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天士力董事长——闫希军谈中医药产业如何国际化(转)

(2012-06-18 15:21:29)
标签:

转载

主持人(搜狐财经中心副总监张翼):各位来宾,各位同学,非常感谢大家能够参加今天晚上的演讲会,今天晚上的演讲会由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华商报主办,搜狐财经、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宗濂书院、启德书院承办。首先介绍一下主办方以及陕西西安医药界的领导,他们是: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副院长魏玮教授;陕西证监局稽查二处副处长李咏梅博士;西安市药品监督管理局稽查分局、保健品主管官员张雷女士;《华商报》财经版主任李亦南先生;《华商报》首席记者韩博强先生。

    搜狐企业家论坛是互联网领域最具影响力的高端财经论坛,过去一年我们累计举办了14场高校演讲会,我介绍一下演讲会的嘉宾——天士力集团董事长闫希军先生,他拥有博士学位,是企业家里面为数不多的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同时他也是十一届人大代表。

  中医药产业要不要国际化?怎么国际化?有请闫希军先生演讲。

http://photocdn.sohu.com/20110603/Img309285856.jpg
(闫希军先生演讲现场)

  以下是闫希军演讲实录(根据现场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欧盟市场,中药面临退市的危情

  2004年3月颁布的《欧洲传统植物药注册指令》规定,从2011年4月30日起,在欧盟市场销售的所有植物药要按新法规注册,获得上市许可才能继续销售。这一法令使欧盟成员国之间对植物药监管走向统一规范,标准提高。7年的过渡期内,国内中药企业未引起足够重视,现在过渡期过去了,中药在欧盟的发展陷于被动。中药在欧盟市场,面临被迫退市的严峻局面。

  为什么没有引起重视?我们过去在欧洲市场能够销售的,在各个药店能够买到的,都是多少家生产的老产品,新产品不多。它有一个条件,或者在欧盟每一个成员国销售15年的,要拿到海关进口的单子,或者在其他第三方国家(除去中国)销售30年,就这么两个条件。这个是大体一个产品的230万人民币,它就可以作为植物药在这个药店卖。过去满地走的水货,现在没有一个企业去想透这个,它也在那出口。所以说我们国家管理上,在医药产业走向国际化管理上很缺乏,现在就造成极度被动。

  美国FDA对植物药敞开大门,但中药仍在艰难探索之中。2004年,美国FDA颁布《植物药研制指导原则》,首次承认植物药可以成为处方药,好不容易出了这么一个文件,现在吃中药不犯法了。2006年,FDA批准一个绿茶提取物制剂为处方药,成为植物药开发的一个里程碑。目前中药申报FDA的实践仍在努力推进之中。

  中药国际化:复杂的巨型工程

      中药的国际化是一个复杂的巨型工程。复杂在哪儿呢?因为咱们国家是儒家学说,各说各的理。光中药现代化,中医就站出来了,说中医也要国际化,那个东西一人一个说法,没有统一的标准,凡是能拿到摆在桌面上的是抹不开的。但是大家都知道,中医里面有药,有药必有医,中药辨证施治的过程当中,它本身就是有医学支撑体系在里面,它这两个词是分不开的。另外还有复杂竞争的局面,包括韩国、日本和欧盟的植物药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都是非常激烈的。

       中药国际化已经时不我待,进入实质性的竞争阶段,资本、技术、人才、资源自由流通,大量资金向中药行业流动。国际竞争日益深入,中医药不能长期处于孤立、封闭的状态。

  2009年,第62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中国发起的《传统医学决议》,敦促各国将传统医学纳入卫生体系。2009年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了中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推进中医药标准制定。我们国家派出了强大的谈判团,谈判的时候,我们提出要主任委员,韩国、日本极力反对,打得一塌糊涂。最后我们找到澳大利亚,让澳大利亚成为主任国,我们成为秘书长国,现在的上海卫生局副局长担任秘书长。现在我们开始实施了好多的标准企业,它跟韩国的这些国家看谁跑在前面,制定这个标准变成国际了,那我们中医的方向就国际了。

  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纳入国际疾病分类(ICD-11),单独设立一章,给我们中医药发展创造了法律的条件。中医药由于自身的历史条件、语言形式、思维模式、文化差异构成了自己发展的自然屏障,但同时也给我们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因为中国的经济改革开放,所有都是从国外搬来的,技术流水线、标准都是搬来的,汽车产业、家电、电子信息,哪个产业不是搬来的?那么我们都是从人家那吸收过来的再创新,唯有中医药这个标准要从中国自己起草原始的标准,一旦走起来的话,那就是拥有知识产权、话语权,它是一个竞争,也是一个机遇。一个是产品的技术标准创新,战略制高点,再一个是做强产业,确立优势,掌握主动权。

 

  中药国际化 三步走战略

  中医中药走向国际化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大唐时期把中药带到了日本,二是郑和下西洋,中医药走向了东南亚17个国家。现在就要看我们的了。如何应对呢?要保持乐观,坚定信念,果敢行动。中药国际化面临着机遇,也有挑战,存在商机,也有困难,最终的出路就是创新管理、勇于实践。

  我有一次在哈佛大学讲课,讲完了以后,有个中国学生就问,“你说我们中国有多少人看中医、吃中药?”在今天这样一个数字化的时代,我们要不加强科学研究,不追求科学,不追求创新管理,光坐在这坐而论道,靠老祖先的之乎者也模糊的概念,中医药是走不出去的。

  中医药国际化要有三步走的战略,首先要走出去。走出国门,代表着我们中国新时代、科学时代的科学家和企业家的精神,要赶快走出去。二是要走进去,走进世界,代表着我们中西医融合。现在全世界不讲结合,一讲结合矛盾就大了,我们讲融合,技术标准接轨,成为国际化的药品。再一个要走上去,走上高端。要让标准接轨、语言无障碍、产品有亲和力、消费者有信赖感。

http://photocdn.sohu.com/20110603/Img309285857.jpg
(闫希军先生讲述中药国际化)

  有人说中医药要文化先走出去,文化走出去是一方面,但是我们的产品走不出去,不能给主权国的公民带来利益,不能够从认知到认同到依赖,你这个文化深入不到国外的民众心目当中去。产品走出去了,给消费者带来利益的时候,你的文化自然就解决了,接受产品的过程,也就是接受文化的过程。

  中药国际化必须转变思维方式,要以目标为导向,以中药国际化的中高端目标(走进去,走上去)为导向,从“摸着石头过河”,进入科学规划与设计的阶段,进一步达到流程化、持续化。

  第一、从自身诉求要向对方需求转变。我们老说中医药是伟大的宝物,是中国几千年瑰宝。你拿出来要向世界人民服务,不服务你就该进博物馆,中药国际化不能只靠我们自身的热情诉求,更要立足于目标国对中药的需求。到美国有美国的需求,需要从根本因素上了解需求,应用需求,挖掘需求。要了解目标国的疾病谱特征,传统医药应用的基础、态度和特点,药品市场规模和市场潜力。如果在中国都没有规模,你怎么走出去?

  第二、从单向思维向双向思维的转变。中药国际化不能一厢情愿,需要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实现双向互动互融。我们要根据人家的需求,将来中药走出去,不但按照标准走出去,我们还走上国会去讲,要跟医疗保险公司去建立合作。进行文化的交流、语言工具的转换、理念意识认同,达到中西医药融合,技术方法转变,技术标准接轨。

  第三、表面现象向深层本质的转变。对于东道国而言,不只是接纳中药产品的单纯问题,体现着主权国家的权利意志和根本利益。比如说美国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的连锁店开得满地都是,那真正扰动了我们的主权意识。要向主权宣示,医药政策的创建和变更,就是一个国家独立主权的宣示。还要与生命的对话,中药与东道国公民之间展开生命的直接对话,并在东道国市场抢占一席之地。

  第四、面对现在向着眼未来的转变。中药国际化不能只关注现在,更要设计未来,创造未来。既关注当前的投入,更要重视未来的产出。在申报注册的基础上,系统谋划未来的生产供应、药品监管、医生和患者的接受、中药的安全合理使用。

  第五、经验思维向科学思维转变。中药国际化,不能只靠朴素的经验和感情,最终要依靠科学和事实,彰显科学精神,揭示科学真谛。这是我们要表现到的。我们现在一说中药就变成巫术,它是科学的一个保障,而不是科学的泡沫。中药国际化需要各个方面、各个要素全面的一个系统的创新。

  第六、单元思维向系统思维转变。中药国际化需要各方面、各单元、各要素的全面系统创新。

  第七、技术思维向经济思维转变。中药国际化既要考虑到技术标准,更要考虑到经济的目标。中国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是壮大中国医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从制药大国走向制药强国的现实选择。

  第八、产品出口向产业融合转变。改变以保健品、提取物、药材出口为主的局面,以国际化中药大品种为龙头,带动产业融合。以专业化、差异化为出发点,从研发、生产、物流、营销各环节,在确立优势领域的基础上,寻求国际合作;再一个就是利用国外企业的地缘优势、技术优势、人脉优势,借船出海。

  第九、创新学术到完善药政的转变。适合中药特点的药政管理,中国古代没有,西方现代没有;建立和完善药政要从现在做起。我们中国官员现在的观念都有很大的改变,都在推动这个事情。要建设以法制化、制度化、标准化为主要特征的药政管理,帮助中药走出去。

  第十、产品市场向资本市场转变。中药国际化,要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才能既“做得好”,又“做得快”,“做得大” 。中药企业自己干,没有钱,国外都是以资本融合为保障的。

  十个转变,前面三个转变是一个客观的思维转变,后面五个转变是长远的思维转变,最后两个分别是制度思维转变和资本思维转换。我们中药国际化光在那喊不行,我们大家都要动起来。

 

  中药产业,为什么做不大?

  中药国际化呼唤科技创新,这是我们实践的体会。首先不同的区域采用不同的策略,一个是三类市场联动的做法,处方药,传统植物药草药,食品补充剂保健品,不要谋求在一个点上。在欧美发达国家市场要以新药申报、传统药申报为主。利用欧美植物药政策开放和调整的有利时机,以传统天然药物或草药申报,进入医疗体系,抢占市场先机,这个市场是巨大的。像亚非发展中国家市场,我们也可以把我们处方药申报、保健品申报进入,我们国家的新药审批的标准体系比较健全了,但是我们缺乏西方发达国家实事求是的传统,我们还是比较有教条的传统。如果组织专家把非洲的大的联盟国统一了,这样的话,我们将来药品就可以走出去。

  根据中药研发的特点,要把药品包成西方发达国家的组分药,一是把市场卖得最好的药品只控制一、两个指标,那么我们现在把它那里面能分离出来的全部分离出来,它的结构是什么?再一个我们定量,他们之间的配比关系是什么?过去的笼统控制的或者少控制的,现在把它组分拿出来全部搞清楚。确立了定性、定量的标准,检测方法、手段都明确了,中药就能表达清楚,能够走出去,那么就变成一个新药,朝着新药的性质研发。

  组分配方有中医的体系在里面,我们按照中医理论按照组分来配方,老中医配方是按照一味中药多少钱来配方,我们把药材几个组分搞清楚了,我们按照中医辨证论治的体系,这样确定药品的成分。

  照上面方法研究的新药,物质基础基本明确、作用机制比较清楚、临床定位更加准确;更适应现代制造业的工艺技术和质量标准要求;便于形成以专利保护的知识产权;更容易以药品身份进入国际主流医药市场; 有利于分类指导,分类研究,分类管理,分类发展。目前已从 300 种药材及20个中成药制剂中制备出13000多个组分,为中药新药开发提供物质基础。

  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中英双语SOP体系和GxP规范样板。建立完善的产业链,实现技术集成和产业协作,上下游贯通,达到全产业链的标准化。中药为什么做不大?都在做一个产品而没有在做一个产业。需要产业链保障,才能把这个产业做大。这次在人大会上我提了一个提案,要建立《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中药材的基地管理,没有人管理不行,国家就要把企业动员起来,一块儿进行战略储备,这样的话才能够保证正常的质量保障体系,稳定价格体系。光靠降低价格不行,要构造体系和产业链。

http://i1.itc.cn/20110603/a0f_b77c20e4_5a77_d173_7e9d_4d42965bea7d_1.jpg
(闫希军先生仔细聆听现场听众提问)

  国内市场为国际化研究奠定安全性数据的应用基础,让中国人先弄清楚,再推到国外去。以国际注册申报为基础,带动科研。要从理念上合作、共享、双赢。科学、严谨、伦理、诚信的原则,最后是重点要方案的可行性、数据的可信性、结果的代表性。多种交叉学科和方法,在临床研究方案制定中综合应用,是保障研究方案的可行性、数据的可信性、和结果的代表性的基础。中药研发的特色是以临床经验为基础的反向研发。要以项目为依托,积极而充分的交流沟通,达成理解,形成共识。

 

  中药国际化 天士力在美国

  回顾天士力探索中药国际化过程,前期是“摸着石头过河”,历尽了磨难。以前不知道中药能够国际化,我们不断地探索、研究、不断地练内功。做美国临床实验的时候,我们就用了十几个月,我认为我们功夫练得差不多了,在2000年6月我们又申请了一次。2010年我们二期临床宣布结束,复方丹参滴丸二期临床实验方案的设计,首先是要参考国内、国外大量的临床应用的经验和安全性,其次要把美国FDA这么多年批准的同类药的方法,拿来研究。再一个要研究怎么靠近中药的研究的特点。这个实验打通了一个通道,我们未来的中药完全可以按照这个方法。

  没有我们在国内大量的临床实验和技术研究,就不可能设计好。我们在设计临床方案的时候,把这些困难因素及结果都要考虑进去。美国FDA认可复方丹参滴丸Ⅱ期临床试验在统计学及临床上的显著性,并同意进入Ⅲ期临床试验。而且同意授予天士力SPA许可(Special Protocol Assessment),按双方认可的临床方案完成试验后,即可批准上市。我们体会到美国FDA对中药申报的这种态度和原则,态度是积极的,标准是严格的,它对临床的效果是非常注重的,策略是灵活的,重视质量。美国FDA两次答辩会完了以后,要把不同的人说的不同的意见,总结无异议,落在文件上,这个文件就是药的法,大家都照这么做。

  我国与美、法、俄等国家,签订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达到48个;与76个国家签订含有中医药合作内容的政府间协议96个。此外,中国的中医药教育和交流要走出去,我呼吁我们国家中医药40多个大学学院,北大、天津大学等应该走到国外招生,外国到中国招生。中药教育交流合作要四个结合,一个是走出去,引进来,二是院校和民间结合,三是民间和政界要结合,四是人才和市场要结合。中医药要两条腿走路,一是要科技创新,二是走出去形成一个互动的关系。

http://photocdn.sohu.com/20110603/Img309285858.jpg
(闫希军先生详尽回答提问)

  中医药的服务技术要走出去,形成联盟,我们现在组建了一个中药国际化的产业基金,这个基金已经组建起来了,社会基金和国外几个基金都参加了,你有这个产品,按照这条路我能做成药物。我们现在在北美成立了一个上市公司,把复方丹参滴丸在国外报的一部分产权装进去,装进去上市以后,未来的其他企业,也放进去,企业不占股可以,我们把这个上市公司买来,这样的话,一个是基金投资平台,第二个是资本平台建立起来,源源不断地推进中药国际化。

  中医药国际化顺应了回归自然、追求大健康的潮流。中药国际化是包含文化交流、技术合作、经济发展的“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期待着更多的青年一代接过这个接力棒;中药国际化也是大健康事业中的一个技术创新点、经济增长点。大健康已成为时代的大趋势,展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投身大健康事业,能够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财富梦想,实现自身的价值!

  中医药国际化,注定漫长而艰辛

  提问:我有一个疑问,就我的了解而言,中医最大的特色是因人制宜,一个医生在给病人开药的时候,会根据个人的体质开不同的药方。中医药的个性化与和标准化是不是一个矛盾呢?

  闫希军:中医药产业一定要分类指导、分类研究、分类发展。中国的辩证论是因人而治,这个是个性化的,但是疾病是可以分类的,西医也是一样。商品化时代,假如我们全都喝中药汤的话,那我们今天的制剂学就没办法发展了,我们的医院就都走街串巷,到家里治病,都成为家庭医生了。当然,我们要保持传统,不能说今天发展中医现代化,未来就没有家庭医生了,那我们就毁灭了中医的发展。比如工业化把产品保障起来,剩下来的疾病就是中医个性化,不要把中医分散化,这是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方向性问题

       提问:中国医药产业的国际化,大概应该需要多少年才能真正实现?一个产业的国际化,人才储备很重要,现在中医药企业在各个高校的教育培训不是很重视,像我们医学院就没有中医药方面的专业,教育部对这个专业应该怎么去设置?

       闫希军:医学教育是关系到医疗体制改革的关键问题。医疗、卫生改革,国家出了不少文件,社会多元化干预的政策逐步落实,改变过去官办统治的医学保障体系,把不同需求的人群划分开。我们国家要低保障、广覆盖,把特殊人群先分流走,他要自己去买这个医疗服务、医疗技术。通过医疗改革,能够使得教育体制发生大的改变,培养学生究竟为了什么?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推动医学教育发展。

  中医药国际化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个产品、一个企业的国际化,不等于说整个中医药就国际化了。但我们要从一个个项目做起,项目带动企业走出去,带动人才组织起来,通过项目的带动,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国家带领着这个团队走出去。如果我们连一个项目都做不起,我们一个产品也走不出去,那我们就永远停留在零起步。这个起步很重要,我相信中国人非常聪明,只要有人起步了、带动了,后面跟随的人会非常多,发展会非常快。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