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见面的次数决定一切——都是回忆鲁迅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2022-03-11 22:04:50)
标签:

教育

情感

文化

历史

见面的次数决定一切

——都是回忆鲁迅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兰勇

现行初中教材把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选了进来。但在“阅读提示”中却讲了这么一段往事:据说当年有位友人看了萧红的这篇文章后,不屑地评价说:“这也值得写?这有什么好写的?”编者接下来评价:但就是这样一篇片段之间没有太强的逻辑关系,甚至略显琐碎的文章,却成为描写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

自相矛盾啊,到底是“不值得写”还是经典呢?

没有比较就没有判断,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找来了唐弢的《琐忆》与阿累的《一面》,这两篇文章也在不同时期被选入过中学课本。

请同学们自读,看看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看自己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三篇文章的传主都是鲁迅先生。听课的冯老师说她特别喜欢《一面》。是的,孩子们也都喜欢它。为什么?因为它讲述了一件具体的事情,笔力集中,来龙去脉十分清楚,情感细腻,人物形象丰满。如何做到的?

此文写于193610月鲁迅逝世的时候。1932年的秋天,作者阿累在自己青年时代和鲁迅有过一次见面,此文即是以这次见面为内容,真实再现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品格。

阿累只与先生见过一面,印象却极其深刻,每一个画面、每一句话语、每一个动作都记得非常清楚。甚至连天气也记得:“天空正飞着牛毛细雨”,“门外,细雨烟似地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象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这是回忆类文章最常见的形态。

“你要买这本书?”他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好心肠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综着的抚摩似的。

“是的。”我低低地说。

他从架上扳下一本书来,版式纸张和《毁灭》一模一样,只是厚一点点,封面上印着两个八分体的字:《铁流》。

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一本好。”

他是谁?对这样一个平日被人轻视的工人那样诚恳的劝告?我一进门的时候原就有点疑惑;现在更加疑惑了,虽然猜不出是谁,但自己断定:一定是一个不平常的人。

我一翻那定价:一元八角!

“先生,我买不起,我的钱不够……”我的话低得自己都听不见了,我不知道怎样才好。

我低了头——头脑里轰隆轰隆的。我不敢看他的脸。我听见他在问我:“一块钱你有没有?一块钱!”

“有!”我抬起头,顿时恢复了勇气。

“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

很多人喜欢这一部分的对话,觉得写得特好,好在哪儿呢?仅有对话,行吗?不。这是阿累打的是“组合拳”:语言加动作,语言加外貌,语言加神态,语言加心理,这是我们学习时必须要意识到的。文笔细腻,与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相比又如何呢?

“他们说得很快,听不清说些什么。有时忽然一阵大笑,像孩子一样的天真。”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同样是写笑声,哪一句更妙?

当然是萧红的文笔了。像孩子一样的天真,还不具体,也不形象,需要通过相似联想由他们的笑声想到孩子的笑声,再由孩子的笑声还原成他们的笑声,挺曲折的。而“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是笑得咳嗽起来”,有视觉,也有听觉,有形态,具体可感。高下判然。

《琐忆》是唐弢先生1961年写的纪念鲁迅的文章。从选材上看《琐忆》与《回忆鲁迅先生》是相同的——都是一些琐事。但目的性呢?唐弢是文学评论家,他的写作有极强的目的性。“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既是全文的纲领,也是全文的中心。结构巧妙,此种写法,臧克家在写自己的老师闻一多也用了——用先生的两句话来结构文章——巧妙地把一个身份多重、成果斐然、事例众多的人物成功地立了起来。所以,它们的选材看似零散,却是类别清晰、目的明确的。再看《回忆鲁迅先生》呢?纯粹是是生活中的细节,没有明确的目的,就是回忆。这与萧红与鲁迅先生的关系有关。入室弟子,常交往,甚至可以一起出游,一起观影,促膝交谈,甚至可以蹭饭、开玩笑,自然可以了解到更多的细节,这是唐弢、阿累等所不可想象的。

从阅读习惯上讲,人们自然更容易接受《一面》,它简单、明白、情感丰沛。《琐忆》呢?这是鲁迅逝世二十多年后,唐先生的回忆:更多思考,更多理性,少了些情感。阅读最方便,感染力却有所下降。

从考场作文的角度看,初中生宜写《一面》,但不一定写得好——它需要真切的感觉,是典型的胎生文章。《琐忆》呢?它是可以卵生的。没有亲身经历,查阅资料亦可完成。对于那些生活体验少的人特别适合。《回忆鲁迅先生》呢?这本就不是文章,它是心灵告白、情感记录,真实、自然,也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写照——最尊重的人逝世了,哪里还有什么理性思考,哪里还有什么特别的写作目的,就是深情的回忆。它的魅力正在于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追求者
后一篇:独自向未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