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耳朵的选择

(2022-08-21 11:56:54)
标签:

教育

时尚

文化

娱乐

 

 

耳朵的选择

  黎戈有言:“莫失己道,勿扰他心,道理还是拿来管理自己吧,我始终认为,通过自我建设让自己成为美好的存在,是比言教更好的心灵指引。”耳朵的选择让我们通过自我建设实现生命的延伸,倾听人生的独语,但我们仍应警惕信息茧房的牢笼与桎梏。

引用的名言与紧跟其后的议论有些不搭。名言强调的是勿扰他心,强调要自我建设。议论强调的是什么呢?通过自我建设实现生命的延伸,还是自我建设啊,怎么一下子就扯到倾听人生的独语去了?它们之间是逗号,应当是一脉相承的。可是贯通不了啊!

耳朵选择自我建设”“生命的延伸是什么关系?到底是谁在成全谁?是不是应该是自我建设可以通过耳朵的选择来实现生命的延伸呢?也就是“耳朵选择”应该只是众多“自我建设”手段中的一种吧。

我们仍应警惕信息茧房的牢笼与桎梏,转折是如何发生的?这之间是什么逻辑关系?读完全文,你才会明白,这最后一句才是本文的核心观点。

 

  身处于工业化的流潦中,人们总是被外界的标准模糊本心,为所谓的标准裹挟前进。正如弗洛姆在《逃离自由》中所言:“现代人生活在幻觉中,他自以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实际上他想要的不过是别人期望他要的东西。“若一味沉浸在外界的声音中,只会失去内心的尺度与自我的选择。

工业化时代,人们容易被外界的标准模糊本心。作者用的是总是一词,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不过,不能一味听从,还要选择这个意思表达清楚了。

 

  “让懂的人懂,让不懂的人不懂,让世界是世界,我甘心是我的茧。”这是简媜对倾听自我声音的认识。我甘心是我的茧,排除了外界嘈杂,理性面对现实落差,坚定自我,在洪流中伫立,于是茧中便亦有了一番天地。

这是在发挥耳朵的屏蔽功能么?那还要耳朵来干什么呢?还选什么选啊?这是比选择更极端的方式——屏蔽。有一个问题:简媜是一个表达者,我们才是倾听者啊!她表达的意思是:你爱懂不懂,即你爱看不看,看听不听。我只表达。

 

  耳朵的选择,让人走入思想的旷野,聆听自言自语的咕哝,聆听心弦拨动的铮声,聆听空谷传响的足步,聆听生命涌动的潮汐,所有的一切,都是人生的独语。

走入思想的旷野,就是远离表象;“聆听自言自语的咕哝”就是倾听自己;“聆听心弦拨动的铮声”是进一步走向自我;“聆听空谷传响的足步”这是要干什么?又要走向外界吗?“聆听生命涌动的潮汐”,这又是在说自己,这几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有些混乱。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万物”。比肩于自我,立足于天地。自我价值的追求与涌流的生命之潮相接轨,在新时代的坐标系中标准自己的前进方向。如此的特立独行,波涌浪叠亦或者是静水流深,为云为雨或为虹为霞,都是耳朵的选择,都是个性的彰显,都是自我的延展。

独与……”,怎么就冒出这句话来呢?与上下文是什么关系?前文是讲自我建设,天地属外还是属内呢?且它们怎么就成了耳朵的选择了呢?

 

  君不见伍尔夫,坚守着自己内心深处的声言,排除外界的杂音,“他人的眼睛是我们的监狱,他人的思想是我们的牢笼。”君不见王小波,特立独行,坚持着自我声音的选择,“我不能决定怎么生怎么死,但我能决定怎么爱,怎么活,这是我的自由,我的黄金时代。”

伍尔夫说的眼睛啊,不是耳朵。王小波说的是自己的决定,也不是耳朵。伍说的是为什么要坚持自我,王说的是怎样坚持自我,有什么好处。与耳朵的选择有些错位。

 

  每个人的人生方向都应该由自己来选择,遵循自己耳朵所听见的声音,突破乌合之众思潮的包裹,掌握自己人生故事的书写。

遵循耳朵所听见的声音,强调的是自己的耳朵,不是他人之耳。乌合之众这个措辞够狠的。下面如何扳得回来?

 

  当我遵循耳朵的选择时,我便神往了。

    以上,前面讲的是坚持耳朵选择的好处。1717字,用了719字来阐述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不是有些比重失衡了呢?

 

  莫失己道,勿扰他心,耳朵的选择,让我们摒弃了外界声音的嘈杂,但这并不意味着囿于信息茧房与自我认知中、一味排斥外界的声音、消极避世。极端的“自我”,只会导致最终的“自缚”,落入现实的无尽深渊之中。正如马可·奥勒留在《沉思录》中所言:“我们听到的一切都是一个观点,不是事实;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一个视角,不是真相。”

强调耳朵的选择,但也要警惕自我圈囿。引入马可的话是何意呢?过份强调自我沉思可能出现的另一种困局呢?还是外界的声音过于单一呢?需要稍微挼一挼、顺一顺。

 

  诚然,选择自己的声音是对个性的发扬,对自我人格的秉持,但若固执自见,以邻为壑,画地为牢,便会像《庄子》中所言的那样:“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水者,笃于时也。”

再次引用庄子之语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不能固步自封,要有选择地听取外界的声音。

 

  耳朵的选择,更需理性地判断外界的声音。若执拗于自我的声音,摒弃外界一切的意见,只会竖起人与人之间的阻隔,造成自我的偏激,武断的评价。便如“后真相时代”理论所讲述的那样:相比于客观真相,人们更愿意相信他愿意相信的“事实”。如此,就背离了自我声音选择的初衷。

 

  只听见自己想听见的东西,沦陷于自我所编织的声音,这只是一种单向度的认识,是一种逐利化的表达,更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解构。马尔库塞有言:"当人们被剥夺了反思与沉痛的思考后,他们所剩无几。”拒绝外界的理性之声,只会让自己被自我编织的谎言束缚,将深入思考与理性束之高阁,失去反思能力,只余下妄自尊大的狂妄与浅表化的思维能力。假若不能正确地析耳朵的声音,那么各个方向的力都会成为前进的阻力。

更加理性地判断外界的声音,应是这部分的分论点。但马尔库塞的话与该段议论是不是表达了相反的意思?请注意被剥夺了这几个词。自己剥夺自己不是被剥夺,是主动屏蔽吧。

 

  王开岭在《精神明亮的人》中批判现代人“缺乏远阔的审美想象,视野惟碗口大小,眼光也只有筷子长度。”闭目塞听,我行我素,只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连连。在自我编织的巨网中苟延残喘,挣扎喘息,目光所及之处遍地狼。于是,自我声言所构成的狭小的格局与视野,生生被扯作一张网,将人们紧紧束缚。此时,自我之声反而成为了自我的樊笼。

自我封闭的另一坏处。

 

  世界是万物的,声音的选择构成了自我世界的丰富,既然存在,就要被感知。风来自四面八方,汇集到一处,便不断上升。

 

  耳朵的选择,不仅是自我之声,更有他人的理性之声。倾听他人的声音,赋予思考灵动的色彩,趋利避害,找到人生的命题与方向,让他人理性之声的余音浇醒思考的迷惘。正如英国诗人约翰·多恩所言:“没有人是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个人都是广褒大陆的一部分。”汲取外界之声,造就了自我的良方。

从马可、庄子、王开岭、多恩,还有不太恰当的马尔库塞都在强调同一个观点,有无层次的递进或加深或开拓呢?似乎没有。只是简单的拼凑与组合,没有系统科学的安排。梳理一下:听(马可、庄子)——理性地听(马尔库塞?)——听的好处(王开岭、多恩)?

 

耳朵的选择,坚定自我内心深处的声音,排除外界的嘈杂之声,选择外界的理性之声,作茧以见自我,破茧以拥世界,于岁月,踏征途;以一世,去修行。

 

整体感觉:

是作文,不是创新作文。

所谓创新作文,要么角度巧妙,要么选材独特,要么文体别致,要么语言与众不同,要么形式别出心裁,要么立意特别深刻,要么观点尤其新颖……

这篇文章的观点就是在关注自我的同时,一定不要为自我所困,要吸收来自外界的声音。这是一个很庸常的观点,并无新意。

有自己的观点,却没有具体的事实,只有空洞的说教。是名人在聚会,是警句在联欢。且有些名人是不想来的,是被生拉硬拽来的;有些警句并不贴切,甚至是相左的,是被强行扭转的。

这种写法是时下高中作文的套路,是模式,没有真正的创新。

“耳朵的选择”与“眼睛的选择”,有无区别?作文都将耳朵扩容了,包括了“眼睛的选择”。那“鼻子的选择”“舌头的选择”“皮肤的选择”呢?其实也是可以的。因为它们都是“心灵的选择”“思想的选择”。

但如果只从耳朵的角度来写呢?我以为更好,更容易创新。假如我就是一只耳朵,讲一个关于选择的故事。我以为比这样空洞乏味的议论要带劲儿得多,毕竟是用自己的眼睛在看,自己的耳朵在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