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冰粉的小姑娘
(2022-10-16 10:49:58)
标签:
文化教育情感健康 |
卖冰粉的小姑娘
兰勇
20点39分,气温39度,重庆新锐地带门口。
路灯被树阴遮得严严实实的,却有几个人站在那里。干什么的呢?一张小桌子上摆了两个保温桶,有一张纸片,上写:手搓冰粉。
天气太热了,路过的人并不多。关键是他们只是默默地站在那里,不吆喝,谁知道你们是干嘛的?等看清楚了,已经走过去了。
站在摊位正后方的是一个年轻的姑娘,具体年龄看不清:一是光线,二是她戴着口罩。石桥铺疫情没有那么严重啊,且是室外,为何要戴口罩呢?其余两个人没戴口罩能看清:一个是中年妇女,一个是老年妇女。老中青三代,小年轻才是主角,长辈是来助阵帮忙的。
有诸多不解:为何不选一个人流更大的路口?为什么不吆喝?是小姑娘的职业还是在体验生活?明晚还会出现吗?
第二天,19:05,我们又从那里经过。时间还早,光线尚好。只有她一个人了,但我们仍无法判断她的具体年龄,因为她仍戴着口罩。仍是不招呼客人,甚至眼皮都耷拉着,不看过路的人。这样腼腆如何做生意啊?科园四路同样有人在卖冰粉,也是两个年轻的姑娘,还架着手机开着直播与网友互动着呢。近些年,网上不时能看见全国各地穿着清凉卖这样、卖那样引发争议的新闻。人与人的差别怎么就这么大呢?不过,这位的保守反而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她是因为刚刚入行不好意思还是觉得自己的职业不够高级呢?有一点可以肯定:她是一只正在学飞的雏儿。
小时候,逢场赶集时,我也去摆过摊卖凉水、租小人书。简陋得很:卖凉水,就是去打一桶井水,在里面放一些糖精,桶旁挂个小盅子,水上铺一张新摘的荷叶;租小人书,在市场中找一个墙角拉一个线索,把自家的小人书,一本一本挂在上面,在周边摆几根供人坐着看书的小凳子,就可以开张营业了。也是不敢吆喝,只是眼巴巴地瞅着过路的人,想用眼神把人们拉过来消费。还有点怕碰上熟人,怕他们说自己小小年纪就想着做生意赚钱——钻到钱眼里去了。经常是等老半天也没有一个人来照顾生意。就是在那个时候对“照顾”“光顾”“惠顾”这样的字眼有了更深的体会。生意还是会有的,因为那时没有冰柜,也就没有冰糕、雪糕之类的,天气跟现在一样炎热,在我的印象中,甚至更酷烈。别说空调、风扇都没有,大蒲扇最常见,不管用的。农村的集市在室外,准确地说,就是穿街而过的公路,炭灰的,来一辆车,尘土飞扬的。三五天才有一次集,四里八乡的人都来,摩肩接踵的,挤得水泄不通。人们一会儿就口渴难耐了。明知就是场边井里的凉水,也要喝上一盅子。还有小人书,那时可是我们唯数不多的精神食粮啊,没有网络、没有电视,甚至收音机也没有。一本小人书看百遍都不止。看一本小人书,一分钱;喝一碗凉水五分钱。摆了一上午,能收获了几毛甚至几元钱,挺让人开心的。那是自己亲手赚来的钱,意义不一般。
第三天晚上再从那里经过,快要走过时,“冰粉……”我猛然听了她在发声。音很小,有些怯生生地,但是清晰的。等我们回头去看时,她又把眼皮耷拉了下来,甚至低下了头。
妻子决定买一碗。我说等明晚:必须看到她的成长。
我希望她对自己的职业不再感到羞愧,希望她迅速娴熟自如起来,但又不希望她成为了一个熟透了的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