱眙县相关单位,投资建设大型养老社区。
大族激光出资1.5亿元同四家公司共同设立海南颐和养老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分析师认为,中国的养老产业目前仍处于初始发展阶段,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但具体配套实施政策尚未明确出台,整体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但整体来看,市场潜力巨大。在国外,养老产业是一个很庞大的产业链,老年护理服务业涉及到老年护理服务和设施行业、老年教育、老年旅游、老年金融等各个领域。数据表明,在我国,60岁以上老人有健康问题的比例超过65%,维持健康、专业护理是他们的刚性需求。而不少企业在涉足养老产业时将健康老人作为首要目标,忽略了引进专业康复护理医院的必要性。
养老产业受益产业链及上市公司分析
医疗保健行业是老龄化的最直接受益者。在医疗保健和医疗护理行业中,针对老年人的药品、保健品以及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等细分方向将最直接受益。
-
心脑血管病用药:天士力、信立泰、中恒集团、中新药业、以岭药业和康缘药业
-
抗肿瘤药:恒瑞医药、益佰制药和海正药业
-
糖尿病用药:华东医药和通化东宝
-
抗老年痴呆症药物:恩华药业
-
保健品:哈药股份、汤臣倍健、海南椰岛、交大昂立和东阿阿胶
-
医疗器械:鱼跃医疗、尚荣医疗
-
治疗理疗:宝莱特、乐普医疗、和佳股份、凯利泰以及蒙发利
-
医疗服务:爱尔眼科、通策医疗、同仁堂
-
医疗检测:迪安诊断、达安基因和华测检测
休闲娱乐方面:中国国旅、华天酒店等旅游酒店公司,以及涉及老人手机业务的中兴通讯、TCL集团等。
日常消费方面:上海家化、索芙特、老凤祥、潮宏基、瑞贝卡,以及成人纸尿裤领域的卫星石化、江南高纤等。
生活保障方面:主要寿险公司。另外,养老院、看护机构、养老地产及丧葬业也值得关注。
雷公
2013年11月7日
鉴于日本比我国更早面临老龄化问题,并且有丰富的经验,有兴趣的读者可继续阅读下文。
《日本养老产业的培育之路》
蔡成平
在日本,养老已发展成了极具活力和市场前景的巨大产业,未来的市场规模之大实难预估。日本的养老产业已开始抢占中国养老市场。快速老龄化的中国,今后如何养老,将是一把悬在头上的德摩克里斯之剑。日本养老产业的培育经验值得中国借鉴。在此基础上,如何结合自身国情,尽快探索出适合中国的养老之路来,恐怕已是当务之急。
对任何社会而言,养老都是沉重的负担。但正所谓"危中有机",正遭遇全球第一波老龄化浪潮冲击的日本,已将养老发展成了极具活力和市场前景的巨大产业,业内普遍认为,未来的市场规模和潜力之大实难预估。
笔者就日企今后在华发展前景询问过多位日本政商界名人,他们不约而同地表示,"汽车、家电等传统制造业或许将日薄西山,但在环保节能以及养老等领域,可大有作为"。
日本生命保险基础研究所预测称,中国2040年的老龄化率(注: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率)将超过21.8%,接近日本2011年的水平。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届时仅老人护理市场规模就达100万亿日元,远超过日本。
从现实来看,当前中国老年人消费市场的开发仍进展缓慢,整个养老产业则被称仍处于"沉睡"阶段。在如此庞大的老年需求,及潜在商机的吸引下,日本企业已开始悄无声息地陆续进入中国市场,开始试水、探路(详见《日本护理企业抢占中国养老市场》)。
何为"养老产业"?
在日本,存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顾名思义,"养老事业"主要指由政府主办、以老年人为对象的公共服务事业,整体上是非营利性的。日本为此还颁布了众多法律来确保其公平、公正。
与之相对,"养老产业"则多为民间资本经营的面向老年人的营利性事业。在日本,"养老产业"主要分为六大块:老年住宅(收费型老人公寓、老人集体住宅、昼夜看护服务旅馆等)、老年金融(终身险、看护险、特殊医疗保险、养老金代管等)、家政服务(家务、保健护理、登门洗澡等)、福利器械用品(疗养床、轮椅、拐杖、多功能便池等)、文化生活服务(老人旅行、老人大学、体健等)、其他(老人生活用品开发、销售)。
总体而言,养老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领域广等特点,并对上下游产业具有带动效应。老龄人口的增加无疑会拉动医疗卫生、休闲保健、托管托养、家政服务、文化娱乐、信息咨询等老龄人群服务需求的增长。
不管是"养老事业",还是"养老产业",其最大的课题仍是护理问题。日本在1997年12月制定了《护理保险法》,并从2000年4月起实行"护理保险制度"。护理服务分为居家护理服务和设施护理服务两大类。仅居家护理服务的种类就多达14种。
护理保险的实施,让日本利用护理服务的人数骤增。企业、医疗机构,农业协会、NPO等各主体的参与,也使得日本护理市场在竞争中不断扩大。据统计,日本护理产业吸收的就业人员主要集中在社保领域,仅家庭护理员就已达到40万,将在护理设施工作的人计算在内的话,护理从业者将超过100万,这一规模超过汽车产业的员工数。
"养老产业"何以兴起
目前,日本方面盯准的主要是以中国先富阶层为对象的高端养老市场。整体上尚蹒跚学步的中国养老产业应如何拓展,养老产业模式应如何构建,都还很不明朗。
反观日本,早在1950年代就开始为养老做准备。1950年制定的《生活保护法》明确提出国家责任、无差别平等、最低保障等理念。据此,日本政府遍设养老院,重点救济无依无靠的贫困老人。1958、1959年又相继出台《国民健康保险法》、《国民年金法》,确保养老、医疗实现全民覆盖。这些举措成为老年人晚年生活安定的制度保障,同时也意味着日本的社会保障从救助走向保险(详见《日本通往"最适宜养老国家"之路》)。
1963年,日本制定颁布《老年人福利法》,这是"福利六法"体制(注:指"儿童福利法"、"身体障碍者福利法"、"生活保护法"、"精神障碍者福利法"、"老年人福利法"、"母子及寡妇福利法")的第五部法律,也是专门针对老年人的一项法律,被誉为"老年人宪章"。
这一法律确立了日本老年人社会福利制度的基本框架,其提出的基本理念就是要"尊敬老年人"、"促进老年人自觉"、"确保老年人社会参与机会",并明确规定,国家和地方政府负有增进老年人福利的责任。
经过这一系列的积累铺垫,1970年代,日本的养老产业开始兴起。在当时,整个日本社会开始走向老龄化。仅靠"养老事业"已不能满足养老需求,于是民间资本被鼓励参与养老领域。
1974年,日本厚生省(注:现厚生劳动省)公布"收费养老院设置运营指导方针",对养老机构的属性、设施标准、人员配置、服务标准和优惠贷款制度等做了明确规定,并要求养老机构每年都需向相应的政府部门提交报告,接受其行政指导和监督。
这一规范的提出无疑是很有必要的,但仍然未能有效地杜绝商业利益驱动下的市场混乱,当时的日本一度出现养老机构乱立、养老产品乱开发的局面。
为此,1980年代,日本政府不得不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并开始导入"银色标志"制度,成立由消费者和厂商代表及学者等组成的"银色标志认证委员会",对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老龄产品和服务及其厂商进行认证,并将相关信息向社会公开。
到了1988年,社会对养老机构的需求更加旺盛。为此,日本政府对社会福利及医疗事业团体法进行大幅修改,为民间兴建或经营具有医疗、看护功能的福利设施提供低息,甚至无息贷款,并给予税收优惠。市场需求旺盛,加上政府的此些举措,无疑极大地推动了日本养老产业的蓬勃发展。
1994年,日本的老龄化率超过14%,正式迎来所谓的"老龄社会"。同年3月,日本老年社会福利展望恳谈会发表《21世纪福利展望》,提出应建立"尊重老人意愿的以自立为目的的利用型体系"。同年12月,日本政府出台影响很大的"新黄金计划",即新的《推进老年人保健福利10年战略》。这一"10年战略"主要包括充实地区服务、支援老年人自立、综合实施痴呆症老年人对策、促进社会参与等内容。
同时,以护理社会化为目标,1997年制定《护理保险法》,第一条即规定:"随着年龄增加,身心变化带来的疾病需要护理,……制定护理保险制度的目的在于提高国民的保健医疗水平,增进社会福利"。
1999年12月,日本厚生省、大藏省(注:现财务省)、自治省又共同制定《今后5年老年人保健福利政策的方向》,被誉为是"黄金计划21"。这一基本方针规定:要建设充满活力的老年人形象;维护老年人尊严;支援自立;建设互助地区社会;提供利用者满意服务等。
至此,日本的养老产业基本上蓬勃发展了起来。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日本老龄化的日益严重,日本的养老产业也随之水涨船高,目前已成为日本的支柱产业之一。
但即便如此,日本的"养老产业"和"养老事业"也仍然处于无法完全满足养老需求的状态。就拿最基本的老年人专门护理人才——"介护士"而言,一般都必须修完13门必修课,并通过介护士统考后才能拿到资格证,然后在统一法律规范下持证上岗,但目前约50万名介护士,根本无法满足需求,介护士匮乏正成为日本严重的社会问题。
不过,与之相比,中国的养老不论是法律建设,还是政府及民间资本的参入方面,都严重滞后。按照目前的应对节奏,根本无法迎接快速老龄化的挑战。未来如何养老,将是一把悬在头上的德摩克里斯之剑。在借鉴日本等国经验的基础上,如何结合自身国情,尽快探索出中国的养老之路,恐怕已成中国的当务之急。
(作者毕业于早稻田大学,著有《柳井正与优衣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