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股票 |
分类: INV[股票投资] |
跟来自券商的老乡通了一番电话,他打听了我的投资现状,并推荐我去注册一个资产管理公司,并给我引荐了一位需要管理100多万资产的上海本地客户。
其实,关于投资公司化问题早就考虑到了,并在IIG中做了一些初步设想,由于投资决策是相当个人化的行为,无论是巴菲特管理的上千亿的伯克希尔.哈撒韦投资帝国,还是国内但斌、王亚伟等大牛们管理的私募基金公司,其实都说明一点:所谓的团体投资决策是个伪命题,如果说团队决策在其他商业领域是必需的,那么在资金管理界显然是个例外。
即投资事业主张的是个人决策,是提倡个人英雄主义的地方。所以投资就是投人,而且就是投资产管理者本人,而不是销售人员或其他。
这就是我说买基金最重要的是去研究背后的基金经理是谁,而不是基金的名字,或者过去几年的业绩,比如王亚伟执掌的华夏成长基金,七八年时间曾为客户带来了超过10倍的收益率,这在公募基金领域是绝对的王者,放到全世界也是赫赫有名的,但是现在王亚伟已经自立门户,如果你还冲着“华夏成长基金”这个名字,或者因为过去是王者,你再去买这个基金,可能死得很惨,因为现在执掌这个基金的可能是个80后的小衰人。。。
至于什么时候可以真的走公司化道路了,我想首先最需要的是自己的投资理念和体系的成熟和稳固,还有最好是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牛熊周期,即度过下一轮牛市才能说我的实战是充分的。
基于此,我认为当前还不具备公司化的条件,我必须等待经历一轮牛市,哪怕是09年那种小牛市。当前还是走委托理财(个人认为股票投资不是理财,所以这里用理财也不太准确)方式,也正是目的所采取的证券账户全权托管方式。
这是对他人负责任的态度,更是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一个没有经过足够训练的特战队员是无法完成那些“不可能使命”的。
未来公司化构想:
1. 形式:合伙制
2.
人员构成——至少需要三类人:会计师(至少一类本科,持有会计师资格证书)、行业分析师(至少一类本科,有至少五年行业工作经验的人)、销售人员(至少大专,至少具有三年以上销售经验的人,我的全部时间和精力应该放在投资的核心地带——企业分析)。
3. 对客户的要求
A.
行为要求:由于践行严格价值投资策略,所以必须保证一年最多只汇报一次业绩,中间不能有任何关于投资的电话或邮件,否则退回资金,合作失败。这样要求并不是为了保密,而是心理状态的保护,避免短期波动引起错误动作。至于向我推荐股票、递送小道消息那更是严厉禁止!
即充分信任是合作的基本前提。
B. 资本要求:至少50万,而且必须是中长期自由资金,即至少1年内不会动用的。
C. 最理想的客户:具有类似的世界观和较高的文化素养,对远期财务状况极有野心,有素质的成功的实业老板。
当然,更希望商业合作对象是长期甚至终身合作伙伴,而且之间的关系不仅限于金钱,更多的是一种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认可,至少在金钱之外有一两门共同爱好:比如看书、旅游、养生等。。。
D. 哪些人不能作为客户:缺乏素质的土豪、想赚快钱的投机者、富二代。
4.
A. 职业素养
基本态度:把客户的每一分钱当做自己的血汗钱加以管理。
核心目标:实现资本长期可持续积累。
B. 价值投资为主体的多元投资策略
坚持价值投资为主导,但不排除偶尔的套利性投机行为,但投机比例不超过总资产的20%。
坚持保住本金是投资第一要义等一系列核心原则。
投资标的仅限于股票和债券,包括A股、港股。(目前还不涉及美股)
严格禁止融资融券业务。
C. 绝不承诺业绩,但承诺保本
只有非常不专业的人士,或者传销等非法集资行为承诺能够一年赚多少,真正专业的投资都是不保证业绩的,这在投资界是常识,但很多人都有误解,认为委托给别人,就必须有个业绩承诺。
不保证业绩不是不自信的表现,而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谦卑和敬畏,从现实看也是如此,没有人哪怕股神都无法预测未来,何况我等普通人。
遗憾的是很多人很不专业,只要求收益,但又不想承担风险。这就是我为何讨厌那些房价一跌就拉横幅维权的人,这是一种典型的不成熟表现!
毕竟合伙投资必须是共享收益、共担风险的。这跟借贷行为是有本质区别的。
承诺保本是基于价值投资的自信,以及对自身实践的自信,如果发生本金亏损,我将用自己的资金进行弥补。
其实承诺保本这也不是行业必须的,完全是基于个人的良心道德。
D. 管理费用和业绩提成
管理费用:当前自己技能还处于成长期,所以我认为没有资格收取管理费。
注意这一点跟很多公募、私募基金是不一样的,他们是按照托管的资金固定比例收取管理费的,无论你客户是赚还是赔。这就是基金制度的一大诟病,直接导致基金经理只想做大规模不想做大业绩,或者只想做短期业绩以吸引更多的资金,而不是集中于长期的资金回报率。
业绩提成:行业惯例一般是抽取利润的20% - 50%,当然,这个可以根据客户要求进行协商。
E. 专注于投资
不做跟投资核心任务不相关的事情,比如讲座、写书、营销等等。
在过去的IT工作时就发现有些公司存在比较大的问题,把那些软件写得好的人都推向了管理层,素不知有些人就喜欢写程序而不喜好发号施令,同时新进的人会弄出更多的BUG,这可以说是人力资源的双重损失。
专注、持久的专注才能造就卓越——这就是一条普遍的社会规律,适合于任何行业和领域。
关于价值投资者的长远未来,我非常认同陈理的观点,私募基金公司这条路不应该是价值投资者最后的归宿,而应该走投资控股公司,就如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或者国内郭广昌的复星集团。
参考巴菲特的个人发展历程,即三步走:个人独立投资 > 个人委托理财 > 投资控股公司
至于如何将规模最大问题,其实有两条路径:
A. 跟卖产品的实业企业一样,配置相当的营销人员,把短期业绩做上去。
这样,通过巨量资金和普通收益率获得大规模。
B. 限定客户数量和资金起始规模,通过持续收益和长期复利积累,把规模做大。
限定客户数量本身就减少了客户管理的风险。
让我想到了软件里面的一个重要现实——真正的高手是用尽量少的代码实现系统功能,因为每一行代码都有潜在的维护成本。
做资产管理何尝不是如此,更何况认可价值投资理念的客户本来就是极度稀缺的。
简言之,A强调营销力量,而B强调投资收益率。
我相信用好的投资业绩去赢得客户远比营销手段要好得多!
所以,在我看来定位于成为卓越投资者并愿意为此付出毕生精力的人应该选择B而不是A,比如一代大师费雪终身打理的客户也就10来个。
当然,追求大规模本身也不是必须的,因为大不一定强,有时候小的才是美的,小的才能更持久延续。
比如很多富豪家族就只管理自己家族的财产,能够把财富一代一代延续下去。
shannon
Apr 11th,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