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整体构思
(2022-03-17 09:52:31)
标签:
教育情感文化娱乐 |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整体构思
兰勇
《邓稼先》与传统的悼念性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小标题在此文中有什么特殊作用?
小标题在这里代表着角度: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是评价的背景;“‘两弹’元勋”是生平与事迹;“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是比较鉴定;“民族感情?友情?”是人物关系;“我不能走”是工作细节;“永恒的骄傲”是评价。由于人物身份,所以长期隐姓埋名,不为人知,这是将他与奥本海默相提并论的原因之一。可以抓住杨振宁为什么会哭泣来突破。不就是一封信吗?为什么不当面回答?为什么证实后还要以书信的方式来回复?感情“震荡”是因为友情还是民族感情?邓稼先到底是什么人?(回到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做了什么?如何评价邓稼先?
杨振宁既是同行,也是朋友,邓稼先是伟人也是普通人,所以对他的记叙与评价兼具这个方面的特征。有民族历史的大背景,有改变民族历史的地位的功绩,也有极具中国传统文学气质的性格,有友情,更有民族自豪感,这一切都是建立在邓稼先的执着与坚持上的,一句“我不能走”就表明了这一点。
《说和做》一文是如何表现闻一多这个人物的?如何处理说与做的关系是本文的思路。从学者、文艺工作者和民主战士三个角度来展开。身份多样,做法不同。作为学者和诗人,“钻探”“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到有史以前”“救济药方”,“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具体表现:头发凌乱,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深宵陪伴的灯火。成就:《唐诗杂论》《楚辞校补》,且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潜心贯注,心会神凝,得了绰号:“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革命家:“说”是最重要的武器,起先,小声说,只有在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他“说”了,跟着是“做”。油印的政治传单,参与集会发表演讲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参与游行,走在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是盖棺定论),具有传记文学概括性评价的特征。
本传记是以人物极具画面感的事迹为特征的,所以可以做纪录片为由还串连课堂。
《回忆鲁迅先生》片断,撷取的是一些鲁迅及家人的生活片段来展开鲁迅先生生活及性格特征。素材最大的特征就是零散。他是一个人所众知的人物,成就显而易见,他的性格有人所众知的一面,也有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平和、自然。
同是关于鲁迅的纪念性文章,与唐弢的《琐忆》、阿累的《一面》有何异同?比较性的群文阅读。《琐忆》与《说和做》结构文章的方法有什么异同?《琐忆》与《回忆鲁迅先生》都记录一些琐细之事,《琐忆》是如何做到形散而神不散的呢?它们与《一面》有什么显著区别?
《孙权劝学》这篇文章的标题是不是有问题?主角是孙权还是吕蒙?主要是在讲孙权劝学还是吕蒙就学?有没有更好的选择?从传记的角度分析,此文是不是又太简略了。还有更好的《三国志》版本和裴松之注的《江表传》。是人物为主还是事件为主?
人物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其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又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为了贯彻大单元教学的理念,我们可以整体设计。突破口是《孙权劝学》:它是传记文学吗?从另外三篇来看传记应该具备哪些特征?(人物、事件或生活细节)它文学性强吗?有没有比它更适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